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姜丽萍教授专题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顺利举办

教育   2025-01-03 13:00   北京  

    12月14日下午,我院“青年智汇派:对话大家”系列座谈会第2期顺利举行。本次活动聚焦“国际中文教材编写:多元视角下的现状剖析与创新展望”,分为两场,第一场特邀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姜丽萍教授做了题为《教学理念•教材研发•资源建设》的主旨报告,第二场为姜教授与我院和苏州大学文学院师生进行圆桌对谈。活动由郑梦娟副教授与硕士生郑梦雪、邵沁怡共同主持,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副主任陶家骏副教授做了总结发言。


主旨报告

    姜丽萍教授凭借丰富的教学与研究经验,深入分析了汉语教材的编写理念与最新成果。首先,姜教授以不同时期经典教材为例,呈现了教材编写理念从单一向多元、从简单向复杂演变的创新历程。其次,姜教授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汉语教材的需求差异,提出“一版多本”“海外编写与出版”“一纲多本”等应对策略,彰显了教材编写理念的创新发展。接着,姜教授通过优秀案例的分析指出,结构、功能与文化有机融合是当下汉语教材编写的关键趋势,且随着科技进步,新技术在教材建设中的应用日益重要。最后,姜教授对未来汉语教师的跨学科教学知识积累和资源开发能力提高寄予了殷切期望。

圆桌对谈

    在圆桌对谈环节,姜丽萍教授与我院硕士生刘洁、林琳、张浩坤、崔奕雯、王溯、黄千辰、蒙幸恬、李佩哲以及苏州大学的杨漾老师、硕士生乔丹同学展开了深入交流。就大家所提的“中文+职业技能”“教材困境与数字资源”“教学法与编写标准”“人工智能与教材编写”等话题,姜教授给予了详细而深入的解答。她强调教材编写要紧密结合实际需求,注重实用性与本土化的平衡


会议总结

    最后,陶家骏老师做了会议总结。陶老师着重指出,本次座谈会使参会者深刻领悟到,国际中文教材编写工作要求研究者必须具备扎实的本体知识、深厚的理论底蕴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在教材编写进程中,还应当充分注重实地调研,深度了解当地实际需求以及社会发展水平,要避免盲目类比现象的发生。当下,研究者有必要站在时代前沿,积极主动地开展跨学科研究,以此推动国际中文教材编写朝着高质量方向稳健发展。


END


    本次座谈会激发与会者在中文教材编写领域开拓视野、深度思考。“圆桌对谈”模式也为青年学子搭建了与专家直接交流的优质平台,使学子们洞悉本专业领域的学术前沿,并获得职业发展的有力指引


会  务|王俪潼   郑梦雪

文  字|王俪潼

图  片|王俪潼

编  辑|吴珏林

责  校|张和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