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书是观虚斋教学体系的首次系统的课程呈现,奠定了整个灵性探索的基石,是极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此书出版已经十多年了,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正版图书了,由于各种原因暂时也不会再版,为利益诸方道友,特决定在观虚书院的公众号上连载此书,以满足读者的迫切需求。今天已将此书连载完毕,五一假期,正好用功,望诸道友认真参详,切莫等闲视之。
观虚道人
2024年5月1日
附录:回答听众的提问
我看了一下,你们提的问题已经很多了。不一定每个人都要问啊!如果没有问题,就不要去硬想出一个问题来问我。
很高兴晚上还有这么多人,大家的热情不减。我想这些问题如果要详细回答的话,可能两个小时我远远不够。我想这样,不是所有的问题我都回答,有一些纯理论性的问题、思想性的问题,请大家浏览我的博客、看我的书,那就可以了解我对你的理论问题的看法。因为很多问题我在博客中答网友问的时候或者在我的书里面都提到了,我就不想在这里再重复。还有一些问题呢,可能是一时不适宜回答、或者不好回答或者回答了没有什么意义的,我也不回答。
我最想回答的是大家听完这次课以后产生的没有听清楚、或者是你的疑惑或者非常切身的问题。要真的是你的问题,而不是你脑子里面想出来的问题,不是你要想一个问题来问我,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一定来回答。你们的这些问题我也不好来选择,所以我就随缘,抽到哪个问题就回答哪个问题。如果万一谁的问题没有被回答,请原谅。
问题:戈老师,您好!您说:精液是后天元精的一种。那么先天元精是怎么转化成精液的呢?其转化的机制和原理是怎样的?以前我看到过一种“练精还脑”的方法,就是把精液练成一种物质,然后补充脑子,从而提高人的脑力、智力。西方科学认为成熟男性每天都要分泌一定量的精液,即“精满自溢”。如果不通过正常的两性行为,也会通过梦遗的方式排出。那么,是否可能通过“练精还脑”的功法来控制精液的分泌,从而能达到让它分泌就分泌,让它停止分泌就停止分泌?
答:这个在我讲座中已经提到了,所以我还是愿意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更正一下,我不是说精液是后天元精的一种,如果是这个“元”字的话就不对了。如果说是后天精的一种,那就是我的表述,它是“精、气、神、虚”四层中“精”的一种表现,它们之间有一种相互的关联,但又不是直接的相等。我也没有说先天元精会转化成精液,实际上精液的成分不仅仅是从先天元精那儿转化的,而是包含了很多从后天饮食的营养成分那儿转化来的。在吸收这些营养成分的时候,里面还有一个中介,它跟先天的元精不是一回事儿,但是它属于精微的“能量–物质”层,中间要经过这样的一个过程。在正常的情况下,它是要源源不断地从这种精微物质化为后天的通道,当然也不仅仅是化为精液的通道,它要转化为所有人体做功的一种功能、能量。西方的医学或者西方科学是在常规的机制下来考虑的,如果你仅仅是堵漏,就是说你把后天精液从最下面、最后面的出口上把它堵住,这是不合理的,所以存在着“精满自溢”的问题。所以要炼精化气就不能从这个开始了,“返精补脑”不是把后天精液练成“补脑”的营养物质,而是要从源头上着手。也就是说后天精液的形成一定是前面还有一个更精微的能量转化的过程,所谓的“炼精化气”是在那个过程里面,就是在它还没有转化成后天成形的精液的时候,就通过你的一定的修炼在某种状态之下实现它的一个转向。在源头上,它不再向后天方向流失,它化成了更高层次的、更精微的物质,比如说化为“气”。气就是比精更高一层次的能量形态,那么这样的话就会减少它向后天流行的过程,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转化的过程。所以先天精与后天精之间有一个相互的影响,那就是你不断地鼓励后天精向外流泻的时候,也就直接地鼓励了那个常规的通道,不断地把它打开。如果你关闭了这个通道,这个关闭不是强行地把它堵住,而是在源头上先行找到了一条新的通道的时候,那么它自然转化你的性的能量,不至于向后天流泻。虽然在道教或者密宗里面,都有所谓的男女双修这种双修的功法,但是那个双修其实跟我们所讲的房中术不是一个层次,它不是以性的发泄为导向的,它实际上是借用一个方式去修道,它是要去转化这个能量的。这里面有很多人存在很多误区,他们修炼就是想练出更高的性功能,更容易享受性的快乐,这就属于房中术的层次,那就不是修道的层次,修道的层次不是要去追求那个,而是要转化和提升,是让你得到一种新的快乐。它可以说是短暂的性快乐的一个扩展,一个更加充实的扩展。性的快感是短暂的、暂时的,而且它是发泄性的、是消耗性的,它的快感之后是一个失落的、不充实的状态。而如果真正炼精化气这一步练的比较好的时候,它是一个充实的、持久的身心的一种和谐的快乐,是人自身的阴阳结合的一种快乐,有了这种快乐就可以转化那个低层的快乐。这是第一个问题。
问题:在当今社会,先天的“种子”与后天的“种子”哪个影响更大?您的观点是先天的“种子”影响大,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即使先天的“种子”影响较大,那些有慧根的人往往因外界的影响而终生与道无缘,您又怎样解释先天的“种子”比后天的“种子”影响更大?
