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同样的事,为何人们的反应和感受大相径庭?

文摘   教育   2023-01-15 20:44   英国  

本文干货整理自UCL心理教育学的一小时讲座。因为我觉得这个理论非常有用,特此分享给大家!

本文内容涉及📖:归因理论,归因维度,行为认知,抑郁人格归因习惯,执行力提升,归因理论的局限性

学习目标🌱:理性归因,认清事情真实的样子,而非自欺欺人🌱


什么是归因理论?

某种现象或行为发生后,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寻找背后的原因做解释。

对事件的归因影响我们未来行动的动力,并帮助我们理解世界。

每个人内在拥有许多套不同的归因趋势,它决定着我们的认知行为模式和生活态度。


有哪些不同的归因维度?

1⃣️因素来源

外部 or 内部:事情发生了,是不是跟我有关?

2⃣️稳定性

稳定 or 不稳定:事情发生的原因是否稳定,它会再发生很多次吗?

3⃣️可控性

可控 or 不可控:这类事情,是我能控制、改变的吗?


以上的归因维度对我们的行为有哪些影响?

🌟因素来源决定了我们是否付出行动,进行干预

🌟稳定性决定了我们是否看见具体问题,引起行动的信心

🌟可控性决定了投入努力的多少


归因所引发的具体认知行为:

  • - 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预期

  • - 要付出多少努力

  • - 是否寻求帮助

  • - 学业表现和成就 “self-fulfilling prophecy”



为什么每个人对相同的事件有不同的感受?

成功或失败的事件,由于归因的不同(它是否源于自己、是否会反复发生、是否可以改变),会引起不同的感受。

不同归因导致的不同感受举例:

成功 / 失败 ➡️ 感受

成功 + 归因内部

=

骄傲,满足

成功 + 归因外部

=

感激,也许会尴尬

失败 + 归因个人

=

内疚,羞愧

失败 + 归因别人

=

生气


失败之后,怎样的心路历程能提升表现?

失败后一蹶不振版的内心想法:

失败 ➡️归因于能力不足 ➡️不可控 ➡️与我无关 ➡️羞愧和尴尬 ➡️不行动 ➡️表现下降

失败是成功之母版的内心想法:

失败 ➡️归因于努力不够 ➡️可控 ➡️与我有关 ➡️愧疚和后悔 ➡️行动改变 ➡️表现提升


抑郁人格有哪些归因习惯?


源头

稳定性

维度

好事

外部原因

不稳定

特定

坏事

内部原因

稳定

普遍


总之就是,抑郁人格的归因趋势表现为:好事都不是我的原因,坏事都是我的原因!

🔑 改变归因习惯,能够改变抑郁人格


如何利用归因理论,提升个体执行力?

🔑成功之后,多鼓励个体,归因于个人能力和付出的努力。

🔑努力把归因保持在这三个维度:内部的、具体问题的、可控的,而非外部、全局的、不可控的。

➡️具体问题出现后,想要进步,记住以下三点:

1⃣️
反思如何改善自己内部的行为,而非归因于外部
2⃣️意识到问题的具体性和不稳定性,而非总体的无力感
3⃣️相信事件的可控性,增强改善动力


归因理论有哪些局限性?

归因理论把事件结果归因于个人的想法、理解和选择,而忽略了系统可能存在的问题。

有时候结构性的问题是个人难以改变的,例如种族歧视,贫富差距,心理疾病等。

把所有责任归至个人努力问题,会导致人们忽略系统的不公正。


总结

个人认为,归因理论是一种实操性很强的理论。

它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面对相同事件下,所产生的感受和未来的行为会如此不同。

它同样也揭示了乐观上进的人拥有怎样的思维供我们学习。

面对问题的较好归因方式,即将其保持在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这三个维度,去反思自己、找到具体问题、增强可控性。


愿大家理性归因,认清事情真实的样子,而非自欺欺人🌱


月亮的潜意识空间
提升思想认知,积极实践自身的主体性,掌握属于自己的生命力和能量。涉及领域: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文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