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我很喜欢这副对联,洞察世道人心,从人生实际出发,讲辩证法,让人信服。
传说此对联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语意出自清代王永彬的《围炉夜话》。原文为: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源,常存仁孝心,则天下凡不可为者,皆不忍为,所以孝居百行之先;一起邪淫念,则生平极不欲为者,皆不难为,所以淫是万恶之首。说的意思是,在善行之中,孝顺是排在第一位的。一个人是否孝顺,通过看他对父母的态度表现出来,而不是通过他的行为表现上给予的物质满足。如果通过他的行为表现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孝顺的话,贫穷的家庭没有一个人是孝顺的孩子。世间万物以做不正当的事为大恶,这是看一个人的行为表现而不是看他的内心所想。如果看内心所想的话,每个人心里都或多或少地有过邪恶的想法,这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人。这副对联体现的是对人情世故一针见血式的深刻理解,更体现了一种高超的辩证思维方法。
何为“迹”?原义是脚印,引申为行动留下的印痕,直白的说就是行为。何为“心”?就是心中所想,是没有付之于行动的“念想”。迹与心是相对的,迹是指实际行为的多少,心是藏于内心的念头。对联上部分强调了孝顺的重要性,并指出在评判孝顺时,应该注重内心的意愿而非外在的行为。在贫穷的家庭中,虽然无法提供物质上的满足,但如果他们有孝顺的心,也是值得肯定的。也可以做另一层理解:孝顺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重要的是内心的关怀和尊重。无论贫富,只要心中有爱,有对父母的关怀和尊重,就是真正的孝顺。
对联下半部分,“”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少完人”,说得更是精辟。万恶淫为首的意思是贪婪放纵。在万般罪恶中,贪婪放纵被视为最邪恶的行为。这里的“淫”指的是淫邪、放纵淫欲,强调的是过度的、无节制的欲望是各种邪恶行为的根源。“万恶淫为首”的真实意思是:世间各种的恶行,最初都是从“丧失节制”开始的。
但人活着是有各种欲望的,有生理的欲望,有奋斗的欲望,有好的欲望,也有坏的欲望,从某种意义上说,欲望是人前行的源动力。人们靠欲望去奋斗,奋斗的成果,又用来满足各种合理的欲望。因为有好欲望坏欲望,因此不能一味肯定或一味否定。欲望付诸行动才显露效果,才好做出评价。如果只是欲望,只是想法和念头,就没法评价,或说评价没有意义。
人是复杂的高级动物,身上善恶并存,因此才需要法津规范和道德倡导。法律规范的是行为,而不是欲望,因为欲望是无法定罪的,不能定欲望罪、思想罪。如果可以定罪,人人都可能获刑。就如同“论迹不沦心,论心世上少完人”。不能用其想法评判一个人,如果硬要去评判,那世上不是少完人,而是无完人了。
在古汉语中,淫”后来与“婬”同义,解释为在男女关系上态度或行为不正当。我们以男女关系为例,也能很好辨析“心”与“迹”的区别。从男女关系说,从“好色”角度说,人人都有过非分的欲望,都有不应有的占有欲,但“发乎情止乎礼”,就不应当受人指责。只有违法的行为才受到惩罚。如果只是凭欲望去评判一个人的行为,那天下不尽都是狗男女了吗?
这副对联妙就妙在不脱离实际高谈阔论,臧否事物拎得清,很有分寸感,具有很高的辩证看事物的水平。论事切中要害,不走极端。它给我们分析事物提供了一个范例,对我们正确分析事物和社会现象具有借鉴意义。
但从另一方面说,我们对其下的结论也要全面理解,不要片面引申。比如,孝顺老人“论心不论迹”,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论心也要论迹,要有孝敬老人的实际行动,满足他们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逢年过节,空着手去看老人行吗?天天想着“啃老”有意思吗?再比如“论迹不论心”,难道就可以在内心放纵自己的贪婪心占有欲吗?欲望太强就会付诸行动,“伸手必被捉”,下场也是可悲的呀。
人,无论啥时候都要心放正,步行稳,心和迹都要走正道,惟此才能行稳致远。
樊希安
2024年9月30日下午5时55分写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