答:我想这位提问的人呢,首先没有太听清楚我的观点,我没有说哪个“种子”影响更大,我只是说先天的“种子”影响很大而已,但我没有对这两者进行比较。因为先天的“种子”与后天的影响之间,它不存在哪个大哪个小的问题,它是一个不断地动态的转换的过程,就是“种子”和“现行”之间的相互转换。你怎么去比较呢,从哪个时候开始算起呢?首先不存在一个大小的问题。过分的强调先天的“种子”的时候,就会变成宿命论。一切都是前世注定的,此生此世所作所为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如果完全强调后天的“种子”、后天的影响,我们就会忽略一个人的根器的问题,忽略了一个人的更深远的更隐蔽的那个背景,也就不能解释很多现象。所以这两者应该完全结合起来。虽然每个人都受到他这个业力的影响,他内在的“种子”的影响,但是这个不是宿命论。如果一切都是命定的或者宿命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修道也就没有意义,都已经被注定好了,那还修什么呢?修道恰恰是通过我们现在的修行,去净化已有的“种子”,同时又不创造新的业力,而且是培养更多智慧的“种子”,就是“智慧种”、“清净种”、“解脱种”。所以人存在一个可能性,就是这个转化的可能性,这也是修道的意义所在。而你当下的行为,此时此地的作为,就在影响你的意识的仓库,关系到你播下什么样的“种子”的问题。所以不管先天的“种子”有多大的影响,有多重要,但是我们应该注重的恰恰是我们现在。过去的那些“种子”你已经无法再回到过去去改变,我们能够操作的、能够有所作为的恰恰是当下的行为。所以修行在当下,解脱在当下。这是第二个问题。
问题:天人感应是人与真我的沟通吗?如果是,应该怎么认清真我与我?
答:首先,什么是天人感应?你是在哪个意义上来用天人感应?因为天人感应可以说是在中国思想和中国哲学里的一个专有名词,它是有它特定的含义的。比如说以前的皇帝,他观天象,如果说有一个什么大的灾难,他要下罪己诏,就是自己使人间有不平、有问题,发生了天象的变化,所是这是一种天人感应说。自然界的种种现象和人世间的事情是不是有一种感应,这本身是一个问题。从总体上来说,宇宙间的现象、自然的现象和人类社会的现象是有关联的,但是这种关联不一定是那种机械的关联,不一定说一定有什么现象就对应了人间的什么事物。这种关联的解释是很复杂的,不能用一种机械的方式去理解。而我们所讲的人和真我,跟刚才讲的那种天人感应不是一个层次的事情。真我是代表了道在人身上的体现,是人身上的道,是人跟道相通为一的那个本源、本体存在。而这个天人感应里面的天是一个泛泛的,是一个统摄各种天体、各种自然现象的天。如果天人感应的天是指道这个层面上的,那么天人感应也可以说是人跟真我的一种关系,也可以说得通。但是这个说得通是要通过一个迂回的解释才能说得通,不是直接能说得通。然后你问怎么样才能认清我和真我,我的整个讲座里面大部分都在回答这个问题,我现在也不想再用几句话来回答。我们可以再回顾这个讲座里的说法,自己去寻找答案。
问题:学道是否可以解决自己的问题,比如人生的意义、人到底最终走向哪里,即所谓的终极关切的问题?请老师说一种最好用的静心的功法。
