新时期
国际中文教育
学科发展研讨会
2024年11月22日,“世界汉学发展论坛”系列活动之“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主办,汇聚了多位国际中文教育行业顶尖专家学者及三十余位青年学者。与会者分别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国防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等多所高校及学术机构。论坛旨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教育强国战略,共商国际中文教育新发展新路径。
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法与教学资源建设研究、数智技术赋能国际中文教育研究、“中文+”教育教学研究等主题展开报告,并以论文汇报、专家点评等形式开展了深入交流。会议进程紧凑、内容丰富,是一场思想碰撞的学术盛宴。
开幕式
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章欣副教授主持,院长陈默教授致欢迎辞。陈默教授强调,中国人民大学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发展目标是充分发挥中文教育的基座功能,为培养世界汉学和中国研究人才提供肥沃土壤。人大愿意同国际中文教育届同仁一道努力,将国际中文学科作为实现教育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主旨报告
开幕式后,与会专家就不同主题进行了主旨发言。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原司长李宇明教授以《国际中文教育学生低龄化问题再思考》进行主旨发言。李宇明教授首先阐释了低龄化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而分析了低龄化现象的成因。之后,他对低龄化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给出应对方略。
中国国际中文教育基金会副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刘利教授的主旨发言题目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博士创新能力培养问题》。刘利教授提出,应从“充分把握专博教育要义”“广泛借鉴国内国外经验”“切实推进创新能力培养”三个角度出发,做好专业博士培养工作。
《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主任帅志嵩教授围绕《学术汉语的篇章结构及其特点》进行主旨发言。帅志嵩教授以““把”字句的致使性解释”为例,以修辞结构理论和篇章结构为理论视角,在“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篇章结构层次对学术汉语特征进行了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编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分社社长杨宗元以《用高质量出版助力国际中文教育》为主题进行了发言。杨宗元社长指出,高质量出版应为国际中文教育发展提供助力,通过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等方式,为学习者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和个性化的中文学习资源。
论坛一
论坛一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高增霞副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财经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江苏师范大学共5所高校的学者就不同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现代汉语的句内概述回指》
中国人民大学高增霞副教授以《现代汉语的句内概述回指》为主题进行汇报,探讨了概述回指的本质与特点,指出了现代汉语句内概述回指形成的结构有回指性同位结构、同一性定语结构两种结构,并将汉语中的此结构与对应英语结构进行了比对。
《数智化时代下纪录片<舌尖上的
中国3>》
北京师范大学姬鹏羽以《数智化时代下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3〉在线上国际中文教育中高级文化教学中的个案分析》为主题进行了汇报,在梳理研究现状与方法、阐述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的基础上,该文分析了《舌尖上的中国3》中的内容价值,并作出了相应的教学设计。
《AI赋能成语故事教学:以“叶公
好龙”为例的意大利中文课堂实践》
中国人民大学崔双运汇报主题是《AI赋能成语故事教学:以“叶公好龙”为例的意大利中文课堂实践》,该文以作者在意大利的实际教学经历为基础,分享了研究缘起、设计思路与教学反思。其中,着重讲述了自己的设计思路,并且提到了AI在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与相关评价。
《国际话语权视野下中华文化海外
传播范式》
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健康金融实验室(资源库)任国征主任以《国际话语权视野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范式》为主题进行汇报。任教授首先梳理了国际话语权促进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的相关文献,指明了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过程中提升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性,进而给出了提升国际话语权建立中华文化海外传播范式的三个方法。
《国际中文教育职前教师跨文化交际
敏感度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苏若涵汇报了《国际中文教育职前教师跨文化交际敏感度研究》,该文以对前人研究的评述为出发点,阐述了调查设计的机理,并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且给出了相关建议。
《基于Google Street View的汉语
语言景观情境教学模式研究— —
以英国华人社区为例》
江苏师范大学高泽以《基于Google Street View的汉语语言景观情境教学模式研究——以英国华人社区为例》为主题进行了汇报,文章总结分析了前有研究的概况,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案例,并且从学习动机与文化认同等角度肯定了这种方式的有效性。
李宇明教授针对本场发言内容进行了点评。李教授指出,本场发言的选题范围广泛,题材众多,肯定了发言人尝试调用课堂外教学资源的做法。随后,李宇明教授阐述了“做研究”的意义,指出,要从社会发展、事业发展、人类发展的过程中去寻找研究的意义,研究成果一定要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
论坛二
论坛二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徐承伟副教授主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四川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共5所高校的学者就不同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中华文明国际化传播的理论、方法
和路径》
中国人民大学陈默教授做了题为《中华文明国际化传播的理论、方法和路径》的汇报,以近年来我国对文明国际传播的具体任务和使命要求为背景,系统探讨了中华文明国际化传播的理论、方法和路径。
《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与创新
研究——〈中华文化与传播〉课堂
教学模式探索》
中国人民大学徐承伟副教授以《新时代国际中文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中华文化与传播〉课堂教学模式探索》为题,对新型的文化体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对汉语国际教育核心课程中跨学科的相互借鉴进行了深入思考,以期更好达成教育部制定的新时代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基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
标准〉的国际中文分级读物编写研究》
