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没有终点的旅程(《灵性的奥秘》连载7)

文化   宗教   2024-04-29 05:28   北京  

按:《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书是观虚斋教学体系的首次系统的课程呈现,奠定了整个灵性探索的基石,是极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此书出版已经十多年了,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正版图书了,由于各种原因暂时也不会再版,为利益诸方道友,今特决定在观虚书院的公众号上连载此书,以满足读者的迫切需求。

观虚道人

2024年4月23日

第七讲 没有终点的旅程

请大家坐好,我们开始继续。上午有位朋友提议,说是最好要实践一下,就是要练功。我回答说,这次我们没有安排这一环节,主要是比较系统地做理论上的整理和介绍,将来有机会我们会做一个实修班,就是实践和理论完全结合的班,到时候会专门安排这样的活动。在此之前,我们现在就应用我们所学的东西,把我们的听课当作修行。我已经多次强调,修行不一定是在那摆架子打坐或者是站桩,因为修行不是你外在行为的改变,而是你内在意识状态的改变。所以真正的修行是无形无相的,也就是说,你现在在这里打坐的时候是修行,你把打坐的这种修行的境界应用到你的生活里面,你的生活也是修行。

这样一来,大家听课本身也可以是实修。为什么这么说?首先大家坐好了,坐端正了,放松一点,这就是调你的“身”。你现在把所有的思想意识集中到我的讲话中来,这就是“建立所缘”了。在听课的这段时间,你暂时把你所有的那些乱七八糟的东西,乱七八糟的思想挂碍,全部放掉。最好把你的手机改成静音模式,如果你在这个课堂上跟别人打电话,我第一次就讲过了,不但影响你自己,还影响到别人。你全心全意地听,在这个听的过程当中,不需要过多地去追究,当你某一个词没有听清楚的时候,不要一直在想这个词。当你在想上一句话的时候,新的一句话又出来了,那么你就跟不上节拍了,你就“无住”,听懂的就听懂了,没听懂的就忘掉,让它过去,一直跟着我走。在这种状态之下,你实际上就处于一个练功的状态,你无住了,你也不着相了。该听懂的你就应该听懂了,实在听不懂的那就是你现还没有那个条件去听懂,也不要去费力,完全随缘。实际上我们就是要培养一种新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比具体的功法更加重要。

有时候我们会看到,有人号称练了好长时间的功,练了十年、二十年。然后他就说有这个功能那个功能,通了这个气那个脉,但是在生活里的表现,他的习气一点都没有变化,他的自我中心一点没有去掉,他的烦恼也没有去掉。这种修行,是假修行,是走错了方向。该转化的你没有得到转化,该得到的成果你没有得到,你得到的只是那些表面的现象。

你说你任督二脉通了,通了有什么用?那只是你最外层的身体上的一个小小的变化而已。最重要的是通你的心啊!要通你的灵,要通到那个虚空般的无限的意识里面去,找到你真正的生命,回归你真正的精神的家园,这是我们修炼的目的。这是修大道不是修小术,不是有几个方法来表演什么技术,表演是给别人看的,修行是修自己的。是为了自己修,不是为了别人修,修给别人看。

我们这两天的讲座已经慢慢进入到尾声,到了要收获的季节了,所以现在我们继续心灵的“收获之旅”。我们已经探寻过,我们已经追问过,我们已经了解了修道的一些原理和方法。现在我们要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就是我们修行的成果是什么?我们最终要走向哪里?我们到底为了什么而修行?我们要检验一下修行的成果的问题。所以第七讲,题目就叫没有终点的旅程。

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的大地上兴起了气功热,各种各样的气功门派,各种各样的气功大师纷纷粉墨登场。气功热为什么会兴起?说明气功是个好东西。广大的人民群众需要身体健康,需要身体的活力,需要心情的愉快。简而言之,他需要更加幸福的生活。但是后来气功发展的过程中出了很多问题,各种假大师,神功大师,进行人为的操作和包装,把自己包装成为一代大师,成为了救世主,能救世界,能控制世界,能改变别人。这就走向了误区,这就违背了修道的真正的原理,而把它变成了外在的技术,外在的功能。很多修炼气功的人得到了很多好处,也有很多人出了偏差,走入了误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在见地方面没有下功夫,很多气功门派从传统的功法里面截取了一小段,然后自己加以人为的编造,缺少整个的系统的理论基础、理论体系,而且也不知道修道到底是修什么,要去到哪里。所以他们会做广告,说练我这个功,你能达到什么样的目标,什么什么功能……那么练功的人呢,天天就想着我什么时候能达到这个成果,以一种功利心理,一种计较心理,一种有所得的心理去修。他想得到一个什么成果,怀着这样的心去修,甚至是想去练一个特异功能,然后我也可以成为大师,我也可以收徒,我也可以建立我的门派。后来牛就一个比一个吹得大,一个比一个吹得高。所以对整个修道的这个旅程,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是我们到底想获得什么?要有准确的认识。

