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文件,只针对中央国企的,地方可以不执行,但是地方国资委,对这个也不太懂,反正一看有风险,就基本直接复制转发国务院国资委的文件,反正复制转发总归不会出现大的问题。
他们可能、也许,不知道中央国企和地方国企的差异。文件颁布后,中央国企影响不大,地方国企可就惨了。
文件颁发后,地方国企,不仅要求更严格了,营收指标还增长了,真是苦不堪言。
迄今为止,文件颁发也将近快一年了。最近很多地方国企,跟我打听,问我现在其他地方国企是不是都不干了啊?
我直接把我们前几天在杭州举办国企供应链贸易风险管理培训的图片发给了他们,让他们感受一下,大家是不做业务了,还是都在干?
好几百人,这么多人来参加我们的培训,除了我们研究院在这个行业影响力大外,另外一个核心的原因,就是现在大家都在继续干。
其实这次我们培训,招生的时候,也没有想到这么多人来参加,因为前九期,已经来了1800多人,想着,该培训的也都培训了,下半年,大家可能更关注业务,而不是监管了,毕竟马上十月份了,再不努力干,今年指标就完成不了了。
但是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来参加培训,而且培训期间,我看他们都学习的非常认真。
肯定有很多人说,监管这么严,他们还做,不怕被追责嘛?
这话问的,谁不怕啊,谁有其他正经事不干,干这破玩意啊。除了个别企业,做贸易是主营外,绝大部份企业,都是没有办法。
做为一个非主营贸易企业的员工来讲,肯定不愿意干。
不想干,就不干?
哪有那么好事等你着,不干立马换人,有的是人干。当然了,这么多人想干,并不是想干这个业务,是这个位置。
不干,现在死,干了,未来死,你选择哪个?
相信,绝大部分都会选择未来死。因为两害相权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是绝大部分人选择的标准。
地方国企干贸易,主要为了做大营收。做大营收来源于两个核心的原因:
一是地方平台融资,一是地方GDP!
只要是这两个解决不了,地方国企做贸易就不可能停止。
别说,地方国企说不算,地方国资委也说不算。
一面是地方平台融不来钱,一方面平台公司做贸易未来可能会出现风险,你是国资委,你选择哪个?肯定选择让平台公司做贸易啊。
一面省市领导要营收,一方面地方国企做贸易未来可能会出现风险,你是国资委,你选择哪个?肯定选择让地方国企做贸易。
一面省市领导要营收,一面地方国资委表面上不把营收做为较弱的指标,如果你是地方国企领导,你怎么选择?肯定选择做大营收,做大营收最快的方式一定是做贸易。
所以,干肯定是要干的。
只是呢,要改变一下模式、交易结构,尽量实现合规。100%合规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不干,才能100%合规。
现在,很多地方国企贸易公司,确实在业务模式上、上下游及合作方准入上,有一些问题,需要改进。这不仅仅是监管上的要求,更是业务风险上的要求。
我一直的态度是,合规吧,就那样,差不多就行,业务不能出风险。
国企做贸易,业务风险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只要业务不出风险,监管也不会拿你怎么样,给你出个警示函、警告、记过,对你来说影响也不大。
钱没了,特别是大额的钱没了,是个大问题。
目前地方国企贸易公司做的业务啊,最大的问题是:
贸易不像贸易,供应链金融不像供应链金融!
为什么贸易不像贸易呢?正常的贸易,需要自己营销上下游企业,但是现在绝大部分国企的贸易,都是上下游互相指定。
为什么供应链金融不像供应链金融呢?因为供应链金融,需要上下游企业一头大一头小、不是控预付账款、控货就是控应收帐款,纯信用的非常少,上下游企业最少一头是终端,很少两头都是贸易商的,而且对预付和赊销的主体都非常严格。
现在很多的地方国企贸易公司,对一些乱七八糟的,没有经营能力和资信能力的上下游企业进行预防或者赊销,然后上下游一大堆贸易商来回瞎转,货物回流、关联交易比比皆是,你说这些业务能不出风险嘛?
从业务风险角度看,监管部门严格监管,是非常有必要的。
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业绩指标题太高,只有鬼才能完成。还有就是机制问题,这个业务严重依赖人,如果没有好的分配机制,只能找来一堆垃圾业务。
专业性也是一个问题,从事这个业务的人员,绝大部分都不是之前做贸易,更不是做供应链金融的,对这些业务也不懂。
当然,专业性的问题,其实跟机制有很大的关系。
95%的能力问题,其实是意愿问题。
绝大部分国企贸易公司,给员工那点钱,根本激发不了啥动力,业务干成这样,也正常。用垄断性业务的机制,干市场化业务,能干好是不可能的。
这最核心的机制问题,对于绝大部分地方国企,是根本解决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