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新弘助理一直跟随《道德经》课程学习,从第一期到第二期每次课都不间断,而且反复聆听,用心体会,学得极认真,也颇多收益,乐在其中,从中找到生命的活水源头。这是《道德经》的力量,也是大道智慧的感召!现在,第二期课程结束了,本文是新弘学习第二期《道德经》下学期课程一篇总结,希望她的这篇分享能够吸引更多的道友走进《道德经》,倾听道之真理的呼唤!
观虚道人
2024年6月23日
常听常新:听观虚书院第二期《道德经》课程有感
观虚书院《道德经》第二期课程结束了,深感常听常新,意犹未尽!这一年来每次聆听课程,都深感师父讲得清晰透彻,直指心性,深受加持,让我越来越能安住在自性的家园,生命日日新,更加回归道的整体和谐,全面活出修道人的生活智慧。
去年新冠以后,引发一些身体的疾病,做了一个手术,我的身体很虚弱。这一年来的学习,我加强静坐和站桩,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与道合一,通过《道德经》的学习,反复聆听,心灵越来越清静,身体越来越好了,越来越能安住在觉性的中心,并且在现实生活当中,我越来越能够看清自我的运作、自我的把戏。
比如说我看到别人做了什么事情,我可能生起心念和情绪,当下我能观照、觉察到,觉知到那个小我又跑出来了,观照到我的情绪起起伏伏,很快能回归平静的心态,回归喜乐自在的状态,然后该做什么做什么,就不会强为,去管别人,就不再那么执着了。
现在我的病已经基本痊愈了,正在全面恢复正常生活,志于道,游于艺。我每天读书、写作与静坐之余,开始练太极拳、唱歌,弹钢琴,弹中阮,日子每天都很充实和喜悦。感恩师父的引领和加持,让我的生命无比广阔和美好!
在师父的开示下,我对真理的认知加深,智慧增长,修道的正见更加完整清晰了。
师父的智慧博大精深,他对每一章都有站在道的高度的独特的理解,我每每听到会心处,都赞叹不已,常常拍案叫绝,真是每听每加持,当下心清静,我常常有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智慧的领悟,我把它记录下来。下面就是我的若干听课的感悟,还有师父的指导,以及我的禅悦法喜……吉光片羽,分享给道友们,希望能利益到你们。
学习《道德经》第8章:“夫惟不争,故无尤”一句,这真是解决所有人际关系矛盾的金句儿,不争既是境界,也是功夫。人们争,争什么呢?都是为自我而争,争我的思想、我的见地、我的利益,都是为自我而争。当你能超越这个自我,回归道,与道合一,回到那无限的道之无为境界,你就超然物外了,就不争了。你能超越自我,解脱自在了,还争什么呢?还有什么忧愁烦恼呢?还有什么得失怨恨呢?这些事情都是空!泯然一笑啊,一笑泯恩仇。就是这些事情再也影响不了你了,因此你没有过失、怨恨,就是没有失道啊!你不失道,在世间生活就会很快乐啊,解脱自在的,是一个幸福的人。
学习《道德经》第8章时,我与师父谈到我的感悟:
学习了水的七德“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人,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深受加持!就感觉自己还要好好修啊,还要做到这七德的展现。路漫漫其修远矣,吾将上下而求索,精进!精进不息。
师父开示:精进于那个不精进的,所有的精进都是为了回到那个不需要任何精进的无修无为本具的觉性,光明自在,一切具足。万法归心嘛!所有的法都是回到这个心,回到觉性上来,但得本不愁末,一切本自具足,觉醒就是关键,觉醒了,其他的就任运具足。
我回复:感恩师父!好的,我精进于那个不精进的。真是美好!经您这样一点拔,当下豁然开朗,我感觉一下子就放松了,松坦、自在了。对,一即一切,但得一,万事毕,制心一处,无事不办。我精进于一,精进于道,无为而为,无为而治。
学习《道德经》第9章,这一章非常好理解,很容易把握核心。第九章有两个难点,一个就是“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一句,那是不是我们就不能有意识地思考了呢?就这个问题,我请教了师父。师父讲我们可以有意识的思考,但是不能思虑太重,如果思虑太重了,就会伤精耗神,伤害身体,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就是觉性做主啊,都是“应物无心神化速”的,用你的良知,自然而然的做出智慧的抉择,而不是后天的种种的思考、思虑,分别心去做选择。