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陈晓达在《基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的国际中文分级读物编写研究》的汇报中,对接《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中的“四维基准”,编写中文故事类分级读物,以丰富和推动新兴的国际中文分级读物市场,为相关编写人员提供有益的借鉴。
《话语标记“这么说吧”的形成及功能
扩展》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侯志国做了题为《话语标记“这么说吧”的形成及功能扩展》的汇报,揭示了话语标记“这么说吧”的形成路径,深入分析其“标示解释”的基本特征以及情态功能的扩展机制,厘清了各功能间的内在关联。
《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释词用语
简明化和形象化原则实现途径》
四川大学石海容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教师释词用语简明化和形象化原则实现途径》为题,通过分析汉语教材《成功之路成功篇》中五个抽象词汇的释义情况,提出要实现教师课堂释词用语的简明化和形象化,至少需要通过分析语源和分析用法两种途径方可实现。
《人工智能在学术汉语写作中的应用
:Q方法视角下的母语与非母语者
对比研究》
北京语言大学冯继萱在《人工智能在学术汉语写作中的应用:Q方法视角下的母语与非母语者对比研究》的汇报中,从Q方法视角对母语者和非母语者进行了对比研究,探讨他们在学术汉语写作中应用 AI 的差异,以帮助非母语者更好地提高学术汉语写作能力。
论坛三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蔡永强教授主持论坛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温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的与会者分别进行了相关汇报。
《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国际中文语法
教学资源生成与评估研究》
北京大学王亚敏博士以《基于大语言模型的国际中文语法教学资源生成与评估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汇报,聚焦中文语法教学领域,尝试将ChatGPT与中文教学资源生成相结合,探索ChatGPT 应用于语法教学资源生成的优势与局限。
《任务的认知要求对汉语二语学习者
口语词汇产出与注意力分配的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汪怡帆以《任务的认知要求对汉语二语学习者口语词汇产出与注意力分配的影响》为主题进行了汇报,以罗马尼亚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认知要求对学习者口语词汇复杂度、准确度和流利度的影响以及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注意力分配的特点,研究对如何促进汉语二语学习者的口语产出有一定的教学启示。
《浅谈鲁班工坊助力中文教育发展——
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
新疆师范大学张萧以《浅谈鲁班工坊助力中文教育发展——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为主题进行了汇报,以吉尔吉斯斯坦为例,探讨鲁班工坊如何助力当地中文教育的发展,并分析其对国际中文教育格局的深远影响。
《英国PGCE课程影响下的职前中文
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罗丰佶以《英国PGCE课程影响下的职前中文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汇报,以参加英国PGCE课程的职前中文教师为研究对象,探讨英国PGCE课程影响下的职前中文教师身份认同建构,并探索与教师身份认同相关的核心要素是如何影响职前中文教师身份认同建构的。
《温州大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治理问题
与对策研究》
温州大学杨方怡以《温州大学来华留学生教育治理问题与对策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汇报,以具有典型性与代表性的温州大学为个案,运用文献法和访谈法分析该校来华留学生的教育治理情况,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高效发展提供实证案例,对国内其他高校在处理类似问题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国际中文教师
教学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黄玮娜以《教育数字化背景下国际中文教师教学素养提升路径研究》为主题进行了汇报,解读了当今教育数字化背景所带来的教育要素变革及其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中的特点,分析了国际中文教师数字素养的现状并总结出现实问题,从问题出发为提升国际中文教师的数字素养提出了几点路径参考。
帅志嵩教授对本场汇报作了总结和点评,积极评价了7位汇报者的选题,尤其指出在线词典等线上国际中文教学资源的建设是大势所趋、时代所需,学科研究应当借助现代手段、顺应时代潮流、回应时代呼声。
论坛四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陈晨副教授主持论坛四。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的与会者分别进行相关汇报。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三元
融合的国际中文教学形态创新探索》
陈晨副教授首先进行了题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三元融合的国际中文教学形态创新探索》的汇报,探讨通过教学形态创新,构建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养三元融合的国际汉语课堂教学新生态。
《智音伴学——基于 ChatGPT的
汉语二语学习者语言操练平台》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生张博雅在《智音伴学——基于 ChatGPT的汉语二语学习者语言操练平台》的汇报中介绍了智能语音操练平台,为国际中文教育的数字化变革开创了新思路。
《汉语言专业军事留学生课程思政
育人体系建设初探》
国防科技大学李佳老师在《汉语言专业军事留学生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建设初探》的汇报中探讨了“整合化”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的生成路径。
《我国鲁班工坊建设现状与标准化
体系研究》
中国计量大学彭飞副教授在《我国鲁班工坊建设现状与标准化体系研究》中指出当前鲁班工坊的标准化建设不足,并提出加强标准化建设的举措。
《中英教材习题思维能力培养与评估
研究》
中国人民大学郑梦娟副教授以《中英教材习题思维能力培养与评估研究》为题,基于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目标,对教材编写和教学实践提出了建议。
杨宗元老师代表出版界专家对与会者的汇报表示感谢,认为本次会议提供了学习的机会,可以从不同侧面研究国际中文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大众出版分社社长赵有光认为国际中文教育是阐释文化自信和文化引领的重要起点,并对后续关于HSK等专题的分享表示期待。
闭幕式
论坛闭幕式由蔡永强教授主持,李宇明教授致闭幕辞。李宇明教授结合习近平主席致2024世界中文大会贺信,点明当今世界传播中文的必要性。李宇明教授分析,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已经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在新阶段中,广大师生应当正确面对当下实际,让年轻人学好中文,让年轻人用好中文。本次会议在大家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与会者纷纷表示收获颇丰,并且期待将来能够有更多机会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世界汉学发展论坛”系列活动之“新时期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发展研讨会”旨在进一步促进国际中文教育学科的学术交流。本次研讨会中,行业同仁踊跃发言,共商国际中文教育新发展新路径,为国际中文教育进一步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图文 | 崔海心 侯子怡 李可心 张浩坤
排版 | 张蕾
责校 | 刘舒馨
SCSCE新媒体中心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