其实在我们前面讲的各讲当中,已经阐述了这个问题,把这个修道的方向已经讲了。现在我们再集中讨论一下,我们到底要修什么,要得到什么。

    家园在道路上,解脱在当下里

如果说,我们修道是为了成仙,或者为了成佛,那么仙佛在哪里?我们看见了吗?什么时候能成仙,什么时候能成佛,保证在哪里?如果我们是为了死后往生某一个天国,往生净土,那这个时候是我们死的时候的事,我们现在也看不到。

什么是真正的往生净土?我可以用一句话,用十几个字,来表述一下我对一种修道成果的理解,叫做:“家园在道路上,解脱在当下里”。大家要把这十几个字牢牢领悟,记在心里。如果你要走修道这条路的话,理解了这句话你就不再会有修道成果方面的困惑。

我们很多人是为了寻求一个彼岸的家园,把我们整个修炼的过程当作工具。我们修就是为了得到一个什么东西,就是为了到什么地方。为了将来的某一个时间得到解脱。如果你怀着这样的一个心态去修,就会很紧张,也会很困惑。没有人能保证你能够达到那个你所谓的目标、所谓的终点。可是我现在讲的是没有终点,只有旅程;而旅程这个路上,这个道路上,就是你的家园。我们的寄托就在我们这个当下的过程当中解决掉,既不期望未来的成果,也不执着于过去的问题。

从我们的心态上来说,我们是放松的。我们只管耕耘,只管去做,做你所当做的,为你所当为的。在这种只管耕耘不计收获的心态当中,并不意味着在客观上你就真的没有收获。恰恰相反,具备了这样的心态的时候,你的收获是最大的。如果你把家园建立在道路上,把解脱就安顿在当下里,也并不意味着你在客观上就真的没有家园,没有真正的解脱。恰恰是有了这种心态以后,你才有可能寻找到那个真正的永久的家园,或者那个真正的彻底的解脱。

因为我们修道就是要去除我们的执着,去除我们的分别心,这种原则要贯彻始终。修道虽然有各种各样的成果的等级,有不同的境界,但是我们不要去跟人家比较。不要看这个比那个,你只是跟自己比较。你只是要活在你自己的当下里,你的心安顿在那个地方,这就是成果。那至于你真正到了什么境界,这个本身不是由你来决定的,你只管去做。当你做到位了,那个结果自然会来。反之,如果你没有在根源上下功夫,而去期望或者追求那个成果的时候,你这是一种带着负担的心态。不但它不能给你带来轻松、解脱,反而给你带来了新的烦恼。

大家有没有看见这样一种宗教徒,他表面上信了宗教,但是他比我们人世间普通的人担子更重了。因为我们这样的人只负担了一个问题,即世间的问题,而某些宗教徒呢,他负担着两个问题。他现实生活有问题,他没解决掉;另外他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问题,宗教层面的问题。他忧心忡忡他这个宗教的目标能不能够解决掉;今天去拜这个老师,明天去拜那个老师;今天跟这个人比较,明天跟那个人比较。某某人念佛都念到几百声了,都念到几百万了,我才念到一万!他很沉重,忧心生死的轮回到底能不能解脱。一般人当然不相信有这个生死的轮回,他不相信这个;如果他相信这个生死轮回,他就一天到晚操心如何解决这个生死轮回的问题。但是解决生死轮回的问题不是靠你这样子操心能解决的,恰恰是只有当你真正地活在当下,真正地解决好当下的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所以整个静心的过程,你要把它看成一种庆祝,一个庆典,一个享受。每练一次功,每打一次坐,每站一次桩,都是一次庄严的庆典,都是一场盛宴,你是在享受它。你是以一种游戏的心态去完成它,你是真正地回到了你自己,回到你本来的内心世界里面,回到那个轻松、自由、安宁的境界里面去享受。而不是你把它变成沉重的负担,死气沉沉。不要因为有一天,因为各种原因你没有打坐了,你就开始忧心忡忡:我又没有打坐!当然我是鼓励你坚持每天有时间去修行,但是万一你没有去修行也不要计较,不要把修行变成一种新的烦恼。最重要的是把你做的任何事情都当成一种修行的方式,这才是我们最终极的修行。

