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撰稿人,专注自媒体教育类文章写作,愿我们
未来的一代更有未来!
现在大家的节奏快了,很多东西似乎都不一样了。
连教育都好像成了一门急功近利的学问,家长们焦虑于孩子的成绩,孩子们疲于奔命于各种补习班。
然而,当我们都认为自己已经做得足够好的时候,最后,效果却是收效甚微。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我们的一些做法,可能与教育的原则相悖。
想要孩子提高成绩,认为只要送他去补课就可以了......
可是很多时候,补课是治标不治本,补上来的不一定是知识。
真正的教育变革,其实源自于家庭内部的小小觉醒。
想改变别人,先改变自己!
我们同学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一直都是扮演着监督者的角色。
时刻盯着学习进度,催促完成作业,检查考试成绩。
这样的监督式的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保证我们一些同学的学习任务得以完成。
但也容易让已经是初中生的他们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在这个过程中弄虚作假,维持表面的繁荣。
其实,父母更应该成为自己孩子的陪伴者。
陪伴不仅仅是在身边就可以了,还要要与他们一起经历成长的喜怒哀乐。
遇到困难的时候,陪伴他们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的时候,陪伴他们一起度过难关。
而不是,他在做作业,遇到了困难,家长却在边上乐呵呵地刷手机。
就应该像傅雷夫妇对傅聪的教育一样,他们用书信的方式陪伴着儿子的成长。
在傅聪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给予鼓励和支持,在傅聪取得成绩时,他们给予表扬和肯定。
这种陪伴式的教育方式,让傅聪在音乐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成为了一名杰出的钢琴家。
初中这三年,陪伴孩子一起阅读、一起运动、一起旅行。
就像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个体只有在感受到被无条件接纳和理解的环境中,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不可否认,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有些时候是填鸭式的,甚至是现在,一些地方为了片面的追求成绩,还是这样的。
把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孩子,让孩子死记硬背。
虽然能够在短期内提高学习成绩,但却不利于以后的长远发展。
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往往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所以,我们在家的时候,适时要去做做改变!
可以试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孩子主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说他在学数学,就用手机搜搜他学的那个知识点,找些有趣的问题向他提提问题,让他想办法解决问题。
把课堂上的情境教学搬到自己家里来!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真正目的应该是引导人去不断提出问题、思索问题。”
从“填鸭”式的灌输转变为“引导”式的教育,才能激发我们同学的内在动力,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初中阶段,本来学习压力就挺大。
而有些家长,为了能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至少是在主观上,会要求自己孩子在学习上取得优异的成绩,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和竞赛活动。
压力就更大了!
要知道,家长的态度和言行,对我们同学应对压力的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前段时间,某短视频平台有为家长的发言就特别火:“现在流行一句话,成绩好就报效国家,成绩不好就膝下承欢。”
其实,这正是家长扮演“支持者”角色的体现。
如果我们同学对某个领域有浓厚的兴趣,家长给予地支持和鼓励,就能帮助他们在这个领域中持续地发展自己的特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