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许多看似普通的食材,若是真的讲究起来,也能弄出不少花样。比如鸡蛋。
在许多专业人士看来,鸡蛋实在弄不出什么名堂。清代袁枚所著之美食经典《随园食单》中,收录了几十样鸡鸭鹅的吃法,有什么生炮鸡、焦鸡、捶鸡、梨炒鸡、灼八块、珍珠团,鸭糊涂、挂卤鸭、干蒸鸭、徐鸭、蒋鸭,云林鹅……听着便十分玄妙;但是谈到鸡蛋,只有寥寥数语:“鸡蛋去壳,放碗中,将竹箸打一千回,蒸之绝嫩。凡蛋一煮而老,一千煮反嫩。加茶叶煮者,以两柱香为度,蛋一百,用盐一两;五十,用盐五钱。加酱煨亦可。其他则或煎或炒俱可。斩碎黄雀蒸之亦佳。”除了“斩碎黄雀蒸之”有些高雅外,其余诸法,家常得很。
其实,平凡如鸡蛋者,若是精心烹制,同样可成美味。以人人会做的茶叶蛋为例,清代《调鼎集》中有一“文蛋”,制作就比袁枚所述之法讲究许多:“生蛋入水一二滚,取出击碎壳,用武夷茶少加盐煨一日夜,内白皆变绿色,咀少许口能生津。”京城过去有头有脸的旗人,更是将茶叶蛋的制作推向了极致。先将大个儿好鸡蛋洗净,放入清水煮至半熟。等到鸡蛋清定住了,捞出,用大号衣针在每枚鸡蛋的蛋壳上扎几个眼,放入上等茶叶沏成的茶汁中泡一夜。次日将鸡蛋捞出,放入清水中煮熟,再放入好茶叶水中浸泡。这等极品“茶鸡子儿”,非有钱兼有闲者做不来。
再以人人会做的炒鸡蛋为例,曲阜“衍圣公”府的做法就与众不同。先要把蛋清、蛋黄分别打在两个碗里,蛋清中调以细碎的荸荠末,蛋黄内调以海米末,搅匀后分别煎成两个蛋饼,然后叠在一起,入锅调味,用大火收汁后上桌。看来,孔夫子后人对于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饮食宗旨之领悟,还是十分到家的。其他学问如何,不清。
高阳先生在《红顶商人》中,也写过一道精品鸡蛋菜。说是胡雪岩到手下人家吃饭,有一道“三鲜蛋”颇有特色。一般的“三鲜蛋”蒸好之后,作料总是沉在碗底,结成绷硬一块。此家的蒸蛋,作料却能匀开在蛋里面,嫩而不老。女主人月如揭示了其中诀窍:蛋要分两次蒸。第一次用鸡蛋三枚,加去油的火腿汤一茶杯、盐少许,打透蒸熟,就像极嫩的水豆腐;这时才加火腿屑、冬菇屑、虾仁等作料,另外再打一个生鸡蛋,连同蒸好的嫩蛋,一起打匀,看浓淡酌量加冬菇汤。再次蒸出的蛋羹,作料才能均匀分布,味道绝佳。
高阳先生的这段描述,其实并非自家美食心得。《清稗类钞》之中,便有“三鲜蛋”的记载:“用鸡蛋三枚去壳,置碗中,加去油之火腿汤一茶杯,盐少许,用箸极力调和,蒸熟如极嫩之水豆腐,再加火腿屑两匙、蘑菇屑两匙、生鸡蛋去壳一枚,连蒸熟之蛋同入大碗,再加蘑菇汤一茶杯、盐少许,极力调和,仍蒸透食之。以此法蒸成之蛋,碗面碗底,各料均匀,嫩而不硬,故为可贵。若寻常炖蛋,虽加入火腿屑等珍贵之物,往往上清下浑,上嫩下老,碗底必为坚硬之肉块也。”高先生对饮食素有研究,读书又多,才能将这一段文字巧妙移植到小说中,使之增添了不少滋味。这才是真学问。
孔府之外,山东还有用鸡蛋做成的美味,名曰“三不沾”,是一道甜食。其制作工艺为:将鸡蛋黄放入大碗中,与白糖、水淀粉(要用绿豆淀粉)一道打匀,过细罗。将炒锅中放入少量猪油烧热,倒入调好的蛋黄液,迅速搅动,炒制过程中,还要逐步添加熟猪油,使之充分融入鸡蛋之中。经过10多分钟炒制,蛋黄变得柔软有劲即成。此菜颜色黄艳润泽,入口绵软,滋味香甜,因其一不沾手,二不沾勺,三不沾盘,故名“三不沾”。京城“三不沾”以同和居最为有名,至今仍是饭馆的招牌菜。