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如果你真的进入了这个状态,一定会有身心的转变,一定会有身心的变化。你会体会到一种新的心灵的状态,身体也会有它的反应。这个时候怎么办?你会很着急我到哪个境界了,到哪个状态了,转到什么程度了,其实没有必要,不要关心它。还是一个原则:“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是永远的原则,无住而生心,这是贯穿修道始终的一个最核心的原则。当你有美好的境界显现的时候,你无住,你不要执着于它,一旦你执着于这个美好的境界,可能马上你就有一个不美好的境界,你的美好的境界也就消失了。那么当你在修炼中出现了一点点小问题,也不要把它当一回事。如果你把它当一回事,它就真是一回事。如果你不把它当一回事,那就不是一回事。

这是一个黄金法则:好事情当你无住而不执着的时候它会加深,宁静会更加宁静,快乐会更加快乐;当你执着的时候好事情就可能变成坏事情。但是反过来,坏的消极的那一面,你越是执着于它越注意它,它就会越来越加重;如果你无住,你不执着于它,就会自行消失。所以不管是好的还是坏的,都是要无住,这是一个万能的钥匙。圣境,美好的境界,如果你执着它,就变成了一个坏事。你不执着它,你就会更加往深处走,更加上升一个台阶。不好的境界,包括你身体有不好的反应,有疾病啊,心理上偶尔有不舒服,或者有什么问题,你还是要坚持你的正见,坚持你的原则,无住生心,它自己就过去了。

    登山之旅:不同的高度,不同的风景

所以修道不是要向往一个未来的成果,而是要享受你自己,享受你此时此地的当下。但是这不意味着你修道没有成果,它是有成果的,它不是你可以去计较的,你越是不计较那个成果,那个成果就会越快地到来。

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把整个修行的过程,看作一场很怡性怡情的登山之旅。就相当于我们去休闲,我们去攀登一座风景很优美的高山。我们并不是说要随时随地想着山顶的风光如何如何美,我们在登山的每一步都要欣赏路上的风景。因为在山的不同的高度,所欣赏的风景是不同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欣赏它独特的美。而你登山的整个过程,每一步,每一个景点,都是你享受的一个过程。这样优雅地往上走,虽然你并没有去计较那个山顶,但是你自然而然地在往上走,你就能自然而然地登顶,来看清那个山顶的风光。

一方面我们不要满足于途中某一个地方,停留在某一个地方,不再往上登了,以为我这个就很美了。另外一方面我们不要总是想着我们这个地方不够美,要赶快登到另外一个景点去。而是每一个景点都享受它的独一无二的美,要在每一个地方每一个高度,你都在享受它。整个修道的过程,就变成了一个很轻松,很优雅,而且不断有新的收获,不断有新的体会的过程。

当我们发菩提心的时候,我们有这个愿心,我们要登上山顶,那只是我们的愿力。但是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是从脚下开始,就是我们注意的是脚下这一步。

当一个人真正进入到修道的状态有所收获的时候,他一定会有变化,那么这些变化我们可以粗略地描述一下,不一定是严格的传统意义上的那种“判道”啊,对这个修行的成果去做一个细致的分别,因为那个没有太大的意思。对于那些没有到达的人,你去把那个过程详细展示也没有意义,他会预先去比较去分别。但是我们可以做一个原则性的揭示,就是你修道,假如你按照正确的方法走,会有一些什么样的成果。

首先,是你的意识的成长,你的意识会变得越来越清晰。不再会是那种昏沉的状态,什么事情都不够觉知。这种清晰度的增长,实际上也会提高你的智力。如果你是在学习阶段,或者是考试的时候,一个静心的人,他的记忆力,他的考试的能力,或者说智力上,也会有所成长。虽然修道不是为了这些目的,但是这是很自然的应有的反应。

