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迷部落】李建国|苏堤漫步

文摘   2024-11-28 00:00   江苏  
【第二届汪迷文学奖】投稿选登
苏堤漫步

李建国

还是来晚了,杭州城的桂花已不见了踪迹。

随着涌动的人流,我一路走来,从南屏山麓顺着一条河堤走到栖霞岭。虽为漫步,但眼前的河堤却让我的心绪如湖水的潮涌。特别是历史与文化的云烟一如这里的湖光山色,一如河堤两岸的垂柳依依一直伴随着我,伴随着我放不下的思考。

漫步,本来是很惬意悠闲的事,可对于我,或许有其成分却又不是全部。轻松漫散之中思绪竟越发的集中起来。沿着这条堤,在自己的心中,似乎每走一步都在丈量着历史文化的厚重与维度,感受着思想与精神的脉动。不但如此,更有一个人在我的脑海里不断地闪现,这个人是谁呢?

其实,不用我再直白的铺叙了。

湖,是西湖;

堤,是苏堤;

人,是苏轼;

只不过,此时西湖苏堤已是秋晚。但,我想“苏堤秋晚”相比“苏堤春晓”更有一种沉静在其中,大美在其中。

我不知道,当年康熙帝在题写“苏堤春晓”的时候是否想起过筑堤的艰辛?是否想起过苏轼筑起的另一道“苏堤”?

苏堤漫步,对于我来讲其实是在历史文化长河中的又一次跋涉和寻觅,也是一次对历史与文化的重温和对话。在寻觅与对话的过程中来感受一种良知,一种崇高,一种伟大,而这一切都缘于苏堤。

因为,西湖的苏堤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条疏浚排涝的大堤了,它已成为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符号,一个标志,一座精神的丰碑......

眼前的苏堤如此,那么,苏轼筑起的另一道“苏堤”又在那里?彼“苏堤”和西湖的苏堤又有什么不同?

这就不得不让我把目光和思绪从眼前的西湖苏堤投向历史的深处,去回望那个遥远的早已筑起的“苏堤”。

千年霜冷,但每一次回望都会让人感到温暖如春。

这也是我再次来杭州,来到西湖苏堤,向一位伟大的灵魂致敬的缘由。

回望那个早已筑起的“苏堤”,常常有一个地方在心中念起。只是那里没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西子之柔美;更没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清香弥漫,但它却有“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雄浑壮观。

这个地方叫:登州。

数年前,我曾来到这个地方,寻觅苏轼的人生轨迹。尤其是感受一代文豪巨匠的另外一种身份的崇高。坦率地说,纵观苏轼的一生,他的诗文盖世,这或多或少掩盖了他在仕途上的成就和作为。其实,从他入仕开始,自杭州,密州,徐州,湖州,黄州,登州,惠州......每到一个地方任职,他不是来写诗的,而是来做事的。

登州,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

说来,登州这个地名似乎早已被人们渐渐遗忘了;蓬莱,倒是常常让人们想起。一个地方的名字换来换去,其实都是历史岁月的烙印和时代的记忆。说起登州,也就是现在的蓬莱,自古以来因海市蜃楼的奇观和八仙过海的传说而名扬天下,被誉为人间仙境。

最早记载登州海市的是晋人伏琛。记载最为详细的是沈括。沈括作为宋代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在他的《梦溪笔谈》里对登州海市给与了这样的描绘:“登州海中时有云气,如宫室台观,城堞人物,车马冠盖,历历可见,为之海市。”可见蓬莱气象自古名甲天下。

八仙的传说,最早见于唐代。而八仙过海的神话则始于明代吴元泰的演义小说《东游记》。千年沧海难为水,人到蓬莱即是仙。八仙过海尽管是一个神话,但赋予了蓬莱,蓬莱便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灵气。其实,神话也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精神的升华。八仙点化了蓬莱,蓬莱成全了八仙。仙与境互为映衬才有了不老的传说与神话。

但,蓬莱于我,最为吸引和触动我内心的却不是它的海市蜃楼和八仙过海的传说,更不是它的自然景观,而是它曾接纳过的一代文豪苏轼在这里体察民情,关心民生,解民疾苦积极推行改革的政治作为和为官的良知。

我想,在西湖苏堤触摸这段历史更有其意义。

是的,1085年的秋天,登州即蓬莱迎来了从黄州远道辗转而来的苏轼。此时的苏轼被朝廷重新启用:复朝奉郎,起知登州军州事。从此登州与苏轼的名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可以想见当年,这位正值中年的一代文豪在谪居黄州五年后带着他的“赤壁怀古”、带着他的豪情、带着他的坎坷,也带着他“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的无谓精神一路风尘仆仆辗转地赶到登州。其实,我猜想,这样的异地任职对于当时的苏轼来说早已习惯了。我曾粗略地统计过自1071年至1080年在不足十年的时间里,苏轼由杭州、密州、徐州、到黄州就多达四次调动。而且调动来调动去,任地越来越远,官职越来越小。说白了,这样的调动就是一种不断地被流放。

