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3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语言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顺利举行。本次活动特邀牛津大学哲学教授、耶鲁大学神学院和东亚语言与文学系教授司马懿(Chloë Starr)进行题为“Language Learning: a User's Perspective”的讲座。此次讲座由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郑梦娟副教授主持,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吸引了百余名师生参加。
司马懿教授首先以自身的求学经历为导入,从个人角度展示了她在文学和神学领域的相关学术成果,并分享了在学习与研究汉语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例如汉语学习的前期门槛相对较高,繁体字和声调的重复练习容易产生倦怠感,后期研究晚清小说时还会遇到如方言和文言文等困难。在探讨“语言先行还是文化先行”这个问题时,她认为,理想情况下,学习者应通过语言来汲取文化知识,但实际上却是文化的吸引力在帮助增加语言学习者的数量。
随后,司马懿教授比较了英国大学里的两种中文教学模式。一种是新型的“全学院语言学习项目”(IWLP),即各个大学的语言学习中心,为各种语言的初学者提供语言课程,以交际为主要目标,这种方式因为学习者能力差异太大、非母语学习者人数多、学生进步率低等原因辍学率高。另一种是传统的汉学系开设的中文课程,这样的班级着重培养学生语言基本功,在教学中将文化等元素穿插在语言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这样培养的学生在未来有可能成为汉学和中国研究的学者。当前英国提供中文课程的大学数量增多了,但是多为IWLP模式,而中文学习者的人数与此相比并没有显著提高。文化和语言学习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文化的吸引力是学习者学习外国语言的关键动力。
最后,司马懿教授指出,海外的中文教学模式经历了许多改变,从依靠阅读提高中文水平转向侧重交际语言教学模式。司马懿教授引用了著名汉学家理雅各和霍克斯的观点并结合自身的学习经历,强调文学作品是第二语言习得的基础,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在语言学习中的地位依然不可忽视。
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者积极发言,围绕中文教材的使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文学教学内容的选定等方面提问。司马懿教授耐心且细致地解答了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
最后,郑梦娟副教授对讲座进行了总结,并对司马懿教授的分享与指导表示诚挚的感谢。
司马懿教授的讲座视野宏阔、内容详实,展现了当前欧美地区语言学习的现状,强调了文化传播的重要性,并结合语言教学的规律和自身学习中文的经验,凸显了文学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她提到了文学文本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为国际中文教育专业高端人才的培养指供了参考意见。
编写 | 毕茹菲 曹磊 曹棽 陈凌霈 尤靖
会场、拍摄 | 陈彦霖
审稿 | 赵万勋 郑梦娟
排版 | 姚晓倩
责编 | 王奕瑶
SCSCE新媒体中心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