第二是敏感度的增长。你越是修道修得好的时候,你的身心状态就会更加精微,更加敏感。对周围的一切有更清楚的相互反应,不再会那样麻木不仁,对什么都感觉无所谓。平常你在一条路上散步的时候,你可能对路上的那些树啊,花啊,都没什么感觉。因为你心事重重,你活在自己那个杂乱无章的意识里面。但是一个静心的人,一个觉知的人,他能更加敏感地感觉到这个路上的每一棵花的美感,每一棵树枝条展现的多姿多彩。他会对周围的一切更加有一种相关相连的感觉,所以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真正的仁者是活在大我,或者说活在道的境界当中,天地万物都是和他息息相关的。这是敏感度的增长。

第三,就是慈悲心的增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平常你可能杀一只鸡,或者杀一只鸭毫无反应,你认为理所当然,这就是我要吃的。但是修道,真正进入静心状态的人,你要让他杀一只鸡,肯定是下不了手的。就是你对这个动物,有了感情,能感觉到它的灵性,甚至你折一枝花都于心不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如此,有一种慈悲心的增长。就是你对动物都不忍心,都有一种爱,何况是人!人是动物里面更高级的代表,是更具有灵性的。所以在与人相处的时候,你也自然会有一种慈悲心的增长,你会更加替别人考虑,设身处地的考虑别人的处境。

第四,就是你整体的身心和谐度、统一度增强了。平常我们大部分人身心是分裂的,我们是生活在我们的头脑里面,生活在我们思想念头里面,我们对我们的身体不管,没有觉知到身体的存在。一个对自己的身体都没有感觉,都不热爱的人,他又何谈去爱别人?爱别人首先要爱自己,要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感觉到身心是一个统一体,它是相关联的。身心是和谐统一的,天人是和谐统一的。

如果是向着这样的一个方向,意识、敏感度和慈悲心增长的方向,那你修道的路子方向就会正确。反过来说,如果你越修炼越感觉到迷迷糊糊,越感觉到麻木不仁,对什么都无所谓,好像是境界很高了,我看开了,我什么都不在乎了。那是误区,你越来越死气沉沉了。旁边杀了一个人你都没感觉了。因为你自己觉得你自己解脱了,我超越了,跟我没有关系,这是错误的,你已经没有心了。

从这整个修道的过程里面,我们可以分出三个阶位:一个叫“因位”,一个叫“道位”,一个叫“果位”。因就是因果的因,道就是在路上的道,果就是成果的果。

因位就是我们还没有开始修行的人,或者是正准备修行的人,这个时候的位置。在因位的修行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正见”。所以我们这次的讲座,最主要的目的是建立这个正见。对整个世界,对宇宙,对生命,有一个正确地认识和见地。树立这个真正的见地以后,你才能正确地走上修道之旅。

在道位上,在修行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正受”,受是感受的受。如果你有了正见,采取了正确的方法去修行的时候,你就会正确的感受、觉受。前面我们讲的意识品质、敏感度等几个方面的增长,就叫正受。反之就是不正的受,就是邪受。若是你越练越是感觉到恨某个人,本来对他的恨是一点点,但是你越练的时候,越感觉到更多的恨,那就是走向相反的方向了,恨无法化解掉,这不是正受。

到了果位呢,最重要的是要有“正觉”。不再是感受的问题,它变成了一种觉性的呈现,也就是有开悟的体验,体验到自己的真性和真我。或者体验到道,融入到了道之中,这是一个觉悟了,正觉。到了正觉这个阶段,其中还可以进一步细分下去,我们可以分成“分证”和“圆证”、“浅证”和“深证”的差别。

比如说有的人,他见道了,他体验到了一个状态。他的真性呈现了,或者他知道“道”了,这只是短暂的一瞬间的体验。这个时候,你已经体验过,但是这个体验是一个有局限性的体验,一方面它是短暂的,另一方面也是比较浅层次的。打一个比方,就是你是透过一个窗户看见了外面的天空。天空是那个天空,但毕竟是通过窗户看见的,所见的天空还是有限制的。不是这个天空本身不对,是你看到的这个天空还是受限制的,受到你的窗户的限制。