答:前面的问题我的回答应该是很肯定的,也是我在整个讲座中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你问能否解决,那对我来说当然是可以解决的,如果它不能解决,我讲这些东西又有什么用呢?我又何必在这里讲半天呢!因为我们整个修道的过程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这些问题。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身体的修炼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让你活得舒服点儿的问题,它最终是要解决你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你是谁”的问题。那这个问题的回答当然就是解决你的人生意义的问题。而我最后讲的“没有终点的旅程”就是回答人到底要走到哪里。开悟是没有终点的,它不再走向哪里,它只是得到一个安顿,得到一个解脱。而且那个终极的奥秘不是我们能够解开的,我们只是知道有这样一个奥秘。从我的立场来讲,即使是一个开悟的人、一个悟道的人,他并不能在科学的意义上回答所有的问题。你要问他宇宙中有多少个星球这样一些宇宙的问题,他不一定知道,他知道的是那个终极的奥秘,觉知到那个终极的奥秘,而且在那个终极的奥秘中心安了、安心了,解决了他自己的问题而已。在那个状态当中,他没有人生的问题。没有了人生的问题,也就解决了他终极关切的问题。包括我讲自己入道的机缘的时候,我也是在体悟当中解决了我的心灵的问题,心理的问题。但是并不意味着我就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个要认识到悟道是在什么样的意义上解决问题,最终是一种境界,活在这种境界当中,人生没有问题,只有喜悦,只有光明,只有清净,只有一个纯净的、觉知的、觉醒的意识。你问到一个最好的静心的功法,我已经说过,没有最好,只有哪一个对你是最合适的方法。所有的方法都是最好的方法,只要你用得好、用得对。反过来,再上层的方法、再高级的功法对你来说也不一定是一个好方法。我们知道佛教里面经常讲最上一乘,就是最高一乘的方法,或者讲禅宗或者讲果乘,就是让你顿悟成佛的方法,那当然是最高的方法。但是最高的方法对你来说不一定是最好的方法。只有能解决你的问题,帮助你成长,让你进入一种静心的世界,静心的境界,这个方法对你来说才是最好的方法。但是很多人忽略了这样一种个体的差异,有的人找到一种方法对自己很适用,那么他就会宣称我这个方法是最好的方法,他们会跟别人去争论,说你那个方法不行。很多宗派之间的竞争或者斗争就是这样产生的,净土宗说念佛是最好的方法,禅宗说禅是最高的方法。这些宗派的执着实际上他们都没有理解佛教里面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因病以药”,众生有什么样的病就给他什么样的药。这个药你说有没有好坏?哪一种药是最贵的药、最好的药?最值钱的药就是最好的药吗?能够治好你的病的药就是最好的药。而且最终这个药是为治病服务的,你甚至不能执着于这个药。当你的病没有了,你的药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这个药也得放下。这就是《金刚经》所讲的“筏喻”之义。就是你坐船过河了,这个船帮助你过了河,你不能因为感谢这条船,你就把这条船一直背在你的身上。到一定时候,所有的方法都得放下。最高的方法是没有方法,当下就是,没有来没有去,没有得没有失。没有求什么,也没有失去什么。你领悟了这个方法就行了,但是如果你领悟不了,你还得找你的方法。
问题:请问“六道轮回”的含义?怎样理解“瞬间即是轮回”?网上传您不怕电,因为您已得道,是真的吗?
