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钝感力遇上心斋

文摘   2024-09-23 17:12   江苏  

十年前,一位朋友向我推荐了一本书——《钝感力》,作者是日本著名作家渡边淳一。推荐书的朋友是一位博士,他说钝感力概念改变了他的思维方式、反应模式以及看问题的角度,《钝感力》一书陪他度过了很多困难时刻,让他能从容面对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并从中找到前进的方向。

当时的我读得飞快,或者说只是翻了翻而已,浅尝辄止,未深入思考,或者可能是因为我本身就具备真的“钝感”,对于书中的观点并没有太多的共鸣。然而,十年后的今天,再次翻开这本书,我却有了新的感悟。尤其是结合“心斋”概念来读,有了融会贯通之后的豁然开朗。

这真是,十年前,一本《钝感力》轻拂过我生命的边角,未曾引起波澜;十年后,当它与《庄子》中的“心斋”相遇,却在心中激起了千层浪花,让我重新审视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加速的时代,拥有钝感力与心斋的智慧,意味着掌握了调节生活节奏、守护心灵净土的钥匙。它们不仅是一种生存策略,更是一种生活艺术,引导我们在纷扰中寻觅宁静,于平凡中发现不凡,最终达到内外兼修,心静如水的至高境界。

钝感力,非迟钝之意,而是渡边淳一予我们的一份礼物。

钝感力是由日本作家渡边淳在《钝感力》中提出的概念。钝感力直译为“迟钝的力量”,指的是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的能力,而并非迟钝。

这种在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误解时,能够保持平和、坚韧、不轻易受伤的能力,并非天生,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修炼和实践来提升。它强调的是对困境的一种耐力,并不是对生活的麻木,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一种对生活压力的抗压能力,是对自我情绪的调节,是对他人评价的适度忽略,是对生活节奏的自我掌控。钝感力可以帮助个体避免应激事件的不良影响,促进心理健康和提高适应水平。

钝感力是一种自我修炼,是在失败与成功的浪潮中稳住舟楫的智慧,让人免于情绪的惊涛拍岸,保持心灵的宁静与方向的坚定。正如苏轼所云:“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这份力量,让生命之舟在逆境中依然能扬帆远航。保持钝感力,就是在纷扰中保持坚韧与平和,如同古刹钟声,清冷而持久,不为外界喧嚣所动。

“心斋”,是庄子笔下的一抹淡墨,绘出了内心世界的空灵与超脱。

再谈“心斋”。“心斋”一词出自《庄子·人间世》。

《庄子》的语言极富创造性,其创造性根源于思想的创造性。《庄子·人间世》在孔子与颜回的对话中提出了“心斋”。这段孔子之语的真实性,我们无法确定,庄子常引用先圣明贤之语,通过虚拟先圣明贤的话语,用来佐证自己主张的合理性,对这用法专有一词——重言

我们来看看戛戛独造说理的《庄子》是说怎么说“心斋”的。

《庄子·人间世》:

仲尼曰:“斋,吾将语若。……”颜回曰:“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如此则可以为斋乎?”曰:“是祭祀之斋,非心斋也。”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

白话:

孔子告诉颜回:“你要斋戒。”颜回说:“我家很穷,已经数月既不喝酒也不吃荤腥,这样算是斋戒了吧?”孔子说:“你这是一般的祭祀之斋而非心斋。”颜回就请教:“何为心斋?”孔子答:“你需集中精神,不用你的耳朵听,要用心来听;再进一步,不需要用心来听,而要‘听之以气'。”庄子认为生命的构成元素是气。这里庄子借孔子和颜回的对话,认为人要放弃主动认识世界的意识,这样才会进入道境,让人的精神达到空明的状态。

值得注意的是“心斋”和“坐忘”这两个庄子独创的词语,内容都包括忘掉价值判断,忘掉追求的东西,使心灵进入一种空明状态,由此而入道境。这是道家重要的主张。“心斋”可以理解为内心的净化和修养,即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内心的宁静和专注,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境地,不为外在的噪音所干扰,保持内心的平和与清明。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正是对“心斋”理念的生动诠释,强调的是内心的自省和对道德的坚守。

可见,“心斋”不是逃避,是更深层次的面对,是对自我认知的净化与升华。“心斋”指引我们学会以“”听世界,让心灵如明镜台,不被尘埃覆盖,达到一种“虚室生白,吉祥止止”的境界。这不仅是屏蔽外在诱惑,更是放下内心杂念的,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找到一片静土,得以安放灵魂。

钝感力与“心斋跨越两千多年相遇

心斋指终止一切认知、感受和意志活动,包括以感官为基础而进行的认知活动,达到至虚至无的境界。这种思想强调内心的清静和超脱,与钝感力在某种程度上有相似之处,即都是通过调整内心状态来应对外界的挑战。

将《钝感力》与“心斋”融会贯通地解读,我们可以看到,钝感力是对外在环境的钝化,而“心斋”则是对内在自我的净化。钝感力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困扰时,能保持冷静,不轻易受外界影响,而“心斋”则让我们在内心深处,有一片宁静的天地,不受外界噪音的侵扰,保持内心的信仰和定力。

钝感力与“心斋”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一种健康的生活态度和人生哲学。钝感力让我们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不轻易受伤,而“心斋”则让我们在内心深处保持清明,坚守信仰。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要这样的钝感力和“心斋”,以抵御外界的喧嚣,保持内心的宁静,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和心灵的富足。

在实践的道路上,钝感力教会我们如何在挫折面前不失风度,如何在赞誉中保持清醒;心斋则启示我们如何在内心深处建立一片不受外界污染的净土,让每一次的自我反省都成为通往更高境界的阶梯。两者相辅相成,构建了一座桥梁,连接着世俗与超脱,让生活在尘世中的我们,既能笑对风雨,又能坐看云起,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与心灵的富足。

因此,我们可以说,当钝感力遇上心斋,恰似武学中的刚柔并济,一者以外练体,增强抗压力;一者以内修心,提升内在定力。它们共同编织了一张抵御外界侵扰的网,使我们即便身处闹市,也能心如止水,于纷扰中守得一份清净,于浮躁中寻得自我成长的力量。

钝感力是一种面对生活挫折时保持积极态度的能力,而心斋则是一种追求内心清静和超脱的状态。两者虽然出发点不同,但在处理内心和外界关系方面有共通之处。它们不仅是一种生活策略,更是一种人生智慧,是我们在这个复杂世界中保持内心平静,坚守信仰,追求自我完善的有力工具。

好书不厌百回读,再读《钝感力》,让我更深入地理解了钝感力的内涵,也触类旁通地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心斋”的意义。每一次翻阅,都是对生命层次的新领悟,让我们在了悟中悠游于世间,不为外物所累,坚守内心的纯粹与宁静。


薛小华  2024.9.23 记之


东方慢游生活
不经意间说出的话才带有真实的味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