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现实|为什么人离不开游戏?

文摘   教育   2023-05-31 18:53   英国  


最近阅读精神分析经典读物《游戏与现实》,收获颇丰,引人深思。

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有一种勇气叫作“游戏勇气”。这种本该是从小培养起来的自发性和开拓精神,畸形教育而缺失。


精神分析中的“游戏”是指什么?

英国著名精神分析师、儿科医生温尼科特(Winnicott)曾提出,“游戏”(Playing)是个体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游戏代表着“过渡空间”(Transitional Space)的存在,这是一个人类内部世界(心灵世界)和外部世界(客观现实)的过渡精神世界。

过渡空间代表着内心无所不能的幻想与客观现实的接轨过程。

孩子们的玩耍、幻想、创造,是过渡空间的早期体现。而成人生活中的文化活动、艺术创作、哲学信仰,则是孩童的过渡空间的延伸。


游戏对人有积极什么意义?

首先,游戏是自体意志对外界的探索。


通过游戏,儿童开始理解客体世界并非自己,并探索自己的意志对客体可能发挥的作用。游戏的阻抑和失败意味着意志的瓦解。

其次,游戏促进自体完整性,对抗消弭和自体瓦解。

游戏创造了第三世界/过渡空间,连接着个体内在心灵和外界客观现实。
主客观的过渡就像装水的气球一样,将水维持统整的形状,水就是自我意志和存在。如果气球破裂、水洒落一地,则象征着一个人过于自恋或自卑、无视外界与自己的界限。

游戏还能提升快乐感。游戏过程中释放的多巴胺,有益身心和情绪,并能增进自我价值感。

游戏还能表达攻击冲动,帮忙控制焦虑。
比如孩子乱扔玩具、肢解玩具,都是健康的抒发攻击性的方式。游戏带来的掌控感也能进一步缓解焦虑。

最后,游戏帮助我们体验世界、接触社会。人们在游戏中了解外部丰富多彩的世界,同时建立、维护与游戏相关的朋友圈。


失去游戏有什么后果?

游戏使我们处于过渡空间中,既扎根于内心自体,又与真实外界产生联系。所以健康的人都生活在主观与客观之间。

失去游戏意味着过渡空间的丧失,这种丧失可能会产生两种类型的人。

第一种人局限于客观世界。他们往往活得麻木、呆板、随波逐流、缺乏自我意识,活成了假人(例如抑郁症)。

第二种人局限于主观世界。他们迷失于全能主观的妄想,过于自我中心,难以和外界真实事物产生交流和联系(例如自闭、自恋人格、精神分裂)。

人们只有在游戏中才能获得内心世界对外界现实的掌控体验。

不会游戏的人,缺乏表达内在世界和施展心灵愿望的能力,也就意味着永远为外界活着,而缺乏真实自我的创造。


为什么我们会变得无法享受游戏?

温尼科特认为,无法游戏源于儿时养育不周导致的安全感的缺乏。

如果婴儿的需求不被养育者看见并回应,ta就会失去健康的“全知全能感”,并在生存忧患的情况下变得难以游戏。

中国社会里,不少家长望子成龙,过度压抑儿童的游戏天性。

早期游戏天性被压抑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依赖主观自恋幻想而脱离现实,也可能会局限于客观世界,变成失去自我的“劳模”。

青少年的假成熟也会导致失去自发性和游戏创造力。

一些青少年被迫提前成为成熟的“大人”,压抑需求、变得懂事,但却失去了自发性和掌控外界的游戏能力。


如何提高健康游戏的能力?

一个自信、阳光、豁达、充满生命力的人,背后有一个为ta提供自信和支持的原生家庭。

他们早期的全能感在成长中逐渐与现实接轨,他们开始接受现实,同时保持一定的掌控与游戏的能力。

缺乏此类支持性体验的人,可以在成长过程中寻找能够给予安全感的人物,比如,伴侣、好朋友、咨询师等。

良好的依恋对象会给予我们温暖安全的空间,给我们提供游戏的机会,重新赋予我们表达真实心灵、掌控客观现象的“游戏勇气”。


大人也离不开游戏吗?

对,大人也离不开游戏。

如前文所说,游戏是内在心灵世界向外在现实的过渡。

再现实的人也总是需要某种内在精神世界的。

一个散发着鲜活的高能量的人,一定是个善于游戏的人。

温尼科特指出,大人的游戏和过渡客体往往存在于文化活动、艺术创造和宗教哲学。

就是说,读书与思考、日记和写作、绘画、摄影、拍vlog、写手账、唱歌、舞蹈、梳理生活哲思,这些创造性活动都是大人们的游戏。

游戏的缺乏和对现实的逆来顺受,是一种对外在现实百依百顺的顺从关系,忽略内心世界,去努力融入或适应外界的大小适宜。

这种缺乏会让人觉得人生不值得活。看似忙碌着,却依然感觉很消极,就好像从没活过一样。

拥有创造力让人觉得“人生是值得活下去的”。

创造力是一种面对外在现实时,兴味盎然的生存态度。

创造力意味着运用主观能动性,去面对外在现象,解决问题和发挥自己。

游戏和创造赋予人价值感。


你多久没有畅快地游戏了?

在学业和工作的百忙之中,也不要忘记通过游戏和创造,给内心世界找一个出口噢!

祝嗨皮😈~

🍉🍇🍑

🎮

📮

月亮的潜意识空间
提升思想认知,积极实践自身的主体性,掌握属于自己的生命力和能量。涉及领域: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文学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