答:这个“瞬间即是轮回”,我还是第一次听见。一般讲“瞬间即是永恒”,但是这个“瞬间即是轮回”也是可以说得通的,也有它很深的意义。在我的博客里有篇文章就是回答因果和轮回的问题。我在这里再简单地回复一下。如果用实证科学的概念你让我去证明六道轮回的存在,我可以回答你,我没办法向你证明。我只能说关于六道轮回的一种理解,一种可能性。你是不是信任它,是不是承认它,这个每个人都不一样,它是一个很感觉性的问题。很多宗教的问题和宗教的奥秘,如果从实证科学的眼光去看,你是无法证实的。但一个无法证实的层面也好、一个无法证实的命题也好、思想也好,不等于说它就是不真实的。实证科学所要解决的只是一小部分问题,宗教的问题、信仰的问题是不能用实证科学的这种思路去解决的。如果说要讲实证,也要换一个方向,就是说内在的工作、内在的修证,用这个实证去证实它。除此之外,走不通。具体的六道怎么轮回的,这个我没法回答。但是在修道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通过“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过程来理解轮回的观念。种子生现行是你阿赖耶识或意识仓库里的种子要表现出来,要呈现出现象,而你的所作所为又积累了新的印象、新的体验,以种子的形式存在于你的意识仓库之中,这是现行熏种子。这些种子有善恶不同的区分,有不同的呈现的可能性。种什么因结什么果,有什么种子呈现出什么样的世界。每个人的意识仓库中的种子不一样,使每个人呈现出他不同的世界。一方面,不同的人呈现出不同的世界;另一方面,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世界,因为这个种子和现行之间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六道轮回是一个人自己的生命状态或者境界的不同的转换,不同的变化。一个是生死之间的变换,这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大一点儿的,比较重大的变化。但是我们如果仔细观察的时候,我们人在一生当中就有六道的轮回,就是有不同境界的轮回。我们可以把六道理解成为六种不同的境界。在《坛经》里我们可以看到,如果你贪欲的种子多了,那就是地狱了;如果你的嗔心重了,竞争了,那就是阿修罗道了,如此等等。所以你这一生当中,本身就呈现出不同的意识境界。如果再细微一点,不是你这一生,是我们常人在一天之中,他的心态、他的意识状态也在不断变化。这也可以说是一个六道轮回的缩影。你是在什么样的状态对应了什么道。再精微一点,细微一点,就是你讲的“瞬间即是轮回”,就在一小片刻当中,你的念头已经有无数个变化。所以佛经当中说,一念当中有多少多少烦恼。这个是要更高层的观察才知道的,一般是观察不出来的。从理论上来说,你如果要提出这样一个“瞬间即是轮回”的观念也是很有意义的,也是很有道理的。用诠释学的语言来说,这是个诠释观。虽然这个种子不是大树,但是我说种子里面就有一颗大树。在某种意义上,这样的陈述是可以成立的,但种子不是大树,那是在某一种信息的层面上来说的。后面还有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他说:“网上传您不怕电,因为您已得道,是真的吗?”这个可能是你看错了,没有这个传说,没有说我不怕电的。我是为特定条件下的人体通电做了一点辩护,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我认为是完全可以成立的,如是而已。而且这个通不通电跟得不得道也完全没有关系。
问题:道的力量很大,为什么某些有权势的人的力量可以否定道?如在某个历史阶段有否定传统文化的现象。道的力量为何不能使一个政治家按照道的方向正确行使权力,使世界和平?
答:这可能是存在一个不同的语言或者不同的认识模式的误区。我们说道里面存在了无限的能量。但是这个能量是一种什么样的能量?他不是使一个国家领导人如何行使权力这样一种能量。因为道本身是自然的。他不是一个人,不是一个宇宙的最高统治者,瞪着一双大眼睛,看着人世间的一切。他不会去管一个国家政治层面的事,他甚至也不会管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所以道本身是通过生命的意识的觉醒,来觉悟它自身。那个道的能量是要我们人去用它的,是要人去体会它,是要人去跟它相融合,相作用,相贯通。而人世间的一切事情都有它因果的法则,除了个人的因果以外,一个国家也有国家的因果,民族文化的发展也有它的因果。这里面是一个无穷复杂、无穷多的因素在起作用的一个因果关系。我们可以说修道的力量对个人来说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修道的人多了,对这个社会,对整个世界也会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到底有多大,这是没有保证的。因为大多数人是根本没有找到修道的道路的。道对他来说是不产生作用的,是无关紧要的。所以那些修道的人,那些悟道的人,他们往往会有一种弘道的愿心。但是他们也并没有让地球上所有的人都去修道,都去得道,因为这里面有更大的法则。所以佛教讲佛陀也有他做不到的事情,就是他不能改变整个的这个业力。众生的业力要自己去消,社会的业力也要社会整体的成员去共同解决。所以每个人要尽力去做好自己的事情,但是不能保证整体的社会会向什么样的方向运转。它取决于整体的人心合力的作用。
问题:佛教一般将道家(或道教)的最高境界界定为天道(六道之内);也有人认为道家的最高境界(如老子)为佛家的辟支佛的层次。您怎样看?