真正的智慧是自性之光的自然流露,是智慧的自然流淌。就是你处理问题呀,你说话呀,你讲课也好,你与人交流,他都是随顺道的河流的自然而然的流淌,他就是自然而然的发生,你在全然的深度的放松、虚静、无为当中,灵光涌现,大智慧展现出来,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智慧的反应,一切都是无为的,都是自然的,不造作的,你当下就自然而然地说了,做决定了,如果说一件事情你还要考虑要不要做,怎么做,那都是后天的头脑的产物、分别心的产物,那不是先天的自然创造。
我们能安住在觉性的中心,无为而为,起心动念,如明镜一般观照万物,智周万物,不动真际,利益群生而无我无执,应物无伤,方可长保。
第二个难点呢,就是“功遂身退,天之道”,这个什么时候该退下来? 这个时机如何把握呢?我也请教了师父,师父讲天道是物壮则老,所有的人事物都有成住坏空的过程,都是阴阳相互转化的。在你成长壮大到一定时候,在你的事业发展到鼎盛时期,你就要警觉啊,不让它达到满溢的程度,避免盛极而衰,要懂得及时退隐,及时收手,及时止盈,你要始终保持道的谦冲不盈的境界,不失道,不失德,一切才能相对长久。
我们治国,要功遂身退。像张良,辅助刘邦打天下,功成名就,身退,这样既保全自己,还赢得美好的声誉。像李斯,一朝祸及全家,后悔也来不及了,还不如当初早些放下,休歇为高。所以憨山大师说:“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世间的福报都是有尽的,你能以大智慧的无为境界,知进知退,到一定的阶段,就能及时退出,常持而不盈,做人做事都留有余地,有意识地避免祸患的发生,避免生命的危机,始终与道合一,福慧就是无限圆满的。
我们治家也是一样。孩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你就不要什么事儿都干预了,都管制了,该放手放手,该放权放权,让孩子去锻炼,去成长,你就保持清静的无为之心,在幕后多给予智慧的引导,你的爱跟他在一起就好了,什么事都要管,最后就会闹矛盾。你就精进修道,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安享晚年,逍遥自在,自得其乐。该放手就放手,让年轻人创业去,你就是若有若无的中道而行,在平等一体的基础上尊重和给力就够了。
学习《道德经》第10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一句,我参考各家注解,发现戈师讲的最精透!毕竟戈师是丹道方面的专家,讲得实在是太好了,太透彻了,所以我在注解《道德经》这一句的时候,我就直接引用老师的原文,然后再讲一下自己的领悟,这样更能利益到有缘的道友。
《道德经》第19章,“绝”是一个难点。戈师讲“绝”为断绝,引申有超越的意思。“绝学”,实为“不学之学”。这个绝字一理解,“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都非常好理解,一下子全篇顺滑起来,通畅了起来。这么难理解的《道德经》诗句,经戈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一下子变得这么简单,真是讲得精彩,精妙绝伦。所以当下我领悟到“绝圣弃智、绝仁弃义”,弃绝圣智、仁义,不是说圣智、仁义不好,完全否定圣智、仁义,只是说圣智、仁义还不够好,要超越圣智、仁义,回到大道里面去,回归无为和自然,超越二元对立,有圣就有凡,有仁义就有假仁义,我们要超越二元对立关系,回到道的整体智慧,回到道之超越境界,安顿心灵。
学习《道德经》第23章时,我意识到戈师讲课思维严谨,言简意赅,他没有多余的废话,你得用心听,不然关键点你就错过了。他不会反来覆去的讲,就像揉面一样,揉来揉去的,反复地说;他是一点而过。比如说“面对无常变化的时候,你要觉悟于道,还它一个无常的真实,认识到道的恒常”这一句话,就讲出了无常与永恒之理,我稍不注意听,他就讲过去了,像风一样吹过我的心田,我必须静下心来,认真倾听,才能领悟深意,享受法味清凉。
学习《道德经》第25章,我听得口液生津,配服得五体投地,师父讲得彻骨彻髓!我深深的被师父高迈的精神境界、自觉觉他的愿心所感染,所震撼,当下我的精神境界就提升到道的高度上来,心胸打开,悲愿无尽,这种加持力是无比巨大的,真的感恩生命中有你!