所以在禅宗里面,见道之后,还有“保任”的修行。如何让你正觉的状态能够相续,能够打成一片。然后你真正地安立于那个正觉之中,不再动摇。甚至在你的睡梦之中,在你的深睡之中,你也是在觉醒的。这个时候就不是通过窗户看见那个天空,而是你已经成为了天空本身。天空不再是作为你所体验的一个对象,或者是你面对的一个境界,不是你体验到天空,而是你就是那个天空本身,以前的那些自我恰恰是一个错觉,那个天空就是你真正的自己。那么这就是深证,或者说是圆证,是成道的境界。

   觉悟有起点,但没有终点

我们说人所有的问题的根源是“无明”,在佛教里面我们讲,无明是无始的,叫“无始无明”,无明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他不仅仅是我们出生的那一瞬间才有的。在佛教看来,这个导致无尽的生死轮回的那个无明是无始的。但是我们说无明无始,但是有终。终就是你觉悟的那一点,你成道的那一点,无明就终结了,一个新的维度就打开了。但是我们说这个觉悟呢,它有起点,而没有终点。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圆环:无明无始而有终,开悟有始而无终。不是说我们有了一个开悟的境界,我得到了一个成果以后,我们就结束了,这个开悟就结束了。会结束的开悟就不是真正的开悟。

开悟是把那个执着的自我融化了以后,你就不再有始终的概念。你进入那个空性当中,进入了道之中,这是一个无底的深渊,它没有结束,永远地掉落在其中,而彻底失去了你自己和你自己的问题。

很多人对开悟也有一种误解,认为开悟以后,好像就神通广大,就什么都知道,什么都可以做;知道一切,而且具有各种功能。其实,在我们这个体系当中,我们所理解的修道体系当中,开悟不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开悟不是知道万有一切的奥秘。不是说什么都知道,不是说你问他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都解答不了的问题,他能够解答。不是这么回事。他不是什么都知道,而仅仅是知道那个根本的奥秘。他不是知道什么,仅仅就是知道,知道那个“道”。他觉知到这个奥秘,但他不是解开这个奥秘;他觉知到有这个奥秘,他沉浸在其中,解决了他人生所有的问题。但是他不像科学家那样,用解剖刀把所有的奥秘解开,能够告诉你整个宇宙万事万物物理学意义上的那种奥秘。它不是这个意义。这是一种境界性的了解,他知道这是终极的奥秘,而且他安然于其中,解决了所有问题;这个奥秘就这样存在,这就是它的美。如果我们像科学家那样把奥秘给它解开,变成了一条条的知识,那就失掉了这个奥秘的终极之美,也就失掉了开悟的终极之美。

所以我们说整个修道的过程,是一场登山之旅,是享受其中的每一步的风光。当你登上山顶,你在山顶上纵身一跃,跃入这个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垢不净的那个圆成的境界。在那个境界里,所以的问题都消失了,你变成了那个存在本身,生命得到了它最终的解脱。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你同时就知道了宇宙万事万物所有的奥秘。具体事物的规律性的奥秘,这个叫缘起性的知识,那还是需要一定的别的手段去获得,开悟和缘起知识这二者并不是一回事。同样是成佛了,不同的佛,这个缘起的知识,或者后得智对事物差别性的认识还是有不同,但他那个根本的境界是一样的。某个佛的缘起智,跟他成佛之前的经历有关,所以有的佛是偏重于这个方面,有的佛是偏重于那个方面,在他具体知识的表现上还是有所不同的。

就好像不同的人来修道,有一个是学物理学的博士,他经过修道他开悟了,虽然开悟的境界和学哲学的那个博士,开悟的境界本身是一样的。但是这两个博士来讲课的时候就不一样了。那个学物理学的博士,他会用物理学的语言来给你解释,他会有他一套解释的方法;而学哲学的呢,他会借用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等,一大堆哲学的语言来给你讲述。就是说这种后得智是不一样的。

我们一般来说,走上这个修道之旅,最开始的缘起、最起码的就是想获得一个健康的身体。要达到身体的健康,这一点通过修道能不能做到,能不能得到保证呢?从理论上说,是能够保证的。但是具体到某一个人能不能做到,那么这取决于很多的因素,别人是没法保证的,只能看你自己。比如你自己修行的精进度如何;你采取的方法是不是对应你身体的需要;你是不是做了合理的功夫。这些都是有关系的。从道理上来说,身体的健康是不难获得的,是修道里面一个最初步的成果。

