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提到大宗供应链服务商,自然不得不提到厦门象屿、厦门国贸、厦门建发及物产中大几个公司。
这几家公司,规模大、利润多、而且是上市公司,所以也多受到行业内的关注,甚至很多的大宗供应链公司都要对标这几家企业。
不管是关于几家公司的公众号文章、新闻,还是有他们模式的培训班,都比较火,也有很多企业亲自登门拜访考察的,足以看出来他们在行业的影响力和受欢迎度,简直就是行业标杆。
但是即使大家看了很多关于他们的文章、新闻,上过一些机构组织的培训班,还亲自去企业参访,但是回来后,明显没什么效果,也只能望而生畏的感觉,就好像前年有本书,叫《海底捞你学不会》。
一个企业的成功,其实是有很多的因素,除了正确的战略、充足的资源、专业化的管理等方面,还要抓住跟外部环境相适应的时间窗口等等。
想全面学习一家成功企业其实是不可能的,根据自己公司的目标和条件,能学一部分就已经不错了。你学习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复制一个华为出来。
虽然几家做的比较好的大宗商品供应链公司,可以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是我总结,有几个核心的,应该是重点,今天有机会列出来,供大家再次去几家企业拜访还是去培训班学习参考,希望对大家有用。
第一、国有控股股东及上市公司;
国有控股股东,这点在中国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因为我们国家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形式。
国有控股股东代表着资源,包括政府资源、产业资源和资金资源。目前中国在大宗商品供应链公司,做的好的绝大部分都是国有控股企业。
民营的也有,不多,规模普遍较小。深圳之前很多供应链公司为什么倒闭?有一个原因就是都是民营企业。
民营供应链公司,资金本来就少,一遇到外部金融市场或者产业市场,有个风吹草动,就嘎嘎了。抵抗风险的能力比较弱。
而大宗供应链服务公司,要求你必须坚强,要不根本支撑不起来。
除了国企股东背景外,就是头部企业都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相比单纯单一国企股东背景,无论在融资方面、社会信任度方面、机制方面,都有优势。
第二、巨额的资金;
大宗商品本身因为具有投资属性和交易量大,所以金融属性很强。供应链服务公司在服务上下游企业的时候,没有巨额的资金是不行的。
不管是预付锁定货源、还是控货,应收,都是需要资金支撑的。
除了为其供应链上下游注入资金外,其物流包括仓储、运输、甚至是投资,也都是需要很多资金。
所以想学习几家公司,先翻翻自己的口袋里,有多少钱。钱少了,根本学不了,顶多干各资金托盘,搞点贸易就不错了,想形成规模优势,在市场上有一定的地位,是不肯能的。
大宗商品供应链公司的巨额资金主要通过股东、资本市场、金融机构、利润等获得,但主要还是靠前三个,只靠利润来滚动,太难了,不知道哪百年才能滚出来。
第三、战略的长期执行;
再好的战略、商业模式,都是需要长期执行才能有效果,不可能跟吃老鼠药一样,现在吃现在就见效。
特别是我们的国企供应链公司,大部分其实是么有战略的,只是觉得这东西能够做大营收,别人干了我也干的心态做的。
还有就是国有供应链公司,领导经常换,换一拨人战略换一下,跟政府一样。很少有能够很好衔接和长期执行的。
供应链服务业务,本身资源培养、管理的成熟、对产业的理解,都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建立一定的基础,如果经常换,只能是总在起步阶段。
第四、分配机制问题;
分配机制问题,应该是非常一个核心的问题,特别是国企,想让牛干活还不让牛吃草。这其实是严重违背人性的。
宋志平曾经说过,能够把中国建材做到世界500强,主要是机制。
说点不好听的,如果国有供应链公司做大了,没有符合人性的机制做为依托,出事是早晚的事。
因为大宗供应链业务,一是太依赖人;二是诱惑大。所以在没有建立良好的机制下,国有供应链公司不能盲目做大。
用激励解决人性的懒惰,用分配解决人性的自私,用考核解决人性的驱动力,用晋升解决人性的虚荣心。
第五、尽职免责机制
大宗商品供应链贸易业务,存在大量的预付、存货、应收,这些资产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
做业务,想实现0风险是不可能的,除非不做。
既然,做业务出风险是正常的,不出风险才是不正常的,那么企业就要有尽职免责机制。出一点风险,都要追责,那还不如直接躺平,干的多错的多。
头部企业,出现过风险嘛?