我从心底流淌出诗句:
你顶天立地,
你浩然正气,
你独立自主,
你生生不息。
你以高高的天空境界,
深深扎根于人间的生活,
你能大能小,能上能下,能屈能伸,难行能行。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佛居。
你如如不动,本来如此。
听《道德经》第56章和第57章,一个玄同道人、活在玄同境界的人,真是太美好了。他有大智慧,然后与世界和光同尘,超越亲疏、贵贱、得失、荣辱,他是一个真正富贵的人。
第57章就讲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就说我们以清净为天下正,就是以清净之心来活在世间,但是同时呢,也是有方便手段的,“以奇用兵”,就是智慧和方便是结合的,真是美好。然后就让我感觉到这种智慧的广大、高深,同时我又可以灵活的在世间这种运用啊,达成这种生命的和谐。到最后就讲了那四句话特别好,“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我回归无为、清静、无事、无欲的存在状态,就能够治理好天下,在这种中和状态当中,你的一切呢,都会回归整体的和谐。
学习《道德经》第58章和第59章,非常欢喜!一声声棒喝!仿佛是给我讲的,心开意解,醍醐灌顶。
我们要保持纯真的赤子之心,这个世界呢,是我们心灵的投射,如果我们的心比较纯真,那么你看人呢,他都是很淳朴的。你看到万事万物的本性,每个人都是纯真可爱的。如果我们偏离了道,活在后天的意识分别心当中,心是分别的、算计的、计较的,你看每个人,他都是有缺点的,各种各样的事情它都是不完美的,迷执在事相当中啊,你就苦恼,你就烦忧。
祸福相依,相互转化。如果我们遇到一件事情,你以为它是祸啊,你怎么办呢?你就要尊道贵德。为什么这件事让你碰上了?就是你的德不足了。你就要“重积德”,你要回归道,回归觉性的中心,让自己的心真正清静下来,回归无为的心,涵养先天的精气神的生命能量,“重积德,则无不克”!“治人事天,莫若啬”,我们要能回归到觉性的中心,记得自己,俭省地消耗自己精气神的生命能量,不迷在事相当中,不执着那个祸福的任何一极,有意识地转化一切,你就能够慢慢的把这个祸转化成福,把坏转化成好!