我们上午讲到生命的四层结构的时候,身体那只是最外层的,最根本的是要你心灵的健康。而心灵的健康,会相应地产生你的能量体的健康;能量体的健康会影响你生理体的健康,这是可以做到的。包括一些疾病,在你真正的宁静当中,在你放下无我的时候,在你心灵开阔的时候,对你的身体的疾病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治疗的作用。

但是我们不讲这个修炼能够包治百病或者一定怎么样,因为这里面是有很多的机缘、缘分的不同,而且病的病因也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有的病是比较简单的表面的,有的病是有很深层的原因。他的业的种子可能来自于久远的过去,有一个很特殊的业没有消除的时候,这个病它是治不好的,表面上吃药好像是缓和了一点,但是过一段时间它又出来了。如果一个病没有对症,没有找到它的根本原因的时候,你光治疗他的外在表现的时候,它就会反反复复。

当修道的时候,对身体,你不要太急于马上达到什么成果,不管身体还是心理,都要保持一个心态,就是我努力去耕耘,做我所该做的事情,安然地接受它自己。当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你可以把这个不舒服变成一个跟你无关的感受,你享受它,看着它,或者觉知到它。不跟它认同,你说这是我一件衣服脏了,或者衣服有瑕疵。因为身体是你最外层的衣服,从最内层的生命来说他只是个外层的衣服而已。所以跟你真实的存在在一起,接受你的疾病,和你的疾病在一起。这反而是转化某些疾病的一个黄金法则。

有些病你是越想和它作对,越想把它治好的时候,你就越是加深了它的活力。就像我们上午所举的例子:癌症。治疗癌症的路径,比如说西方的医学,他就是直接跟它作对,把它切除掉。要是切除不干净了怎么办?化疗,杀死癌细胞。但是癌细胞本身就是人体里的一个造反,你越是和他作对,就越是刺激了它的活力。越化疗,扩散得越快。据我所知,用西医的方法治疗癌症,基本没有成功的,治不治都差不多。治,没有延长他的生命,只是加深了他的痛苦。反过来不治可能会更好一点。不治会痛苦更少,甚至会活得更长,如果在不治的过程中,加入一点“道”进去的话,加入更高层的医学进去的话。用爱心来对待你的癌细胞,安抚它,转化它。把它变成你的朋友,这是治疗癌症的一个新的思路。就是说癌细胞——我讲万事万物都是有信息体的——它有它自己的语言,癌细胞也有它自己的语言,它是一个病毒。这个病毒最怕的可能就是你对他心不在焉,对他不管,对他无住;甚至还去安慰他,跟他在一起,跟他相敬如宾。这个时候它就不知所措了,它就感到不对,它的敌人找不到了,当它的对手消失的时候,它自己的抗争的意志,抗争的力量也消失了。它觉得没有必要再打下去了,因为没有敌人了。人家已经不跟我过不去了,我又何必和他过不去呢,所以它就可能不造反了。但是我不是医生,我不是来讲怎么治疗癌症的,我只是有这样一个思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在修炼的过程中出现任何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一个态度?你是跟他做斗争吗,还是把它融化掉,感化掉?还是你活在你的真我当中,根本不把他当回事。你以一种无生无灭、无得无失、不垢不净的大圆满境界,来对付他的时候,可以说这种病已经消失于无形。即使没有消失也相当于消失,因为你的心已经不受他的影响了。

整个修行的过程,第一,是变成了一场庆祝的旅程,一个享受的过程,享受它每一步的风光。第二,在这个路上经历的任何事情,你都无住生心,不执着,不执着它不等于客观上就留不住它。好东西该留下的会越来越深地留住,而那些负面的,你不执着于它,它自己就会消失。第三,在整个修道的过程当中,你成长你的意识,让你生活得越来越清醒,你越来越能够清楚地觉知你周围的人和事,觉知你自己的身体,觉知你的念头。活在清醒当中,活在敏感当中,活在慈悲当中,活在身心的和谐之中。

————————


观虚道场课讯(长期有效,随报随学)

1、《道德经》的智慧云端共修课程:

