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人,他们以柔弱的身躯,承载着时代的沧桑,却依旧保持着内心的宁静与坚韧。叶嘉莹先生便是这样一位令人敬仰的人物。
她所创作的诗词一般,充满了波澜壮阔的故事与深沉的哲理。以《踏莎行》为例,她以“一世多艰,寸心如水”为引,道出了自己面对困境时的从容与淡定,以及那份对生命不屈不挠的精神。
叶嘉莹先生诗词《踏莎行》:
一世多艰,寸心如水。
也曾局囿深杯里,炎天流火劫烧余,藐姑初识真仙子。
谷内青松,苍然若此。
历尽冰霜偏未死,一朝鲲化欲鹏飞,天风吹动狂波起 。
词中提到的“炎天流火劫烧余”,让人不禁想起历史上的动荡岁月,那时的世界仿佛被熊熊大火吞噬,一切都变得支离破碎。“劫烧”是一个佛教术语,意思是到了世界要毁灭的时候,就会燃起熊熊大火,把世间的一切通通烧毁,重新再来。在这一片混乱之中,叶先生却能如同“藐姑初识真仙子”,保持着一颗清醒而平静的心。“藐姑”一词源自《庄子·逍遥游》,指的是“藐姑射之山”,这是一座神话中的山,上面居住着一位神人。这位神人的形象被描述为肌肤如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游于四海之外,展现了神人超凡脱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境界。这番引用,是因为叶嘉莹深知,只有内心的宁静,才能抵御外界的风暴,才能在动荡中找到生存的意义。而这种境界,也恰似《庄子》中的神人,不受外在物质和名利的束缚,超越生死、不受环境影响,能影响周围的一切,恢复宇宙的和谐。“谷内青松,苍然若此”,叶先生的生命力顽强而坚韧,正如那山谷中的青松,无论经历多少冰霜雪雨,始终屹立不倒。她的人生,仿佛是一场从鲲到鹏的蜕变,从深潜的海底跃向广阔的天空,展现出无限的可能。这正是老子所说的“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用内在的平静去平息外界的纷扰。能量何来?因为“寸心如水”。心如止水,能把漫天的火焰平息下来。叶嘉莹先生的一生,是对“一世多艰,寸心如水”这一主题的最好诠释。她年少丧母、战乱流离、婚遇不淑、无家可归以及中年丧女……一生经历了许多苦难。尽管如此,她依然能够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坚韧,这也正是“寸心如水”的体现。她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外界如何变迁,只要心中有一片宁静之地,就能超越现实的困境,达到精神的自由与解放。她的故事,如同一首未完的诗篇,激励着我们在逆境中寻找生命的意义,坚守内心的纯净与宁静。真定的力量。
叶先生的诗词创作,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她相信每一个真诚的生命都能在诗词中找到共鸣。正如《庄子·人间世》所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叶先生接受了生命中的无奈与挑战,但她并未因此沉沦,反而以一种更加达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她的诗词中,更是她教学研究生涯的真实写照。时代在变,时间在变,,叶先生始终保持着一种真定的力量,她用自己的学问和智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她坚信,真正好的诗词,是从生命深处流淌出来的,是对人生各种情境的深刻感悟。在她的引领下,无数人得以进入那个真诚有情的世界,感受诗词背后的生命力量。
养在书中。
在清冷而宁静的秋日里,阅读叶嘉莹的作品,如同在深秋的林间小道上漫步,感受着一阵阵清爽的凉风和满地落叶的沙沙声。叶嘉莹的作品集《迦陵文集》十卷等,收录了她大量的诗词作品及中英文学术论文。她的诗词不仅在形式上优美,在内容上也富有哲理。此外,还有叶嘉莹的口述传记——《红蕖留梦: 叶嘉莹谈诗忆往》中所展现的细密诗情与诗心。她不仅以古典诗词为业,还在诗词中找到了人生智慧和力量,支撑她度过种种艰难困苦。她的诗词创作和学术研究贯穿了她的整个生命历程,书中也对这些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和深入的叙述。捧一杯热茶,在这个秋天,翻开叶嘉莹的书页,读叶嘉莹的作品,确实是一场滋养心灵的享受。她的作品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传承。那些充满智慧与美感的文字会将你带入一个宁静的世界。在这里,你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感受到诗词中蕴含的深远意义。
谢有顺先生有本集子——《抱读为养》,书中提到,读书可以养心,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不离不弃,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叶嘉莹的作品更是,不仅适合在秋天阅读,更能在秋日的宁静中引发深思,感受诗词中的秋意与人生感悟;又如秋日里的一抹温暖阳光,照亮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宁静、温馨。
说明:文中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