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普遍采用多级管控模式。在这种模式下,集团总部主要承担了大部分管理体系的构建、完善以及监督等职能。如此,总部握有很大的权力。国企总部通常自带光环,代表着权威与地位,即使是总部的普通员工,也常常因身处总部的特殊位置而被过度追捧,妥妥的“领导”。
如今,部分国企总部,挤满了没有一线业务工作经验的“领导”?导致了,
01 决策层面
决策脱离实际
总部的大佬们要是没在一线摸爬滚打过,做决策的时候就像盲人摸象,全凭想象。比如说,决定推出一款新产品,可他们根本不知道一线市场上客户真正需要啥,就凭着一堆数据和报告在那瞎琢磨。结果呢,产品一推出,市场不买账,这不是白费力气嘛。就好比给一个喜欢吃苹果的人硬塞了一堆香蕉,客户能乐意吗?
风险评估不准
没在一线经历过风风雨雨,风险评估那也是瞎蒙。觉得这个项目肯定能赚钱,那个计划肯定没问题,结果一实施,问题全来了。就像一个从不上战场的将军,哪知道战场上的瞬息万变。风险评估不准,一个小小风险点就能引发大灾难。
02 管理层面
沟通协调不畅
总部人员和一线员工之间,那简直就是两个世界的人,一个在云端飘着,一个在地上跑着,能沟通顺畅才怪。总部句句都是神仙话 ,一线件件都是人间事,“啥玩意儿啊?这是让我们干啥呢?” 而一线员工反馈问题,总部的人也理解不了,“这有啥难的?你们咋这么笨呢?” 这就像鸡同鸭讲,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最后,工作效率低下,大家都一肚子怨气。
监督指导不力
没在一线干过,监督指导那也是瞎指挥。看着一线员工干活,总觉得这也不对,那也不行,可又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就像一个不会开车的人坐在副驾驶上瞎嚷嚷,“你咋开这么慢呢?你咋不超车呢?” 人家一线员工心里肯定不服啊,“你来试试?站着说话不腰疼。” 这样下去,监督指导变成了添乱,还不如不监督。
03 创新层面
创新能力受限
缺乏一线经验,创新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整天坐在办公室里,能想出啥新点子来。不知道一线的实际情况,不知道客户的痛点在哪,怎么创新?就像一个厨师不了解食客的口味,能做出美味佳肴?最多也就是在办公室里拍拍脑袋,想一些不切实际的所谓创新,结果一到实践中,全是泡沫。
创新难以落地
就算偶尔有了个创新的想法,那也很难落地。为啥?因为不了解一线的实际操作。比如说想搞个新的营销模式,可根本不知道一线销售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困难,也不知道市场的实际反应。结果,想法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创新就像空中楼阁,看着好看,就是落不了地。
对下赋能不足
总部的人自己都没在一线干过,怎么给一线员工赋能呢?说起来头头是道,可实际操作起来啥也不会。就像一个老师自己都没做过题,怎么教学生呢?一线员工眼巴巴地等着总部的指导和支持,结果等来的是一堆空洞的理论,还不如没有。
梯队建设受限
没有一线经验的总部人员就像没头的苍蝇,乱撞一气。选拔人才的时候,只看学历、理论知识、马屁功夫,根本不知道谁真正适合一线工作。结果选出来的人到了一线,啥也干不了,还得重新培养。这不是浪费时间和资源?而且,也无法为后备人才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计划,导致人才梯队建设陷入困境。
国企总部不能成为没有一线业务工作经验者的 “舒适区”!
从业务中来,到业务中去,真正重视一线业务经验,是国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当国企领导们走出舒适的办公室,深入一线去感受业务的脉搏跳动,才能真正理解基层员工的付出与努力,才能敏锐地捕捉到市场的细微变化。如此,才能制定出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决策,引领国企在复杂多变的经济浪潮中稳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