而,登州任职是苏轼的第五次异地调动。这次调动却不同于上次赴黄州的流放。对于苏轼来说到登州任职是遭受“乌台诗案”残酷迫害后的一次平反,一次被重新的起用。我想,当时的苏轼一定是踌躇满怀的。一如他在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一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信念充满心间。为此,我查看了一些苏轼诗文的史料。其中苏轼的一首《奉和陈贤良》的诗也印证了我的猜想:

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

望穷海表天还远,倾尽葵心日愈高。

身外浮名休琐琐,梦中归思已滔滔。

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螯。

当苏轼得知调任登州时,他以这首诗向友人抒发了自己对事业的期待和远大的政治抱负。“不学孙吴与《六韬》,敢将驽马并英豪”不被浮名所扰,不为环境和客观条件所困,干一番事业才是英豪。“三山旧是神仙地,引手东来一钓螯”。“三山”即登州;“钓螯”喻为远大的抱负。

然而,“赖有公来官五日,三山万古重蓬莱。”苏轼在登州的任期却非常出乎人的预料。苏轼 “复朝奉郎,起知登州军州事”自到任登州至离任才只有短短的五天。短短的五天!这让人感到有些困惑:

其一,这样的任期在历代官任上是不多见的,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况且,那么遥远的路途。

其二,这样极短极短的任期,是皇帝的犹豫还是皇帝的善变?任职的诏书刚刚发出,调职的诏书就草草而就,让人颇费琢磨。

其三,这样短的任期,就有一个问题出来了:在短短五天的时间里苏轼作为一个地方官会做些什么呢?

的确,人们不能不产生这样的疑问和追问:在登州,五天的任期,苏轼会有什么作为呢?

按理说,苏轼初来乍到,人总要休整一番。尤其在这仙境般的地方,面对浩瀚的大海,品一品登州的海鲜,游一游美景,说不定碰巧还能看一看海市蜃楼的奇观,也借此机会喘一喘气,休整一下,让疲惫的身心得以放松真是理所当然;即便是五天后接到朝廷一纸诏书回京,拍拍屁股走人就是了,也顺理成章,轻松得很,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对此,别人甚至是皇帝老子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来。什么政绩业绩之类的期许,五天,能做些什么呢?不能强人所难。但登州的史料告诉世人,其实不然。苏轼就是苏轼,他没有委顿在“乌台诗案”的劫难里,没有陷于“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黄州五年里,尽管从杭州到黄州“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难忘,却不纠结,也不抱怨,更不懈怠。在短短的五天任期里,苏轼可谓忙矣。忙什么呢?

首先,在五天的任期里,苏轼的第一眼就把目光就投向了民间。按现在的术语就是深入到了基层。深入民间,察民情解民苦,掌握第一手资料,而且了解得很详细,问题看得很准,抓住了主要矛盾,即刻給朝廷写了一篇《乞罢登莱榷盐状》。

这篇《乞罢登莱榷盐状》和苏轼许多的议政文论一样,针砭时弊,言简意赅,切中要害。

当时的登州为宋朝的边陲之地,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沿海一带的百姓以煮盐为生。按当时的榷盐政策造成了百姓所产之盐只能卖给官家,再由官家卖给百姓,官家买低卖高,其结果是盐户纷纷破产逃往他乡。苏轼到任后,了解到这种情况,当即写下了《乞罢登莱榷盐状》。如实反映民苦和榷盐政策的弊端,提出了整改措施。其中有这样几句话:“独臣所领登州,计入海中三百里,地瘠民贫,商贾不至,所在盐货,只是居民吃用,今来既榷入官,官买价贱,比之灶户卖与百姓,三不及一,灶户失业,渐以逃亡,其害一也;居民咫尺大海,而令顿食贵盐,深山穷谷,遂之食淡,其害二也......欲乞朝廷相度,不用行臣所言,只乞出自圣意,先罢登莱两州榷盐……”字里行间可谓问题看得准,举措到位,于国于民情真意切,赤诚感人。为百姓、为朝廷、为职责的担当彰显了一代文豪的拳拳之心。这篇奏状很快得到朝廷的批准。自此登州百姓解除了榷盐政策中一些极不合理的负担,减轻了百姓的压力,使民生得以喘息。尤其是苏轼提出的罢榷盐政策在登州一直从宋朝延续到了清朝。

同时,作为登州军州事,在到任的五天内,苏轼还深入兵营,视察海防并由此写下了《登州召还议水军状》。对加强海防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抛开苏轼的文化身份。仅此透过他写下的《乞罢登莱榷盐状》就让世人不但看到了苏轼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更看到了他的赤城。让人们由衷地钦佩苏轼的另一种身份:一代名臣良吏。

除了上述《乞罢登莱榷盐状》和《登州召还议水军状》作为行政报告外,苏轼作为一代文豪,在短短的五天里,还先后为登州留下了十多篇诗文佳作和难得之墨宝。现存于蓬莱阁卧碑亭刻有苏轼《海市诗》和苏轼手迹《书吴道子画后》楷书的碑石,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一代文豪非凡的才华和笔力,同时,也印证了苏轼在登州五天任期的匆忙。

