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2023年5月12号,本公众号“人生法门”推送了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兰春律师于2022年6月26日在大成重庆律所做的主题分享文字整理稿——《律师视野下的法官裁判思维——以最高法院为例》。由于时间原因,朱律师在当天的分享中未能对第四、五部分进行展开。文章推送后,有读者意犹未尽,建议朱律师将第四、五部分的内容整理后公开分享。本文即根据朱律师在大成深圳的多次内部分享以及在盈科深圳的公开分享整理而来,内容已经朱律师本人审阅修订,特此致谢。今天推送的是第四部分内容《最高法院法官群体裁判思维的主要特征》,后续会推送第五部分内容《如何锻造精准高效的律师思维》。
最高法院法官群体裁判思维的主要特征,比如处于金字塔尖的大法官群体,普遍具有大局意识、嵌入意识、国情意识和穿透意识,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首先是大局意识。我们都说政策和法律不分家,我国大法官的大局意识是非常突出的,而且这些大局意识对整个法院工作,包括但不限于审判工作,都有极强的指引性、针对性和约束性。你看他们是怎么认识大局的,怎么主动地把自己摆在大局,把工作放在大局,你就可以看出大法官在那个高度上去审案子,为什么举重若轻,为什么审出来就是这么高的权威性。
中央的经济和金融工作会议、一些特定主题的会议、政法委会议等,我们律师界也要有所关注。最高法院每年向全国两会提出的工作报告、最高法院出台的各种司法政策,我们都要了解到最高层的信息传递和解读。我们要认真读、认真学,你不要觉得那是陈词滥调,里面有很多信息,为什么要深入贯彻及充分理解领悟,有些话是不能说透的,需要你去把握,去琢磨其中的潜台词。我们律师要有这种思维,我们不仅仅是个专业人士,而且我们要在制高点上俯瞰全社会,俯瞰这个国家在文明进程中的定位。
其次是嵌入意识。要观察他们对于政治性的东西、形势性的东西、环境性的东西,怎么和业务结合起来。大法官每审一个案子,他不会随便说,他只能通过这个案子来说,使得法院工作和国家的重心中心结合起来。
最高院副院长,当时也是三巡庭长,选择福建高院的一个保险公司案件,判决股权代持无效。好多人觉得依据一个保监会的部门规章好像不合适。看裁判文书,大法官首先说违反部门规章,第二个观点大法官递进了一步,这个规章和保险法中的上位观点是如出一辙,传递了上位法的立法目的、立法意志,实质上起到了保险法规强制性规定的作用。尽管上位法没有明确,但他做了这样一个链接。为什么要比较冒险地做出这个裁决,因为刚刚开过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金融安全关系国家安全,要守住金融安全的底线。大法官捕捉到这个信息,于是拿了这个案件做了一个嵌入。
再次是国情意识。大法官从基层一路走来,国情意识往往很强。但现在有一些法官,书生办案、机械办案。法律怎么规定,生搬硬套,国情意识很淡,导致舆论风波。比如南京彭宇案、聊城于欢案、内蒙非法经营玉米案、天津气枪案等,引起巨大的舆论反弹。
法律的智慧,它不是一种理论思维、理论智慧,而是实践思维、实践智慧。应该是最洞悉人心的,应该是最切中生活规律的。做任何判决,要被普通民众所接受,法律说到底,不过是天理国法人情的综合。
法律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特别是咱们国家区域发展特别不平衡,人们的认知差异特别大,改革开放时间并不长,而且还经过诸多的波折,所以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国情的复杂程度,我们做律师的更要有这么一个意识。受大法官的这些启发,我现在办案件的时候,只要条件允许,我一定去现场勘察,找第一手的东西。
最后是穿透意识。大法官审理的案件,是拨开迷雾现本质的一个过程。《九民会议纪要》明确地提出了穿透思维、请求权基础思维、利益的平衡思维等,刘贵祥专委专门提了穿透思维。包括像罗东川、胡云腾、陶凯元、刘贵祥等他们审理的案件,你仔细去看的话,你都会发现拨开迷雾现本质的一个过程,那种抽丝剥茧的功夫让人叹为观止。
比如陶凯元大法官审理的商标案,美国一家公司起诉中国一家公司商标侵权,该商标已经是中国的驰名商标。美国公司一、二审均败诉,大法官再审彻底推翻。大法官讲,当初的违法行为,不因为后续的合法经营而改变,而且做的越大,越反映侵权的恶性。两级法院基于市场现状,不敢动。但不能和稀泥,法院判决要有价值引领。
没有穿透思维,迟早被带进沟里。在这个碎片化的时代,以后的核心竞争力是专注。现在的人容易被科技、手机影响,没有持续的专注,那想上台阶不可能。
精英法官的六大思维特征
其实我们也要向第二类法官——精英法官学习。精英法官群体是法院系统的中坚力量,普遍有六大思维特征。
首先是微观思维,即找法释法,找到法律解释法律。
很多判决书的本院认为部分,是先列法条,找到法律适用,做了定向锚定,本案的事实、推定都在这个法律的辐射范围内。有个公报案例,沈阳中院一审,辽宁高院二审,主要案情是,酒店客人除夕放烟火,引起保温层燃烧,楼上住户财产损害后起诉酒店、物业公司,一、二审驳回。申诉到最高院二巡。二巡将其推翻,认为适用法律错误,不是适用侵权法,而是适用消防法(保温层不符合规定,酒店有重大过失),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要重新定向、定位、定格。
到目前为止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有效法律有295部,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法律体系,里面有相当充足的法律空间,高手不是搬某一个法条,而是在法条体系的缝隙中开拓更大的空间。
其次是中观思维,即经验逻辑。全国四级法院,法官主要是使用中观思维。法官实际上是靠经验积累,你没有一定的阅历、学识、实践,特别是实务亲历性的摔打,你不容易出来的,很难成熟。为什么?它就是一个实践智慧。你不是只研究,要解决问题的。
我们青年律师缺的是什么?缺的就是大量实务经验的磨砺,所以青年律师经常说什么案源不足、业务不足等问题,我是一再在各种场合强调,这不是问题。我们现在的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有这么多的司法资源、这么好的司法条件、这么多大咖,你想学、想上升、想上进,没有任何障碍,你为什么不把这些东西沉淀下来,作为磨炼自己业务素质水准的一个很好的标杆,很好的利器。其实你只要把这些东西下了功夫,业务、案源都会自动找你,而不是你来找它,不是求来的、而是别人引来的。
经验思维中,事实查明最重要。最高院包括本部及六个巡回法庭,法官的人均办案数一年不低于200件,换言之,他给每个案件留的时间是有限的。最高院有位法官说,再复杂的案件,他最多留半天时间。我代理了一件反复发回的案件,在最高院二审,才开了45分钟。你能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表达出法官最想听到的?