抗战期间,“三不沾”在革命圣地曾颇为风光。《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曾回忆,1939年他因堕马受伤,到延安医治伤臂,其间受到多位老友设宴款待,地点在延安合作社,陪客有冼星海等人。几次聚会,餐桌上都有“三不沾”。时隔几十年,诗人对此仍念念不忘。由此看来,革命者与美食并非誓不两立,即便在艰难困苦之中,能吃上“三不沾”,就不必非吃白水煮鸡蛋,这其实反映出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未可厚非。
北方人特别是北京人,过去不能直呼鸡蛋之名,要叫“鸡子儿”。大约一提到“蛋”,便容易联想到男性的某个部位,不雅。到了饭馆说道更多,鸡蛋与肉同炒,为木樨肉;单炒,为摊黄菜;若是做蛋汤,整只蛋下锅的为卧果,文雅些的叫云遮月;打散下锅的,为木樨汤。说话若径直带出“蛋”字,如混蛋、笨蛋、扯蛋等,便着实有些不恭了。
这类说法,到了南方全不灵光。清末民初的著名报人汪康年(字穰卿)在《汪穰卿笔记》中记载了一则趣闻:“有北客二人至上海,登酒楼焉。其地菜佳,堂倌亦伶俐,惜语音不通也。客点溜黄菜,良久以醋溜黄芽菜进,客怒,堂倌不审其故,惟闻一客骂曰:‘瞎造蛋。’堂倌乃亟呼曰:‘又要虾炒蛋一盘’”。哈哈。“瞎造蛋”应为“瞎操蛋”,意思与“乱弹琴”“不着调”相近,但在京城却是粗口。亏得堂倌不解其意,不然绝不能兴冲冲地将炒鸡蛋端上来,还是带虾仁的。
鸡蛋也能与工程挂钩,2006年底我们在贵州都匀采访时便碰上过。原来,都匀市的茶叶虽然闻名全国,但却是个贫困地区。不少上学的农村娃娃一两个月都见不到荤腥,许多寄宿生周末返校时,随身带着一包米、一袋盐、一棵白菜和几根辣椒,这就是一个星期的伙食。为了改善孩子们的营养,都匀市政府经过人大批准,每年拨出200万元专款,让中小学生每天吃上一个鸡蛋。
这个鸡蛋让不少人操尽了心。不少偏远的学校不通汽车,老师们就走上几十里山路,用背篓把鸡蛋小心翼翼地背到学校。为了杜绝“跑冒滴漏”,市里还严格规定,不许做炒鸡蛋,不许做鸡蛋汤,也不能蒸蛋羹,必须把鸡蛋做熟后囫囵个交到孩子手中。每个学生还发有一张卡,逐次登记领取鸡蛋的情况,教育部门要定期抽查。有的学校为了保证鸡蛋完整,还专门购置了大木甑,以蒸代煮。采访中所见所闻使我们深切感到,都匀确实把鸡蛋做成了“工程”,尽管这里还穷,但干部和老师关爱学生的心是热的。
我们将鸡蛋工程写成稿件发回报社。可是收到的领导意见是:把当地写得太落后了,恐怕有副作用,“鸡蛋工程”不要谈了,反映当地发展茶叶产业的情况吧。无奈之下,离开都匀的我们只好从网上搜了些陈芝麻烂谷子,拼凑成文章交差。结果顺利见报。就这样,鸡蛋摇身变成了茶叶,连个茶叶蛋也没剩下。
如今,国家已经拨出上百亿元专款用于改善贫困地区学生的营养状况,都匀市也无需操办鸡蛋工程了。但此事一直让人念念不忘。很多时候,记者即便深入了基层,了解了真情,但由于上面某些人这样那样的考虑,最终结果也只能是——虾炒蛋。
世上的“虾炒蛋”其实不止一盘。
汪迷部落工作室竭诚欢迎广大汪迷朋友、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联系洽谈著作出版、版权合作、代理经营、文学交流等事宜!!!
联系电话:13092061117 陈玉华
【汪迷部落】汪朗|好老头儿 差老头儿——我家的“老头儿”汪曾祺
【汪迷部落】陈玉华 | 味中之味 味外之味——美食背后的文化探寻与情感寄托
【汪迷部落】卞玉兰 | 听汪朗讲述“六味”故事——汪朗新著《六味集》分享会侧记
【汪迷部落】徐 松 | 用心方解“味”中味——汪朗老师《六味集》刍议
投稿邮箱:385987962@qq.com。
敬请广大汪迷理解支持、相互转告!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
敬请作者联系微信君加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