在卧碑亭,一块长方形的石碑静静地卧在其间,这块卧碑镌刻的正是苏轼《书吴道子画后》的楷书。只是这幅楷书书写得有些独特。楷书的前半部分字迹十分的规整统一,字体也很小;而到了楷书的后半部分字体渐渐放大,字迹也跌宕起伏起来,这说明书写的速度越来越快。咋一看,颇有些行草的味道了 。

有人说苏轼《书吴道子画后》楷书的后半部分是由于苏老先生酒喝多了所致,字体才由规整变得自由奔放。对此,我却不为同意。这篇题与友人的跋,除了苏轼对艺术发展规律的独到见解外,还让人们透过楷书前后的变化看到了:匆忙。

你想,五天的时间是多么紧迫,公务又是多么繁忙。也许苏轼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又有了新的公务不得不匆忙而就;也许在深夜的孤灯下,灯花越来越小,灯光越来越暗,才有了这样的笔墨;当然,这些都属猜测,但,我想对于作为宋代书法“四大家”之首的苏轼来说留下这样独特的墨迹,或许,唯有“匆忙”这两个字才是最为贴切的解释。

五天的任期匆匆过去,苏轼走了。但登州的老百姓却记住了他,历史记住了他。因为,他的《乞罢登莱榷盐状》就是在人民心中筑起的一道“苏堤”。这道“苏堤”不但挡住了因榷盐政策造成百姓流离失所逃离登州的脚步,也护住了百姓安居乐业的港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登州,苏轼的《乞罢登莱榷盐状》施政改革并得以付诸实施直至清朝,可见其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对此,登州的百姓对这位体察民情,关心民生疾苦的苏轼除了感激以外并给与了极高的评价和礼遇。现如今,蓬莱阁上的苏公祠就是最好的历史铭记和印证,也是苏轼在人民心中筑起的“苏堤”最好体现。在《增修登州府志·职官》也有这样的记述:“在郡未一月即内召,士民感化,深惜其去之速也,后立祠祀之,并祀名宦祠。”蓬莱阁作为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齐名的历史名楼之一专门修建苏公祠以示纪念人民心中的“苏堤”,感怀苏轼,真是应该!

回顾历史,感怀苏轼。

苏轼在登州人民心中筑起的“苏堤”与他在杭州西湖筑起的苏堤只是形式不一样,其实质却是一样的。无不体现着苏轼忧国忧民,以民生为重,解民苦顺民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政治情怀和崇高的精神价值和良知。

苏堤漫步,回望历史,几多思绪,几多感慨。

我想,苏轼,不仅仅是写诗的,更是为民做事的;他不但是一位文学巨擘,更是一位好官。

2024年11月25日于唐山



汪迷部落工作室

热销图书


《风物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风雨集》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永远的父亲母亲》

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定价68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文学家的秘境》

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出版定价86元/本,外地读者如需快递均为邮资到付方式,联系电话:13092061117,支付方式:汪迷部落工作室收款码扫码支付,注明“购买人、快递地址、联系电话”等相关信息。

汪迷部落工作室竭诚欢迎广大汪迷朋友、文学爱好者、基层写作者联系洽谈著作出版、版权合作、代理经营、文学交流等事宜!!!

联系电话:13092061117 陈玉华

【汪迷部落】重磅消息|“第二届汪迷文学奖”征文评选启事
【汪迷部落】李建国|也许是寻觅——记甘南之行
【汪迷部落】李建国|哦,云朵——致恢复高考的那个年代
【汪迷部落】李建国|一座王朝的庭院
【汪迷部落】李建国|冬日随笔

【汪迷部落】李建国|最美的歌声——赏读辛弃疾

【汪迷部落】李建国 | 开元寺随想
【汪迷部落】李建国 | 春韭
【汪迷部落】李建国 | 邂逅在春天里

【汪迷部落】李建国|石老先生

【汪迷部落】李建国 | 长城的遗留

【汪迷部落】李建国 | 别样的《风雨墙》

【汪迷部落】李建国 | 美丽的遇见

【汪迷部落】李建国|写给春天

【汪迷部落】李建国 | 海宁的孤独

【汪迷部落】李建国 | 最美的遇见

【汪迷部落】李建国|三亚随笔

【汪迷部落】李建国 | 极致之美

【汪迷部落】李建国 | 怀念父亲

【汪迷部落】李建国 | 走进凤凰


【投稿注意事项】为让更多外地汪迷朋友文章及时安排推送,高邮本地作者如果在高邮本地其他公众号已经推送的文章原则上不再重复推送,以保证尽可能多地安排推送阅读研究汪曾祺作品的读后感、随笔、评论、论文等,更多地安排推送实践汪曾祺文学主张“小温大爱”、“人间烟火”、“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文学作品。作者投送稿件如果10天内未能推送,可自行投送其他平台。

投稿邮箱:385987962@qq.com。

敬请广大汪迷理解支持、相互转告!



本文配图和文字以及音频未注明作者的

敬请作者联系微信君加注

汪迷部落
汪曾祺老,祖籍高邮,文学新声,人文人性,惠泽当代,影响久远。爱汪老、读汪文,爱人生、写人生,组建“汪迷部落”,供大家交流学习,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