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兰春:如何锻造精准高效的律师思维?

文摘   社会   2023-05-23 18:37   重庆  

题记

2023年5月12号,本公众号“人生法门”推送了北京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朱兰春律师于2022年6月26日在大成重庆律所做的主题分享文字整理稿——《律师视野下的法官裁判思维——以最高法院为例》。由于时间原因,朱律师在当天的分享中未能对第四、五部分进行展开。文章推送后,有读者意犹未尽,建议朱律师将第四、五部分的内容整理后公开分享。本文即根据朱律师在大成深圳的多次内部分享以及在盈科深圳的公开分享整理而来,内容已经朱律师本人审阅修订,特此致谢。昨天推送了第四部分内容《最高法院法官群体裁判思维的主要特征》,今天推送的是第五部分内容《如何锻造精准高效的律师思维》。



01.
优秀诉讼律师的思维特征


我们学最高法院法官的裁判思维,立足点,出发点和归宿点,还是为了我们自己的思维,为了锻造我们思维的精准、高效和有力,能够征服诉讼世界的律师思维。


如何锻造精准高效的律师思维,我只能提自己的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我觉得至少要做到这几点:第一,体系化的知识框架;第二,逻辑化的专业表达;第三,弹性化的思维模式;第四,多样化的身份标签;第五,精细化的人性洞察。


第一,体系化的知识框架。为什么知识要有体系化,我前面讲了一句话, “强光使人目盲,信息使人退化”,我们每天都接触大量的东西,每天都接收大量的信息。但我们看过之后并不是更开心、更心平气和、更觉得有自信了,而是更浮躁、焦虑,更有一种无力感。什么时候能掌握这么多司法信息的浪潮和碎片?以我们有限有的时间和精力,似乎再努力都跟不上。


最高法院每天都大幅度更新自己的上传数据信息,看得过来吗?某些地方没看过来你不焦虑吗?总有认识上的黑洞,这个时候你就必须要回到原点、回到框架、回到基础,你要有自己的知识框架。


碎片没关系,碎片来了,是什么碎片?我看看,是这方面的碎片放在这个格子里,那方面的碎片放在那个格子里,我有自己的体系,体系里你来了碎片,不过是对我体系的查遗补漏完善,它不是成了一个碎片,而是对我知识结构框架的细化,这种情况下你就不慌了。


我记得建纬律师事务所的朱树英律师说过一句话,我很认同。他说我到最高法院打了这么多建设工程的案件,我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那些重大疑难复杂的案件,打到最后其实打的都是基本概念,辩的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是的,你做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现,是回到童子功上去了。


你的框架有没有,你的体系有没有,决定你有没有这个信心,有没有这个定力,来多少浪潮都没关系,因为我像一棵知识树一样,信息浪潮是对我这棵知识树的丰富、完善、丰满,是好事情,而不是来了以后都堆在仓库里,像杂货铺一样,不知该怎么办。一定要做到这一步,我们要建立自己的知识树,有自己体系化的知识框架。


第二,逻辑化的专业表达。我们前面讲的是内在的东西,是自身素质的要求。你不能茶壶里倒饺子,有货倒不出,倒不出就要无情地被市场淘汰。


我见过很多律师,专业水准很不错,很适合搞研究,但是他在市场里就是不行,这就是他的弱点,他就是战胜不了,人有所长,也有所短。外在的东西少不了,尤其是逻辑化的专业表达。


我们律师发言讲话,坦率讲这方面做得很差,说话不像个律师,说话没有逻辑。我经常去人大政协开会,他们说朱委员讲话逻辑性特别强。人家给你打上这个标签,就是你到任何时候都要给人感觉不说则已,说就是逻辑化的专业表达。


恩格斯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只有逻辑体系严密,才能抓住事物的根本,才算彻底。说问题就是一二三,开口就是命题,就是陈述,就是观点,命题和命题之间是逻辑递进关系,然后又是体系关系,结构关系,最后得出来结论。要想把你推翻,是要到上层一层层撕开的,可想而知有多费劲,他要同样构建一个东西。


这方面我们律师普遍做得不对,做得不好,做得不够。我们跟客户交流也好,跟法官交流也好,为什么法官对我们评价比较低,说律师讲话不像律师。说什么行业做什么不像,那个是最糟糕的,说教授不像教授,学生不像学生,工人不像工人,律师不像律师,这是最糟糕的事情,因为你不符合社会大众对你的角色认知。


你任何时候开口,一定要说三段论,一定要说法言法语,而且对你的语言作前提性限制,坚持这么做,你会慢慢发现语言塑造了你的思维,思维反过来又提升了你的语言,你就在思维和语言的轮回中,走向更好的自己。


