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从丛非从的《理解愤怒》时,有个观察很打动我:一个人内心深处的准则越多,苛责程度越大,越容易愤怒。
书中有个比喻,规则就像埋在心底的地雷,“雷”越多,社交中越容易被触犯,然后“爆炸”,激起藏雷者的愤怒。
没错,人格僵化的人更容易愤怒,他们希望别人能遵守自己内心的铁的规则。
而人格灵活的人更为宽和,因为他们知道规则是灵活的,可以被更改或放弃。
今天就来谈谈“人格灵活性”这个概念。
我们从小被灌输的理念是不变的真理吗?
来看一些例子:
准则:“人应该讲卫生”
反准则:“凌乱可以带来灵感”,“放着过会儿收拾,说明很重视休息”,“一尘不染过于完美主义”
准则:“勤俭节约”、“吃苦耐劳”
反准则:“及时行乐”,“花钱用于自我关怀”,“不做苦行僧”
准则:“社会必须公平”
反准则:“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资本运作提高生产力”
这么一看,任何准则或规则,在不同时代背景、地域、人生阶段,都有局限性。
但人们很容易被从小灌输的准则束缚了一生。
决定内心准则的灵活度的,是眼界和认知。
出国留学、阅读、旅行、结交朋友、理解不同文化的好处就在这里!
广泛求知和思考才能带来认知的改变,使一个“道德高尚”的死板的人,变成一个宽容、接纳、灵活的人。
比起武艺强大的孙悟空,强大的自我更趋近于如来佛和观音菩萨。
包容力和灵活性,象征着更强大的自我。
更强大的自我,指的不是我行我素的任性,而是拥有更强大的包容心。
化解内心僵硬的苛责,才更能够主动走进别人的世界,接纳他人的差异,与他人联结、相处。
理想的强大自我或许是这样的:
1)群芳中保持稳固的自我认知
知道自己是个怎样的人。自我认知稳定后,不轻易被环境、意外经历、他人评价所改变。
2)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欣赏别人的优秀和才华,减少竞争心理。不害怕真实的、有缺陷的自己被别人看到。
3)聆听他人,接受差异
有主观能动性,有好奇心和倾听的能力,去建立更多的链接。
5)具有一定的责任和束缚。
能融入社会,与他人建立亲密。
6)有独特个性,能独立思考,做自己生活的主角。
比起做事被外界眼光影响(出风头,刷存在感,博人眼球),做事更专注于事情本身。
古人常常用水来比喻一种强大的存在,它能够适应不同形状的容器。
而在现代各类价值观的冲击下,也只有保持敞开的心灵,才能如水一般自在温柔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