法官喜欢“听事”,律师要粉碎性地掌握事实本身。法官不太关注法理,绝大多数案件只要把事搞清楚了,就一目了然。所以我们律师要花大量时间在事实上掌握,就这个事实的来龙去脉,不管它的基本事实、非基本事实、待证事实、核心事实、无争议事实、争议事实等粉碎性的掌握。律师要有同理心,对当事人要有同理心,对法官也要有同理心,要和法官讲有效信息。我们处在法官位置上,不一定能做的比法官更好。在每一个庭审的有限时间,要让每一句话都是有效信息,关键信息。
法理不是说不重要,我们对于基本的法理,这些基础要过关,而且对于不断展示出来的学术界的法理剖析,我们要熟悉,我们要让别人感觉律师出庭,他对这个案件及这个案件所延伸出来的法律以及学术界的认知,它是打通、连贯了的,他是个水平很高的律师,所以在这个案件中展现出了他的全部认知、学识、经验、阅历与既往的业绩,这样人家才会对你刮目相看。
最后还要看法官的推理。经验思维与逻辑思维并不矛盾,经验思维本身就是生活化的逻辑思维。因此,特别要注意法官如何在逻辑之中剖析。不仅把握住案件本身是非曲直、法理搞清楚、情理搞清楚,最后还要把推理搞清楚,从这个维度来看,人家法官怎么在经验逻辑中表达自己对案件的剖析,我们就有了一个方向罗盘指引。
任何民商事案件中,每一个事实都要有证据去证明是不太可能的,应当有必要的推理。最高院的判决书通常使用视为、推定、拟制、经验逻辑、生活常识、案件直觉、审判规律、统计概率等等,告诉我们法律事实如何。
第三是宏观思维,即价值取向。裁判文书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法官的明确要求。裁判文书现在对价值取向要求是特别高的,往往立足于从价值取向的高度来裁判,如狼牙山五壮士名誉权纠纷案。
曾经有一位高院的法官说过,对于重大疑难案件,合议庭内部也存在争议。但要清楚需要支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把这几个搞清楚,你就知道该怎么判,理由自己去找。
第四是客观思维,即举证分配。举证责任分配除了谁主张谁举证,还有大量证据分配规则,如谁离案件最近则谁举证。举证责任分配的技术性要求特别强, 也最能体现精英法官的法律功力。
第五是主观思维,即自由心证。自由心证很大程度来说,是两个字“法感”。绝大多数案件,法官在庭前粗略看过材料或听助理讲过,会有基本印象和判断。法官开庭前如果看过、了解过相关材料,判断大概率是成型的,开庭是对法官法感的验证,即证实或证伪。绝大部分情况是证实了,因为一个法官到了一定层级,经历了这么多案件,看到了这么多案件的处理,他的法感大概率是成型的,小概率可能会有波动。所以绝大部分开庭案件,庭前如果法官看完材料的,听法官助理介绍过情况,他会有一个基本判断,庭审结束后,自由心证已基本完成。
我们研究案件要达到这个程度,客户案件来了,你要站在法官的角度去掂量这个案件大致是个什么情况,如果你是裁判者,你是什么样的一个认知状态?假如你这个认知状态已经成型了,你是强化,还是颠覆动摇它?如果是强化,你觉得还有哪些内容要补充?如果是颠覆动摇,哪些地方可以作为突破口,要做到这一步才可以。
最后是旁观思维,即类案同判。类案同判是一个目标,只能接近,不可能达到完全一致。如在上、下级法院中,不同法官群体对每一法律问题、法律事实、法律争议的认知是不同的,不同法官审理裁判很有可能有不同种结果。
很多人说类案不同判,它是一个客观现象。我们要认识到它的客观性。任何裁决文书都是特定法官主观公正的认知产物,研究案件是谁办的比在哪个法院办的更重要。不同案件事实高度一致是很少的,事实如果有任何变化,都可能导致裁判结果不同。介入角度不同,对案件裁判决的定性也可能不同。
需要指出的是,就算是精英法官群体,大家的认识的分歧度是客观存在的,统一认识是不容易的。为什么?因为每一个人他的成长、认知、学历、教育、家庭、经验、价值取向都不一样,这些差异必然会投射到案件的裁判意见上。
综上,我们要向大法官学习四种意识,向精英法官学习六种思维,我们律师带着这些东西去看裁判文书及办理每一个案件,和我们同行进行交流,和法官进行沟通,和学者进行探讨,客户马上就会知道你一出手就不一样,一开口就把你从芸芸众生中甄别出来,这才是我们做律师应该达到的一个境界、高度和格局,你才有职业的尊荣感、自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