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顺利举办“与汉学家对谈:汉学研究的故事”座谈会

教育   2024-10-30 20:12   北京  


2024年10月24日,北马其顿汉学家冯海城(Igor Radev)及意大利汉学家范狄(Dario Famularo)到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访问,参加题为“与汉学家对谈:汉学研究的故事”的交流活动。对谈由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海哲(埃及)主持,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来自埃及、芬兰、韩国、日本等国的青年汉学家参加。

冯海城博士的研究专长为文字学、古代中国文学、比较诗学、丝绸之路文化交流等;范狄博士的研究兴趣为海外汉学历史、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以及欧洲对中国观念的历史。在对谈中,两位汉学家首先就本次对谈内容、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分享了“汉学研究的故事”。

随后,两位汉学家就“重新定义汉学:传统与前景”、“未知的领域探索:欧洲与中国文化的新视角”、“研究中国的方法和路径”以及“中文在中国研究过程中的角色”等多方面的话题,与现场青年汉学家们展开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冯海城博士从研究内容、民族、年代等各种角度讨论了“汉学”与“中国学”的区别以及汉学研究的演变与前景。他强调了汉学研究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认为汉学已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学科界限,成为了一门跨学科、跨文化的综合性学科。范狄博士强调作为当代汉学家要一起重新定义“汉学”的必要性,汉学的研究对象已经变得越来越广泛,它不是一门孤立的学科,而是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可以说,拥有不同的专业背景是汉学家的优势。

参与对谈的青年汉学家也都十分认同“汉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而是更多地关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化变迁和社会现象”这一观点。另外,冯海城与范狄两位汉学家分享了“汉学家”在搭建自己国家与中国之间的文化桥梁过程中的重要性。

对谈的最后环节,大家围绕着汉学的未来发展、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提问,两位汉学家耐心解答,现场气氛热烈而友好。正如埃及青年汉学家海哲所说:“人人都应该为全球发展共同体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此次对谈活动不仅让人大国际学生对“汉学”和“中国学”领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他们感受到了中外文化和跨学科的交融与碰撞。本次对谈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排版:姚晓倩
撰稿:若月来梦(日本籍)
责校:王奕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