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鸿
用简短之篇幅、素朴且通俗之文字表达深刻的道理,是樊希安《鬓已星星听雨声:人生哲思感言集》的写作思路。日常琐事但凡引发思索的,均可入文。从古流传至今的思想与智慧,不正源于一代代人对杂乱、琐碎、零散之事件的锤炼与提纯?去粗取精、从表象到内里,由驳杂到清澈之后,这些看似普通的文字实则蕴藏着真善美的光斑。
在《为儿应知为娘心》中,他写道:“天下最伟大的是母亲,人间最温暖的是母爱,一旦失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没有母爱,何来奔流不息的人们?何来灿烂不灭的文明?《存大志向,干小事情》中,他写道:“确定好努力方向,小车不倒只管推,一定会成功到达胜利的彼岸。”小事做得对了,做得多了,大志向就会慢慢成型,前行之路也会越走越宽。《书是用来读的》中,他写道:“一个人读书,不是读给别人看的,不是读给组织看的,而是对自个儿有用,是为自个儿长肉张膘长结实的。”读书必须入心,否则读书只是做做样子,徒有其表。《刺激也是一种动力》中,他写道:“智商是先天的,水平是历练的,没得办法追,但努力是可以学习的呀。”对所有人来讲,努力是最平等的动词,也是可以耳闻目睹的形容词。《人老先从哪里老》中,他写道:“我个人认为,人老先从心上老。心劲在,人就不老,心劲不在,人就老了。”人无心,就不是人;老人无心,只会更老;年轻人无心,只剩老相。
以上引用乃对多数人有启发与引领作用的人生至理,非关起门来的自言自语。樊希安通俗易懂的说理,指向的是浩茫的广阔的现实人间。不仅上了年纪或社会经验丰富的人读之受益,青少年品读之可收获镜鉴。字里行间是恳切的、和蔼可亲的、平易近人的、充满笑容的提醒与叮嘱,没有焦灼之气,只有见过风、看过雨之后的静气。这其中,如骨架般起着支撑作用的是故事,故事亦为哲思与智慧的光源。一个个故事,或书中读到、眼睛看到、耳朵听到,或通过别的方式得知或了解,都是樊希安打开心房、睁开双眼后亟需的甘霖雨露。《睡地板的老板》中,通过温州朋友讲述温州许多女老板的故事,其中之一是某女老板被骗五千万元后,一点点从头做起,几百万元的单子会做,十几元的单子也不放过,最后东山再起比当年更加辉煌。这是坚韧,谁说柔弱的外表里不能有一颗勇敢的心?《好人处处有》写的是得过陌生女士的帮助。从北京到成都开会,飞机上认识家住成都的一个女士,她帮着拿东西。下车时,人多拥挤失散,因对方帮拿的是飞机上发放的盒饭面包等物品,他就没在意。结果,女士根据言谈中得知他即将去党校开会,专程把东西送到党校并留下一封短信。女士的善良与帮助,让他铭记心中几十年。
更多的故事,是樊希安的亲身经历。书写亲身经历,并不只是美的、好的一面,还有不少关于自己做得不够的、不好之事的审视乃至剖析。他反思自己的怠惰。于《刺激也是一种动力》中,樊希安写道:“在历史上,在现实中,因受到刺激而奋发有为的人,也大有人在。在社会生活中,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受到的各种刺激是不少的,关键是如何看待刺激,怎样从刺激中汲取力量。”此文之写作与两位前辈老人有关。有一年,他到中国作协北戴河创作之家休假,原本想着读点书,放松一段时日。偶遇王蒙先生,问他为何来此,他说,写点东西。得知比他大二十岁的王蒙可以顶着酷暑写作,樊希安深受感动之余,自愧不如。自知成就不如人家,岂能努力再不如人家?没得说的,写吧。更早的时候,刺激来自百岁的马识途先生,写完《百岁拾忆》后不久,马老又捧出《马识途西南联大甲骨文笔记》,先生又告诉他近几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只是无力修改。“我比马识途先生小四十岁,我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自剖或反思即不满足于现状,即为了变得更好。他反思自己的无情。在公园玩,欲坐无凳,他便起身四处走走,见废料场中有旧砖,想以砖头为凳。掀开见有蝎子与别的爬虫。手一抖,砖头掉落砸中蝎子,令其重伤。怕它咬,补上一脚,它一命呜呼。随后,他写道:“一时间心中戚戚然,为我无故伤了一条性命。再无心看风景,也无心制什么坐凳,心里甚是后悔,为无故伤生而懊恼。”下一段,他又写道:“它有何辜,我有多狠!”这是毫无保留的自剖,谁能说蝎子的性命是卑贱的呢?在《蝎子的命运》中,他一再进行自我批判,批判自己的冷漠与凶狠。与此同似乎,可贵的悲悯从樊希安的字里行间流淌出。从身外、世间人事中收获启发,与经常自我反省一样,都是生命力勃发的体现。学习借鉴与反省自剖,皆是指向自我内心,旨在推动个人前行。年轻时,樊希安辗转各地,四处闯荡;待鬓已星星时,即便不复当年勇猛,又岂能停滞不前?樊希安通过这部短章文集告诉读者,星星之鬓是岁月积攒而成的境界,而非苍老与腐朽之喻体。由此观之,把这些文字按时间顺序串联起来,颇有几分传记的味道。非别人给他写的传记,而是他通过双手写出的自传。不是完整的自传,而是部分的、重点突出的自传。
17岁到贵州当兵,十年后转业到地方工作,一待就是22年,而后到京城工作又是近20年,这些岁月不均匀却点点滴滴地散布在诸多往事中,成为明确可循的背景。这些自传中,有家人的身影。一生节俭的双亲,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给孩子们盖了四座十二间瓦房。双亲是孩子们走向远方的坚强后盾与恒久牵挂。他与妻子相互调侃,谈论蔬菜的价格,以及谁才是真正的冤大头,虽然谁也不服谁。可是,日常烟火气不正升腾于此吗?自传从来不是只有传主本人,更有与传主有关的至亲好友,以及影响过他的更多人。无意中,樊希安塑造出一种氛围,于凡俗日子里遇见本真,在成长岁月里捕捉光芒。最重要的是,自传中有他生命的来路,那是亲人们对他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呵护,那是家人们无条件的支持与理解,没有他们就没有他的现在、现在的他。
长篇大论固然难写,需要宏观的架构、卓越的见解、充足的学识、广阔的视野等必然前提。一两千字左右的短章,并不因篇幅较之短小而易学,它需要精准、凝练,避开冗长、烦杂之弊病。换言之,要懂得点到为止、适可而止,不做多余的发挥,不让抒情的流水无节制地蔓延开去。
《鬓已星星听雨声》是樊希安退休后的日常创作,有从容、淡然之风度,不急不躁、循循善诱之气度,给人如沐春风、如饮醇醪之感。笔触行走字里行间的时候,樊希安的眼睛是明亮的、内心是敞亮的。这本书与其说是感言集,不如说是箴言录?读者欣欣然翻开,若能在读过若干篇文章之后,内心因被文字撞击而产生共鸣,不正是全新精神旅程的美好开端?
(樊希安《鬓已星星听雨声:人生哲思感言集》,四川人民出版社2024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