如果你现在拥有的世间的一切都很美好,你生活得很美满,情感很美满,家庭很幸福,事业很兴隆,世间的一切都很美好,这时候呢,你要更加活在觉知当中,活在空性的慈悲之爱中,同时也要有防微杜渐的意识,随时随地保有一份警觉之心,防止潜在的祸的危机,有一种清醒、敏锐的觉察力。
就是我们要有一种全然的大智慧,既懂得惜福、感恩,也能知道如何避祸,超越祸福的两极,而保有无为的心,保持纯真的赤子之心,能够一直走在道的大智慧的轨道上,让你的这些世间的一切更加美好。
如果你执着了祸福其中一极的话,“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好反而可能变为坏,就是不能执着。
祸福两极转化的终极奥妙就是回归道,与道合一,自做主宰,保持大平静的无为之心,克服一切的私心杂念,养护先天精气神的生命能量,超越两极,超越问题,智慧地解决问题,这样你的一切呢,就会回归道的整体的和谐,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这是一个终极的奥秘。
所以圣人呢,他都回归道的家园啊,活在觉性的中心,保有无为的心啊,就是做人做事呢,讲原则而不会伤害他人,廉洁而不会对别人太苛刻,正直而不放肆,他有智慧之光,但是呢,没有自我。
学习《道德经》第63章“图难于其易”,师父讲这个“易”有两种层次:相对层面与不二层面。这个易从不二层面来讲,应该是超越难易的易,就是事有难易而心无难易啊,心态是轻松的,是无为的,就像一开始文章开头说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你是一个无事的人啊,就是不管你做什么,做所有的事情,你的心都是无为的,都是轻松的,都是如如不动的,不随境转的,你做所有的事情,心中都是没有事的啊,都是事事无碍的,日理万机证无为。一直都是行水月道场,做梦幻佛事,你安住在空性的慈悲心中,一种平怀,法界一味,是没有执着的。
我想起当初拜访张高澄道长的时候,我看到天台山桐柏宫建设得挺好的,而且还建了一个学院,我就问他,当时你建这个道观,建学院,感觉难吗?他微笑着回答说“容易”。现在想来,张道长的境界极高,是一个有道高人,在他心中早已超越了事相上的难易,不着在事相的难易上,已经是一种平怀,活在一种无难无易的这种极易、至易的无为境界。
我们解决问题,你活在分别心中,在相上处理问题,就是难的,得人心者得天下,你回归道之一体,活在无为的境界,解决问题,就容易。
学习《道德经》第63章的“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大小多少,是是非非,都要以性德之光的力量去面对,以大智慧和慈悲心去面对,去应对一切。
有人批评了你,有人侮辱、讥讽了你,或者骂你了,训斥你了,这时候你怎么办?当下你要能回归觉醒的中心,保持无为的心态。因为不管他说什么,那是他的心灵的投射,跟真实的你、那个本我是没关的。你可以选择沉默,可以选择“默摈”之,选择虚心接受,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可以据理力争,这些都是可以的,就说为所当为!那个方式、方法是有千百种的。但是你要保持在无为的心态中,就是不能说因为他让你不快乐,你就不快乐,他让你忧伤你就忧伤,就是你要是八风吹不动啊,得保持在喜悦自在的那种大平静的状态当中。
这些是是非非呢,都是来考验你的灵魂的。如果你着了大小多少、是是非非的相,你迷在事相当中呢,那你就烦恼,就心随境转了,如果你能够看清这个事情的空性,看透它,穿越它,超越它,不被他转,就是一切境界,你都心能做主啊,你就自在了。
这个“报怨以德”,有一些人会有些误解,以为就是比如说别人打了你的左脸,你把右脸再送过去,让他打,就说不是让你用这种后天的伦理道德标准来压抑自己,这个“德”呢,就是说道在人身上的体现,它是这种性德之光的力量,是以大智慧和慈悲心去面对一切,应对世间生活。
《道德经》第67章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悲之爱是自性的光华,是无条件的爱,无我空性智,法界同体悲。
“俭”,就是俭省地消耗生命的能量,养吾浩然之气,养吾自性之光的明亮。不伤精耗神,不追逐外物,心随境转就会消耗精气神的生命能量。生命真正重要的大事就是与道合一,觉性做主,我们修行过程中觉知要贯穿你整个的生活,觉悟到一切都是幻相,一切都是心灵的投射,你的心创造了一切,万事皆是假,一切都是空性的,我是本自具足的,记住这一点,就能直接对治执着,不再执着自己所创造的一切,而是继续精进修道,活在觉性的中心。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如果你能超越自我了,万物一体,还和谁争先呢?争,都是还活在二元矛盾对立境界的人,那些不知道我是谁的人,才会有分别心,有争心,争强好胜,跟人争名争利,跟人有争执。你与道合一了,回到万物一体的境界,就超越这个先后了,就不去与人争先了,不再有争执了,而是精进修道!与道合一,你就是真正的Number one 。
###############
附录:观虚书院课讯(部分课程长期有效,随报随学):
