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后 · 想起孔子门下“最调皮”弟子

文摘   2024-10-09 21:01   江苏  

宰予确实是孔子门下“最调皮”的弟子之一。写上“之一”是为了严谨些,毕竟都是久远的故事。

宰予,一名宰我,他是孔子的弟子,以“能言”著称。和大多数调皮学生一样,从《论语》所记的内容上看,他的“言”主要体现在对孔子的叛逆、质疑上。他们在共同生活与学习的日子里,师生之间冲突很大,有时称得上是地动山摇!

因昼寝引来“国骂”。

昼寝,大白天睡觉也。论语中详细描述了宰予大白天睡觉的情形,孔子对此非常生气,其他孔门学生没有一个敢这么做的。孔子忍不住,破口大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后来这个怒斥便成为“国骂”之中的“师骂”了。

宰予①昼寝②,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③之墙不可圬④也!于予与⑤何诛⑥?”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⑦。”——《论语·公冶长第五》

① 宰予:孔子的弟子。②寝:在床上睡觉。③粪土:腐土、脏土。④圬(Wū):用来涂抹粉霜墙壁的工具。句中作动词,指粉刷,把墙面抹平。⑤于予与:对于宰予这样的人;与:同“欤”,语气词。⑥诛:深责。⑦是:这(指对人的态度)

孔子何以如此?原来宰予之“行”挑战了大先生所极力倡导的“学而不厌”“学如不及”“十有五而志于学”等不懈进取的人生态度。

对此,孔子不仅率性而骂,而且还上升到人格高度来自警,说“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常言道,遇到调皮学生是当老师的修行。众所周知,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颜回,但从颜回身上似乎不能起到证明孔子是至圣先师,反而是宰予的叛逆与质疑,让孔子有了气急败坏又无可奈何的机会,从而使孔子更真实,更可爱,更见思想深度,恰恰证明了孔子作为教育家的伟大。正是调皮学生——宰予独特思想的那一抹闪亮的光芒,让孔子面孔鲜亮起来。

因被挑战而成就伟大。

宰予除了爱干在白天睡觉这类与学习无关的事情外,他还在课堂上经常用其显而易见出格的思想,质疑孔子,影响课堂秩序,孔子因此被他气得脑壳疼。这样的“冲突”如果偶尔一下,倒也情有可原,年轻人嘛。但当时的情况是,做学生不断发起挑战,让先生竟然也骂成习惯了。

最厉害的是宰予以下所“言”,辞锋闪着寒光呀。

宰予问“仁”,让孔子大费脑筋。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指导思想,一切都由“仁”出发。孔子不轻许人以“仁”,说起来是“爱人”,但太复杂,也太难得了,尤其是在世道人心衰败之时,更是太重要,太神圣了。因此学生们都喜欢问,以往,孔子微笑着,一一作答,从容不迫。然而,宰予问法别出心裁,另有机杼,设计了一个“情境”,相当出格,使孔子陷入窘局,似乎也令孔子一时找不到恰当的词语来回答。

《论语·雍也第六》: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辜鸿铭英译本《论语》中此处的“欺”译为impose upon(欺骗),“罔”译为make a fool of(愚弄、戏弄)。

这段话用白话来理解,宰予是这么问的,如果有人告诉他井中有仁德的人,他是否会跟着跳下去救他。孔子的回答是:“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认为君子可以被引导去查看情况,但不应该被诱骗而陷入危险之中;君子可以被欺骗,但不应该被愚弄到失去理智的程度

孔子的这一回答强调了君子应有的智慧和判断力,即在面对可能的危险时,应保持谨慎,不应盲目行动。他指出,君子可以被引导去了解真相,但不应被诱骗而自陷困境。同时,君子虽然可以被欺骗,但不会被愚弄到失去理智的程度。

关于“井有仁焉”的解释,有很多学者认为这里的“仁”可以理解为“人”,即井中有落难的人需要救援。而孔子的回答则表明,即使面对这样的情况,君子也应保持理智,不应盲目跳井救人,而是寻找其他方法来救助。“从井救人”成语由此而来,意思是跳到井里去救人,徒然危害自己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行为。

因为宰予的提问,让后人了解了孔子对“仁”的真实理解和实践,即在面对道德困境时,应保持智慧和判断力,不应盲目行动,而应寻找合理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宰予疑“礼”,最让孔子气急败坏。

礼,是孔子用来实现“仁”的社会制度与道德规范。孔子的思想创造如果说有结构模型的话,那就是“纳仁于礼”。“礼”的根本是“孝”,孝礼的根本是“三年之丧”。宰予偏偏要改三年为一年,而且振振有词,要叫孔子不生气怎么可能做到呢?

孔子与宰予的对话(节选):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课堂上,孔子跳脚了没有?没记载,所以不知道。但是宰予离开后,孔子仍在生气,而且当着其他同学的面说宰予没有得到父母怀抱的爱护——那不就等于说宰予是畜牲不是父母所养育的吗?夫子骂起人来也真是厉害吧。

孔子作为是教书先生,也是一个有喜怒哀乐人之常情的先生,当然先生动“骂”也是需要感情基础的,可见他与宰予的师生之情肯定浅不了。

宰予证明孔子是一位宽容的教育家。

孔子提倡“因材施教”,因为尊重学生的差异;孔子提倡“有教无类”,因为他不自定标准选择一类而是乐见各类;孔子提倡“举一反三”,强调“学思一体”更是重视独立精神学生。

“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出自《论语·先进》)。孔子鼓励弟子们表达自己内心真实想法和志向的态度。孔子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只要他们能够诚实地表达自己的志向,就不必担心这些志向是否相同或是否会被他人理解。这体现了孔子倡导的“各言其志”的思想,即尊重每个人独特的个性和志向,鼓励自由表达。此外,这段对话还展现了孔子对弟子们的理解和包容。

孔子不搞师道尊严,最反对用一个模子塑造学生。他希望学生“不器”。这些都是孔子的教育原则与方法。曾皙表达自己希望在大自然中寻找乐趣的志向时,孔子表示赞同,并感叹道:“吾与点也”,表明他欣赏曾皙的志向和态度。这不仅体现了孔子的宽容和理解,也反映了他对弟子们个性差异的尊重和接纳。孔子强调了个人志向的重要性,并倡导一种开放、包容的态度,鼓励人们勇敢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还是说宰予的“言”,敢于说,敢于直面挑战,敢于出格。孔子虽然生气但一而再,再而三地宽待他。容许学生说错误的话,因为错话其实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真话。这是从孔子时代就有的教育理念啊!

巴金曾说,所谓真话并不是指真理,也不都是指正确的话。他说:“自己想什么就讲什么;自己怎么想就怎么说——这就是说真话。”真话是表达个人的真实想法和感受,而不一定涉及这些想法的正确性或客观真实性。

在宰予身上,孔子教育原则与方法都得到了集中体现。所以说,宰予是孔子万世师表,是大教育家的证明之一。

 薛小华    记于第40个教师节之后

2024.10.9           

东方慢游生活
不经意间说出的话才带有真实的味道。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