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读完了黑塞的悉达多,收获和启示颇丰,特此记录&分享。
题记
重视自己的价值,开启自己的向往和渴求,是修行之路的起点。
而放下自我,接纳真实世界,理解圆融统一,理解时间的无限性,就是悟道。
我们的痛苦来自哪里?
痛苦就是不甘。
人们尝试征服苦难,用意志反抗命运,竭力达到自己脑海中的完美理想。
但傲慢使人孤独,好强的完美主义令人焦虑和不满,都会夺走对世界的归属感和安宁。
傲慢固执的人活得痛苦,而放下“全能自我”,放下过高完美期望,喜欢真实自己的人,活得舒畅欢快。
人们心灵中的小孩,总是希望世界是自己期待的美好模样,希望自己永生,希望自己伟大。
但事实上,世俗意义上的缺憾、终结、渺小,已是世界安排的必然。
悟道的人不再为此感到悲凉和伤怀,因为已然放下自我,接纳真实世界。
悉达多最终感悟的道是什么?
圆融统一。
首先,时间不存在。
过去、未来就是现在。未来存于现在,老人存于孩童,死亡存于生命。
既然时间不存在,也就不必执着于某个目标,不必期待未来。
过程包含了一切。寻找、等待、回忆的过程,都是一样的值得。
其次,万物同源。
喜怒哀乐,生死善恶,千万条生命和灵魂,都是相似同源,都是同一个东西。
那么自然没有优劣之分,不用过度执着或逃避。
听见所有的声音,并在某个声音出现的时候,意识到它属于某个整体,属于无限的时间。
总之,悟道者接受世界本来的样子。
悟道者委身于时间与生命之流中,不再与命运抗争,不再苦痛,而是对一切欣然赞同。
悉达多为什么放弃了通过禁欲斋戒去获得真理?
年轻的悉达多在苦行数年之后,决定从一个抛弃欲望、消灭自我、无视世界的苦行僧,转而成为不逃避自我、深刻感受世界的人。
因为他意识到,苦行和灭欲,本质上无法征服自我,只是在欺骗、逃避和躲避自我。
信徒们从师佛陀、追随教条、信仰和爱戴伟人,看似找到了意义,却也是一种自我麻痹。
这就像我们听从励志经典去盲目努力,反而更加焦虑和不满,难以到达真正的智慧和幸福。
因为幸福/智慧/神灵/生命/世界之魂/终极意义是无法通过追随教义找到的。
每个人的童年、过往、自我、命运之旅各不相同,没有万能真理或教义指引特定个体到达终极之巅。
悉达多选择不逃避自我,对我有什么启示?
面对自我,永远是年轻人的课题。
我从小是热爱探索自我和灵魂的,我也会被深刻勇敢地自我探索的人所吸引。利用诗意和反思,揭露自己真实的渴望。
但我也常是害怕孤独地面对自我的。
比如,在爱情里,在凝神注视另一个人的时候,就能达到了逃避自我的效果,将重要性转移到某件事或某个人身上。
但重视自己的价值,开启自己的向往和渴求,才是修行之路的起点。
年轻悉达多的敌人“傲慢”也在我们身上吗?
傲慢使年轻的悉达多孑然孤独,无法真正地去理解世人和爱世人。
他从小就是优秀的婆罗门,气质非凡,学识过人。父亲是睿智的婆罗门,家庭的文化也倾向于理智和禁欲。
在这样的先天条件和成长环境下,悉达多形成了某种禁欲疏离型人格。
他在孤独的智慧中强大,很少依赖于爱和群体。
当父母们希望把子女培养得优秀坚强,再加上独生子女的孤独,我们这一代的人格里也就埋下了禁欲疏离的倾向。
禁欲在于心灵的固守、情感的疏离、不展露脆弱、习惯于自己扛事。
这就表现在不敢认定永远的挚友,保持离群独立。
而疏离的背后,其实正是傲慢和轻蔑。
恋爱中也罢,友谊里也罢,如果在关系中不打破自我优越感的盔甲,把自己和对方平等相待,就是被困在傲慢的陷阱里。
如何打破傲慢,学会悲悯和共情他人?
打破疏离的方法,就是入世。
当悉达多放弃僧侣生涯,进入世俗生活,亲身经历名利的腐朽、绝望的幻灭,经历所爱之人的离去……
这时他才理解了世人苦难和生命活力的伟大。
所以我们应该感激自己所承受的堕落、苦难、伤痛,因为它们让我们距离爱众生的智慧更近一步。
🪞 💓 🌱
祝你在爱与领悟的道路上一切顺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