同时,你的书面功夫一定要好。对书面语言,首先,一定要文字锤炼,千锤百炼,文字功底一定要好。其次,一定要有语感,文字锤炼到一定程度行不行,这个判断能不能,你都要达到这种自我感知的直觉程度,这需要长期的自我训练,我们一定要有这种意识。


所以我觉得我们律师很忙,但好像都没有忙到该忙的地方去,我们整天去这个地方听课,那个地方参加培训,我们都忙得不得了,然后半夜三更发个朋友圈,说做律师多辛苦。我认为其实没有把精力用到该用的地方去。


魔鬼藏在细节里。我们平时的不精确、不准确,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下意识,要改变也必须从下意识入手,从我们的书面、口头表达入手,从我们跟客户的交流、跟法官的交流入手。跟客户的交流我们是做翻译的,从大白话翻译成法言法语,然后法言法语还要再次翻译,提炼成一个概念体系交给法庭,让别人在很方便的情况下掌握、判断,全盘对接,这个功夫是需要我们来好好做的。


第三,弹性化的思维模式。我们做律师,切记僵化,律师都比较有个性,有个性的人都比较自信,容易固执,抓住象腿说这就是象,是的,这是象,但准确的说是象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很难得把自己的思维做为一个被关照的东西来反省。我们的思维不够弹性、不够开放、不够丰富,往往只抓住一点。


要知道,法律思维是众多思维中的一种,他跟其他思维相比无所谓什么好坏。逻辑思维、情感思维、直觉思维、道义思维和法律思维都是并列的关系,我们应该更多地把我们的法律思维放到生活里,因为我们争议的案件哪一个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呢,都是生活中很多利益情感、历史现实相互交织的结果,我们固守一种思维,是不足以认识的,我们要对法律思维的偏狭性、局限性有充分的自觉,不断自我调整。


有一段子,影射我们律师的法律思维比较偏狭。说以前有个书生整天进行批评,对中国的一句古诗也提出批评,说“一轮明月照姑苏”是不对的,很不全面,明月岂止照姑苏?应该改成“一轮明月照姑苏等地”,这确实完整了,但是它的生命价值失去了。


这是讽刺我们法律人,就是我们要有点自觉意识,要有自我批判、自我否定的精神。当你能够自嘲的时候,你就开始走向成熟了。我们律师不仅仅要做专业上的法律人,还要做人格上的成熟人,我们是以成熟的人格应对不成熟的个体,我们才有我们的优势、我们的气场、我们的镇定。


第四,多元化的身份标签。我们除了做律师之外,我们希望能多打开几个社会窗口,比如社会团体、公益组织、人大、政协、党派、律协等,我们争取多获得一些身份标签。有时候你没这个窗口,你真不了解实际情况。


最高法院巡回法庭法官人均年审结案件超过两百件,这是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参加法院座谈会后告知我的。今年1月29日,我到二巡立了一个再审案件,4月18日给我发了立案通知书,我的案号赫然是2305,也就是说今年第一季度刚过去,就有两千多个案件。


你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在单位时间里提供最有效的信息,提供最精炼的概括,提供最准确的要害,供人家在极有限的时间里作出判断,就对我们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给大家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最高法院的法官,在遇到一些争议很大案件时纠结到什么程度,不知道怎么判,太新颖了,法律永远是滞后的,但是你又必须判,又不能出问题,又不知道怎么判。周末打开电脑,先写一份原告胜诉的判决,又写一份被告胜诉的判决,两个再比对研究,看哪一个更能够自圆其说,写的过程中发现思路理清楚了,这个东西看得就更透彻了。


说明什么?你身处局外,不容易知道其中的心血,为什么他提供的公共产品应当珍惜,因为这都是人家的心血。所以我每次看最高法院公报上的案例,我觉得这很宝贵,我们律师也不要因为我们取得的一点点成绩而觉得了不起,不能贪天之功。没有人家的血汗浇灌、辛勤付出,我们那些东西都是副产品。


我们在研究他们的过程中,也是调整我们自己心态的过程,也是放低我们姿态的过程,实际也是修正我们人格的过程。所谓的人生是个修行,职业也是修行。


第五,精细化的人性洞察。我们每天都走在利益的风口浪尖去博弈,看到的大部分东西都是阴暗的东西。们要真的认识人性、了解人性,知其长短、报以同情,然后以自己的职业塑造自己的人性,引领别人的人生。尽可能做出一些有价值的东西,影响一些人,做一点路标性的贡献。


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五个方面,我们的身姿、我们的心态完全跟以前不一样。取得了成绩高兴一分钟就好,遇到了挫折永远不气馁,路还很长。


02.