答:在我的书里面经常会谈到佛道的关系。我一向是不主张一个宗教对别的宗教去进行判教,你在你内部说说就可以了。你如果真的——比如说一个佛家的人或者佛教徒——要想对道家道教的最高境界进行判定这是哪一个层面的话,那么你必须同时对道家道教有深入的最高的了解,你必须修到道家的最高境界你才有资格去判定道家的最高境界。你不能从文字上、从概念上去比较,因为不同的宗教传统里面它有不同的整体的系统,有不同的语境。你用自己的逻辑去判定别人,这是不公平的,是不算数的。佛教里面讲的六道里面的天道,还在六道轮回之中,那个天道只是六道轮回里的一个“道”而已,那道教的最高境界怎么会是在你六道轮回的天道里面呢?这种比较是不合适的。包括有一些佛教的人士,佛教徒,对道家的“道”说三道四,用他们佛教的教理“缘起性空”啊,来否定道家的“道”。说这个道还有一个实体的执着,还没有空掉,这都是没有道理的,都是在不同的理论框架里来讨论问题,是不恰当的。当然我也不同意,一些道家或者道士对佛家的修行说三道四,因为这样说三道四的人基本上是对佛家不了解,如同判定道家境界的那些佛教徒不了解道家一样。你用自己的一套理论体系,对你所不了解的对方进行评论的时候那就没有意义了。所以每一个宗教往往都认为自己的境界是最高的,别的境界都是不行的,从而导致宗教之间的争论或者战争,这是对宗教精神的背离,是有害于世界的和平,也有悖于多元文化的和谐共存。
问题:听说您大学学习的是物理学专业。一些学者从物理学的角度,用物理学的前沿知识诠释道家、佛家的本体论内容。如用能量(场)说老子的道,用波粒二象性说有与无、空与有的关系。你能否做一下解释?
答:你让我解释什么呢?我想现在物理学的发展,越来越发展出一种新的理论视角,可以跟传统宗教的理论奥秘接轨,使他们不再是不相容的。就是它们可以互相承认对方,不再会觉得这个宗教的很多理论是幼稚的,是不科学的,而恰恰是可以跟我们科学最新的进展相通的。但是我并不认为用现代科学,或者现代物理学的知识,能够真正地理解或者解释“道”、解释佛教的“真如”或修行里面的很多深层次的东西。因为科学和宗教它是不同的路径,两者还是有一个根本性的差异。科学是一种对象化的思维方式,处理的是一个外在的客体;而宗教是要追问那个真正的主体性,是要探寻生命内在的奥秘。这两者不能够互相代替,不能够互相取代。它们可以不矛盾,但是不能用一个方向去解决另外一个方向的问题。所以在我的研究当中,我是很少用纯粹的物理学知识去解释宗教的问题,我还是尽量用宗教本身的语言,或者翻译成现在的语言来讲,但其实还是用宗教的语境来讲的。
问题:请问戈老师,您如何看待在修炼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恐怖的场景,如出现自己以前看过的恐怖片中的镜头?
答:这个在我的讲座里面应该已经解决了你的问题,所以是你需要回去消化和思考的一个问题。在我讲的理论当中,已经提供了你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说以前恐怖片的镜头在你练功中出现,这个很好解释。当你看恐怖片的时候有所执着、有所着相的时候,在你的意识仓库当中就留下了种子,留下了印象。这些种子在你练功过程中重新现行,不就出现了吗?如何看待这些现象,它本身就是虚幻的嘛,它无非就是你过去的印象的重新再现。另外我说过在练功过程中,不管出现什么,好的也好,坏的也好,都要把它看破、放下、不执著,不要把它当真。如果你被它带走了,即使是好的你被它带走了也不好,坏的被它带走当然更不好:如果你不被它带走,好的让它更好,坏的自然消失。
问题:请问戈老师,练功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如何?我们如何对待在每个阶段出现的不同反应(或身体方面或意识方面)?
