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之三一O:勉强算个读书人

文摘   2024-11-03 05:39   北京  


      读2024年10月9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采风专版,看到肖川先生的文章《真正的读书人》。文章很有见地,谈了对“读书人”新的界定,或说提出了一个“完整的读书人”的标准。文章中说,我心目中真正的、地道的读书人其实是这样的:“每天都有写作,时常还能发表,偶尔确有洞见,一直都在成长”。如果一个人只阅读而不写作,就算不上一个完完全全、彻头彻尾的读书人。如果我们确信自己是阅读滋养了我们的精神与心智,如果我们确信自己是有见识与智慧的,那我们就应该充分表达出来与人分享。

       按照这个标准进行自我对照,我认为我勉强算一个读书人。“每天都有写作,时常还能发表,偶尔确有洞见,一直都在成长”。这四条中,我前三条沾边,后一条“一直都在成长”,心智成长没有,我不好说,但年龄肯定在增长,现在都已经长老了。说前三条沾点边,我确实每天都在写作,如果说记日记也算写作,从17岁开始我就记日记,一直记到今天。时常还能发表,这一条做到了。偶尔确有洞见,不敢说有“洞见”,意见还是有的。从内心讲,我是赞同这个标准的。这个标准有些人跳起来能够得着。我虽然勉强一些,但我会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我有一点补充建议,就是第一条标准可适当放宽一些,把“每天都有写作”,改为“长期坚持写作”,把量化模糊一些,长期坚持,实际上也是说每天都写的意思。但又不那么具体,让人感到望而生畏,自甘放弃。而实际上每天写作,也是难以完全做得到的。我是个写作爱好者,长期坚持写作,但若说天天写作,一段时间可以,一年可以,但再长就难办得到了。出差,阅读,工作,都要占去大量精力。退休的老年人时间可以,但年纪大了就精力不济了。把标准在时间上模糊一些,并没降低标准,只是适应性和包容性更强了。加上后三条标准,一个读书人的形象就树立起来了。

         我虽然有一点小小建议,但我对这个标准还是拥护和赞成的,自己也会照这个方向去努力。一个完整的读书人包括读、写两个方面、两张面孔,就像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从古至今,真正读书人都有读写两种能力。读是吸收,是感悟,写是吐出,是表达。读书不是目的,使用才是目的。读了书,结合实际进行思考,把思考的内容说出来是演讲,写出来就是写作。我的不少人生感悟,就是在阅读中受到启发,通过深入思考写出来的。阅读是基础,是发凡,写作是深入,是提高,这是不断循环往复的一个过程。从阅读鉴赏开始,提高了鉴赏能力,就有写作的欲望,就有发表文章的欲望,经过不断锻炼,写作能力也不会得到提高。

        诚如文章作者所言,一个人能写好文章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一件事。读书人和知识分子都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发表文章,说出“洞见”,是行使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方式。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提供给决策者参考,也可以开展交流,相互碰撞形成一致认识,形成一种流派。或真正就是“洞见”,是一种真理的发现,那对社会进步的作用就更大。因此,写作不仅是技巧,是工具,是渠道,而是抒发个人意愿作用于社会进步的一种方式。

       当然,当然表达意见的方式有多种。文章作者说,发表,就是向公众开放,就是代表着正式的且负责任的表达。在公众号、朋友圈中公开的文字都可以算发表,并非一定要在报刊上。发表有助于增进人们的分享与交流,也有助于社会的创新与进步。我赞同这种认识,并努力实践之。我开了公众号“希安先生”,随时发表自己的读书感想,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和社会问题的看法,及时和读者进行交流,大大提高了受众面和交流的广度。由此我想到,传统的读写方式经过科技水平的提升,也该迭代升级了。

      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看到肖川先生的文章引为同道,即做为读书人的同道。也不揣冒昧地提出自己的一点建议,不知文章作者以为然否?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抛砖引玉,盼得到高人指正。

樊希安

2024年10月9日晚10时11分写毕

注:本文已在2024年10月17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刊出。


希安先生
出版家、诗人、作家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