1、首期“庄子的智慧”云端共修课程:
2、《道德经》的智慧云端共修课程:
3“丹道思想史”云端共修课程:
4、实修入门精要导引课程:
#########
附录:观虚道人及观虚斋作品简介
附录一:观虚道人简介
观虚道人戈国龙教授,南京大学理学学士,北京大学哲学博士,先后师从楼宇烈、汤一介等著名学者,观虚斋教学的创始人,华夏文化书院副院长。
戈国龙教授多年来游心于悟道与学术之间,注重以自身的探索、体验与智慧,对佛道教中有益身心修养的传统资源进行系统整理与现代诠释。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丹道为中心的道教研究、以禅宗为中心的佛教研究和以心学为中心的儒教研究,一方面深入三藏经典之中,对三教经典进行系统的研读,把握传统智慧的精髓;一方面关注现代的哲学、宗教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进展,寻找创造性诠释的思想资源与表述语言,以期会通古今,融会中外,悟道穷理、自觉觉他。
观虚斋教学是在深入研究和实践传统儒释道三教修道智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多元文化与灵修体系而开发的一整套提升生命智慧、寻求生命超越的修道课程与文化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的现代展现。
观虚斋教学是继承传统、融会新知的新型教学体系,呈现了一种系统而又开放的全新框架,任何宗教或无宗教背景的人士都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对精神成长与灵性奥秘的普遍问题与根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超越诸修行方法间的藩篱而进行更深入和有意义的探索。
观虚书院将秉承“定慧兼美,学修并重,内修外弘,全体解脱”的观虚宗风,超越宗教形式与教条,激活宗教中的原初智慧与核心洞见,以无教派执着的普世性方式,传播诸法实相与道之真理,直指人心,破迷开悟!努力开设一系列的精品云端课程,将观虚书院建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修道与生活相统一的“云书院”,是尘世污泥中的莲花世界,是由虚化实的妙有佛境。
微信公众账号“观虚书院”(微信号:guanxushuyuan)推送的内容精选自观虚斋教学中富有启发性、原创性的智慧教言,以语录、对话及短篇为主,同时,也及时推送观虚书院的教学资讯及观虚斋主戈国龙教授的最新动态。
附录二、观虚斋作品目录
Ⅰ、学术著作:
1、《道教内丹学探微》(巴蜀书社,2001;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道教内丹学溯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游心于佛道》(华夏出版社,2007)
4、《佛学管窥》(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丹道今诠》(华夏出版社,2007;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6、《道教内丹学的多学科探索》(待出)
7、《丹道新论:返本还原论、性命双修论和阴阳交媾论》(待出)
Ⅱ、修道随笔:
1、《探寻生命的奥秘:禅与道的现代诠释》(华夏出版社,2006)
2、《道上的风景Ⅰ:生命意识的觉醒》(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道上的风景Ⅱ:没有终点的旅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道上的风景Ⅲ:风吹花落香满地》(华龄出版社,2023年10月)
5、《道上的风景Ⅳ:人生何处不道场》(待出)
Ⅲ、观虚斋教学演讲录
1、《丹道十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宗教智慧Ⅰ:找回失落的宝藏》(华夏出版社,2014)
4《宗教智慧Ⅱ:让沉睡的佛醒来》(华夏出版社,2015)
5、《存在与逍遥》(华夏出版社,2016,即《宗教智慧Ⅲ》)
6、《宁静与浩瀚》(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即《宗教智慧Ⅳ》)
7、《自由与束缚:开启生命觉醒的旅程》(华龄出版社,2022)
8、《禅道讲演录:内在生命的科学》(华龄出版社,2022)
9、《飞翔的翅膀:中国文化的生命智慧》(华龄出版社,2022)
10、《道教思想十六讲:以修道经典的诠释为中心》(待出)
11、《云在青天水在瓶——观虚斋教学侧记》(待出)
12、《悟道指玄集》(含《悟道十指》和《道妙指玄》两集,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