诉讼律师应有的四种思维


此外,我们在代理案件的过程,在学习、研讨案件的过程中,还要有体系思维、辩证思维、历史思维和工匠思维。


体系思维。你看一个案件,是用全角度看的,而不是就个案就事论事,你有多个认知框架,法律框架只是其中之一。


辩证思维。永远不要说绝对、唯一、垄断这些。要不断的发展、修正,我们要做终生的修正主义者,可以说生命不息,修正不止。我们的观点需要永远的雕琢,我们的思维模式需要永远的打磨。


历史思维。我们看任何一件事,你要放在这个大尺度上面看,有些案件让我们耿耿于怀,这些事我们放不下,无非就是我们在当下。如果我们用一千年的尺度来看,它算啥?我们用一个宇宙长河的尺度来看它,我们都有虚无感。要有几种大尺度在其中,换算一下,找到自己的定位。


工匠思维。我们每个人,不管你天资如何,后天努力如何,我可以比较肯定的说,能做的都是有限。我们要有工匠思维,我就一心一意,我就知道自己吃这几碗干饭,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我就做好力所能及的这些事。


西方有一句谚语,上帝的磨很慢,但祂一直在磨。我们律师要熬,要慢慢熬,慢慢积淀,绝对不能速成,速成害了自己。互联网时代,慢就是快。



03.

诉讼律师应做到“四会”


怎样才能形成前述的几种律师思维?我觉得,应该要做到“四会”。


第一,会看。看裁判文书,不是从头看到底,而是换成四种思维,从一方主体思维到对方的抗辩思维,到法官的裁判思维,再到研究者的学者思维。


第二,会想。脑袋里是否有一个整体的思维框架,这个案件是不是可以在你思维框架里面迅速归档定位,然后比对出它在宏观、中观、微观中是如何认知的。能不能把客户絮絮叨叨的,老百姓陈述事实性的东西,高度概括抽象为法律概念、法律逻辑、法律渊源和法律原理。


第三,会说。庭审直播制度建立后,好多律师都喜欢去观摩庭审。能不能说法言法语,举手投足之间像不像一个律师非常重要。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每一个职业是被定位的。这个定位很难改变,你只能去适应它。


例如我们去民营医院,工作人员对我们笑脸相迎、服务周到、嘘寒问暖,我们还觉得不踏实。到公立医院,医生对我态度很差,字写得非常潦草,问了几句就不耐烦,我们反而还觉得这就是正规的医生。


律师也是这样,任何情况下一定要讲法言法语。语言要以命题的方式作出。陈述句能够反映出陈述者对语句的高度提炼程度,反映抽象思维水平,达到足以从事实中提炼出一个命题的程度。命题的力量是非常有说服力、渲染力和感染力的。


第四,会写。大家一定要写工作日志,每天都要写。今天发生了什么,写下来,这样你会觉得不清楚的地方全都清楚了,不足的地方全看明白了。有时候客户问我,上个月20号下午4点半在干什么?打开工作日志,一看就清楚。假若没有工作日志,哪怕问我前天下午4点做什么,我可能都会不清楚。一定要写工作日志,这是梳理我们思维的有效方式。


此外,一定要写工作报告。一个案件结束,要法官写审理报告那样,对案件的利弊得失,从事实上、价值上、理念上做全面的总结。


还要会写学术论文。它是对我们律师贴上学术标签的重要指标。你能和学者对话,你就能和律师界、法律界的精英对话,也就能和法官群体对话。作为法官群体,看到你经常在各种各样的学术刊物发表文章、发表观点,至少说明你这个律师是不同于其他大多数律师的。


还要争取写专业的论著。这是我们最重要的标识和符号。这不仅仅是自己专业水平的一个象征,不仅是专业书,它是报价书。把这个书摆在客户面前,他不匹配的话,会知难而退,这就是你的段位,这就是你的份量,这就是你多年积累的经验结晶和人生精华。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一下,大家争取以后在任何一次学习中,日常生活中,案件办理过程中,把四种特质汇于一生:做情绪稳定的人,保持理性;做思维缜密的人,保持韧性;做功底扎实的人,保持灵性;做静水深流的人,保持耐心。谢谢。




“人生法门”作者简介
聂炜昌,法律硕士,北京大成(重庆)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民法典时代合同实务指南》作者。
联系方式:18602335116(同微信)

人生法门
聂炜昌律师的杂文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