“《道德经》的智慧”云端共修课程招生简章(通行版)

2、“庄子的智慧”云端共修课程开始报名,名额有限,先报先得,课讯链接如下:

首期“庄子的智慧”云端共修课程招生简章(第二版)

3、“丹道思想史”云端共修课程:

“丹道思想史”云端共修课程招生简章(通行版)

4、实修入门精要导引课程:

“实修入门精要导引”课程招生简章(通行版)

5、董事长私享课程:

观虚三日禅——观虚斋推出董事长私享课程



#########

附录:观虚道人及观虚斋作品简介

附录一:观虚道人简介

观虚道人戈国龙教授,观虚斋教学的创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华夏文化书院副院长。

戈国龙教授多年来游心于悟道与学术之间,注重以自身的探索、体验与智慧,对佛道教中有益身心修养的传统资源进行系统整理与现代诠释。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丹道为中心的道教研究、以禅宗为中心的佛教研究和以心学为中心的儒教研究,一方面深入三藏经典之中,对三教经典进行系统的研读,把握传统智慧的精髓;一方面关注现代的哲学、宗教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进展,寻找创造性诠释的思想资源与表述语言,以期会通古今,融会中外,悟道穷理、自觉觉他。

 观虚斋教学是在深入研究和实践传统儒释道三教修道智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多元文化与灵修体系而开发的一整套提升生命智慧、寻求生命超越的修道课程与文化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的现代展现。

 观虚斋教学是继承传统、融会新知的新型教学体系,呈现了一种系统而又开放的全新框架,任何宗教或无宗教背景的人士都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对精神成长与灵性奥秘的普遍问题与根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超越诸修行方法间的藩篱而进行更深入和有意义的探索。

 观虚书院将秉承“定慧兼美,学修并重,内修外弘,全体解脱”的观虚宗风,与有实力、有道心的企业家和文化公司合作,超越宗教形式与教条,激活宗教中的原初智慧与核心洞见,以无教派执着的普世性方式,传播诸法实相与道之真理,直指人心,破迷开悟!努力开设一系列的精品云端课程,将观虚书院建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修道与生活相统一的“云道场”,是尘世污泥中的莲花世界,是由虚化实的妙有佛境。

微信公众账号“观虚书院”(微信号:guanxushuyuan)推送的内容精选自观虚斋教学中富有启发性、原创性的智慧教言,以语录、对话及短篇为主,同时,也及时推送观虚书院的教学资讯及观虚斋主戈国龙教授的最新动态。

附录二、观虚斋作品目录

Ⅰ、学术著作:

1、《道教内丹学探微》(巴蜀书社,2001;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道教内丹学溯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游心于佛道》(华夏出版社,2007

4、《佛学管窥》(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丹道今诠》(华夏出版社,2007;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6、《道教内丹学的多学科探索》(待出)

7、《丹道新论:返本还原论、性命双修论和阴阳交媾论》(待出)

Ⅱ、修道随笔:

1、《探寻生命的奥秘:禅与道的现代诠释》(华夏出版社,2006

2、《道上的风景Ⅰ:生命意识的觉醒》(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道上的风景Ⅱ:没有终点的旅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道上的风景Ⅲ:风吹花落香满地》(华龄出版社,2023年10月)

Ⅲ、观虚斋教学演讲录

1、《丹道十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宗教智慧Ⅰ:找回失落的宝藏》(华夏出版社,2014

4《宗教智慧Ⅱ:让沉睡的佛醒来》(华夏出版社,2015

5、《存在与逍遥》(华夏出版社,2016,即《宗教智慧Ⅲ》

6、《宁静与浩瀚》(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即《宗教智慧Ⅳ》

7、《自由与束缚:开启生命觉醒的旅程》(华龄出版社,2022

8、《禅道讲演录:内在生命的科学》(华龄出版社,2022

9、《飞翔的翅膀:中国文化的生命智慧》(华龄出版社,2022

10、《道教思想十六讲:以修道经典的诠释为中心》(待出)

11、《云在青天水在瓶——观虚斋教学侧记》(待出)

观虚书院
观虚书院,是传播观虚斋教学的专门机构。观虚斋教学,是观虚斋的系列课程与文化体系,是传统佛道的精髓与现代灵修思想的综合创新,是适合现代人精神需求的灵性教学体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