一定要把嘛字去掉,谁家不是在死人堆里爬出来的?想吃肉不挨揍不科学的。如果出现任何风险,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要追责,一定没有头部的今天。
第六、综合工具的运用
我发现很多人都认为头部供应链公司是干贸易的、干供应链的,其实不知道头部企业,已经实现了研发、生产、销售、物流、金融、投资、数字化等工具的综合运用。
我们很多国企的供应链公司,是不是只能做贸易?
做物贸一体化的都不多,就别说再把金融、投资、研发、生产等加上了。这也是阻碍供应链公司发展比较大的因素之一,主要原因是,集团的这些业务,其他板块也在做。
即使其他板块没有做,集团认为供应链公司、贸易公司嘛,不做贸易做啥?做金融、做投资、做生产、、那不是偏离主业了嘛?
这不仅集团这么认为,国资委也这么认为,自己也这么认为。
供应链,本来追求的就是综合性、系统性,你只干贸易,不仅背离供应链思想,而且还竞争不过人家。
人家五只手,你一只手,人家海陆空,你只有陆军,你咋竞争?
第七、运营管理的问题;
大宗商品供应链业务,涉及国际和国内、上下游N多家企业及合作方,参与主体多、环节复杂,操作风险高、效率慢、成本也高。
如果没有非常强的运营管理能力,不仅风险大、收入也覆盖不了成本。
这点其实非常不好学,涉及到很多的人、事、物,而且这些都是一个企业的秘密,不深度介入企业,根本不知道,外人很难学到。
即使你深入进去,很可能你只是一个岗位,看不到这个公司的全部,因为各个环节都是起着互相促进的作用,只见树木不见深林是不行的。
第八、在行业里专注
表面上看,头部几家企业,在大宗行业里什么都干,但如果你仔细看看他们不同年份的年报里关于货物品种的描述,你就知道了,他们挺专注的。
即使经营多品类,在一个品类里无论是规模、渗透率、网络,其实都挺大。他们不会今天干一笔榴莲、明天干一笔煤炭、后一天再干一笔成品油的,每个品种,都有专门的团队负责经营,不断的在这个行业把规模做大,上下游进行整合。
你看,现在很多地方国企的供应链公司,为了完成营收指标,啥都不顾了,啥都干,啥都不精,也没有规模优势。
第九、强大的期货衍生品能力
头部企业,绝大部分做的业务都是标准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宗商品贸易,大宗商品贸易,除了存在价格风险外,其实还可以挣到期货衍生品的钱。
但是,如果想实现防范风险并且还可以挣到钱,那就需要非常强大的专业团队了。物产中大和厦门国贸,自己是有期货公司的。象屿、建发、中拓虽然自己没有期货公司,但是期货团队不仅人数多,都很专业。
很多地方国企的供应链公司,国资委都不让做期货套保,你说这咋学?
第十、全球化的网络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建立实体网络还有没有意义?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建立实体网络,才能更加了解本地市场和信息,与本地企业和政府建立深厚的关系。
头部企业,不仅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庞大的分支机构。
以上十点,我觉得是核心问题,其实做什么行业和产品、商业模式这些,都比较好学,唯独战略长期执行、机制和运营管理这些不好学。
战略执行和机制问题因为涉及的因素太多,很难改变,这也是绝大部分国企的短板。运营管理因为太细,在外面很难学到,你去几个公司参访一百次你也学不来,这东西只能靠自己了。
不管是啥,国企供应链公司的发展,核心在道(战略、商业模式、产业资源)、法(机制、组织能力),不在术(方法)、器(工具)!
最重要的,目标要合理,今年10个亿,明年100个亿,后年500个亿,谁能完成?
估计只有鬼才能完成!
68页PPT深度解读厦门象屿、建发股份、厦门国贸、浙商中拓商业模式
托克、嘉能可这些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商是如何挣钱的?商业模式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