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南开大学讲席教授、诗人、中国古典诗词研究大家叶嘉莹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在天津逝世,享年100岁。先生去世后,许多人著文怀念她。我注意到,在网上,对叶先生的学术研究水平、诗词创作水准有不同评价,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有“微词”。这很正常,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对人对事见仁见智,从来如此。
我虽好诗,但同叶先生沒有交往。出席过同一活动,但都是远瞻她的丰采。三联书店出过叶先生的书,但出书时我已离开三联书店,和我无关。由于喜欢诗,也写诗、读诗,对叶先生的生平和事迹就关注多一些。对她的去世,内心也很伤悲。因为中国诗坛失去了一位老将。对其学术水准、创作水平有不同评价,我认为很正常。叶先生有缺点,有不足,也得承认,因为人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叶先生也不例外。既然成了公众人物,就要允许公众评价,允许说三道四。对叶先生恭敬有加,但也没有必要“造神”。造的“神”历来站不住。但我要说的是,我们怀念、追思、学习叶先生,不是学习他搞研究、教学生、搞创作,而是要学习她的精神。她的精神具有普遍意义,是可以为普通人学习的。
那么,在我看来,我们向叶嘉莹先生学习什么呢?
一是赤诚爱国、赤心报效国家的精神。叶先生出生在北京,后几经辗转,落藉加拿大。但正像一首歌唱的那样:“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还是中国心”,她心心念念着祖国。1978年,叶嘉莹听到祖国改革开放、高考恢复的消息后很兴奋,她主动申请,不要一切报酬自费回国教书。1979年以来,叶嘉莹先生在中国各大高校讲授诗词,像候鸟一样往返于太平洋两岸,并且在南开大学创办了中华诗教与古典文化研究所。她为中国诗词的传承和中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仅就这一点论,有多少人做得到呢?
二是一生就做一件事无怨无悔,孜孜不倦,全身心投入的专业精神。叶嘉莹被人们称作“诗词的女儿”,她把一生献给了古典诗词的传播,她的生命也一直都与诗有关。叶嘉莹曾说自己一生“只为一件事而来”,那就是中国诗词的创作、研究和教育。“桃李天下,传承一家。你发掘诗歌的秘密,人们感发于你的传奇。 转蓬万里,情牵华夏,续易安灯火,得 唐宋薪传,继静安绝学, 贯中西文脉。你 是诗词的女儿,你是风雅的先生。”这是叶嘉莹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词的内容。这种心无旁骛、一心钻研业务、终成大家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辈学习?
三是对社会有大爱、捐资助学、奖掖后辈的精神。先生生活极简朴,常食面包、三明治、速冷水饺,却把节省积攒下的钱捐赠给学校。2018年,她向南开大学捐赠1857万元,设立“迦陵基金”,支持中华传统文化研究;2019年,她再次向南开大学捐赠1711万元。两项加起计3568万元。这对一介书生来说,可谓倾尽全力。在当前物欲横流、许多人一心向钱看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施为这种利他精神,难道不可贵?
四是历经磨难、以诗为伴、百折不挠、得享天年的顽强精神。叶先生一生坎坷,命运多舛。1941年夏天,17岁的她顺利考入辅仁大学,却在这时迎来人生中第一个劫难,母亲患病突然逝世。1976年春天,她遭受了人生中更为沉 重的打击,结婚不满三年的长女与夫婿在一次外出旅游时不幸发生车祸,夫妻二人同时罹难。年轻失慈母,中年失爱女,打击何等沉重!面对这些打击,她挺住了,在诗词中找到精神支柱,以事业为志向,竟活到百岁高龄。这样的人生历程和人生结局,又有多少人能做得到呢?
叶嘉莹先生辞世了,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学习她,不是学习她创作诗词,那得有兴趣,还得有天分,一般人学习不了。但她身上体现的上述精神,是人人都可以学习的。努力学习,是可以有收获的。无论是对叶先生,还是有成就的其他人,要多看到别人身上的亮点,努力向人家学习,如此才能进步。同样,多看别人长处,不求全责备,论人论世也才能比较公允。
樊希安
2024年11月28日晚10时25分写毕
作者简介:樊希安,出版家、诗人、作家。毕业于吉林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编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国务院参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原总经理。先后获韬奋出版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人物奖等多项奖励。工作之余笔耕五十余载。著有《美术馆东街22号》、《黄金团》、《鹏城飞歌》、《十一中队》、《鬓已星星听雨声》等长篇小说五部和诗歌、散文、纪实作品等三十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