答:这个问题在今天的第七讲讲如何对待练功中各种反应、修道的不同的成果时,我已经讲了。每种宗教、不同的传统对修炼的阶段或者说灵性进展的阶级都有不同的划分。在今天我这个讲座里面,我提供了一种方式就是从精、气、神、虚这几个层面来看你练功在哪个阶段。你是在练精的层面,注重形体的物质的层面,还是在气的层面、在能量的层面下功夫?还是在你的意识精神的层面下功夫?还是在本体的层面下功夫?你认同了你的浊体呢,还是认同你的精体,还是认同你的心体?这个你自己可以反观,观察一下自己到什么阶段。每个阶段的特征,当然佛教也好、道教也好都会有一些描述,但是我们不要去注重别人的描述。如果你觉得一定会有这些特征,那么就被误导了。这里面本身有个体性的差异,它是一个粗线条的描述。另外不管他出现什么特征,他不要防止你去追问那个最根本的问题,去回归那个终极的源头,不要迷在路上,不要迷在化城之中。所以我们不要去问这些每个阶段的特征,这跟你没有什么关系,你只要掌握正确的原理和方法去耕耘而已。至于收获如何,我已经说了,不是你预先去计较的,你越是去计较后面的结果,你练功的进展就越慢。
问题:负念(负面的念头)出现后如何排解?
答:最高的方法是不用排解,没有负面的念头,你为什么认为它是负面的呢?我在最后一讲提供了一种思路,告诉你真正的大圆满是什么,一切都是,一切都好,不垢不净,此时此地就是天国。你把它定义为负面,这本身是你的一个错觉。你全面地拥抱它,接受它,但是不认同它,不管它,还是回到你的正念上来,这是我们讲的上乘的化解方法。但有的人说我就是有这负面念头,我解不了怎么办?这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那就跟你这个个体有关系。你这个人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障碍是需要破除的,你在某一方面的业力特别重,一般的方法对你不管用,那就要寻找你自己的方法,化解你自己的问题。你要试着寻找出你的负面情绪、负面念头出现的真正背景或者真正原因是什么。在你修行的过程中去观察它,去破解它,然后找出相应的对症的办法,就是对症下药的办法。这就没有万能的方法,因为第一层就是万能的,你用不上了,那第二层就是具体解决的方法,那就根据你的具体情况。有很多表现出来的情绪后面是有具体原因的,比如说有的母亲会无缘无故地对孩子发火、发脾气,但问题不是孩子做错了什么,而是她心中有个种子、有个什么东西要发泄出来,孩子只是她排解情绪的出气口而已。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只从孩子那儿去找。如果你对孩子发脾气,就老在找孩子的问题,那你这个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不是孩子有什么让你发脾气,而是你有脾气要发,所以发在孩子的身上。
问题:尊敬的戈老师,在念佛中能否观想佛与我融为一体?或融入佛中来念佛,这样可以吗?
答:可以。这不是原则的问题,没有什么可以不可以,只要你喜欢,只要你觉得对你有帮助,或者你能够契入就是好的。因为在念佛当中本身就包含着三个方面、三种方法:一个叫“持名念佛”,一个叫“观想念佛”,一个叫“实相念佛”。持名念佛不用去观想,你只是持名而已。通过持名,你本身也是在修定修慧。那如果你是观想念佛,那就有一套观想的模式,净土宗有“十六观”的步骤。那如果是实相念佛呢,那是在一种实相的心态中念佛或心念佛的实相,在念佛的心态中悟入实相。佛本身就是你自性的一个代号,念佛也是念你自己的实相,所以这是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念佛和念你自身的真我是一体的。如果你在念佛当中喜欢观想也可以。具体的方法没有什么可不可以的问题,只是对你有没有帮助,你能不能很顺利地、很容易地契入修道的状态或者修道的境界之中而已。
问题:道法能和工作事业结合吗?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事业中有没有道法不离世间法的法门?
答:如果要简单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我想这是不言而喻的,我讲了半天就是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讲修道不是有别于生活之外的、一个逃避生活的、离开你现有的工作或者离开你的家庭找一个地方去修的那种修道,那是狭义的,那是某些人的特殊情况。最广义的、最普遍的修道不是去找一个什么地方,不是离开你的工作和你的事业,而是就在你当下这个地方,就是你修行的最好的地方。你的整个工作和事业的内容都是你修道的、修行的一个对象,一个方面。那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修道,我们在讲座中也已经讲了这个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什么方法是离开世间法的,都是即世间法而出世间。问题的关键不是你所作所为的具体的项目是什么,而是你背后的心态,是你背后的精神境界,背后的意识的状态。所以修道是修后面那个心灵的状态,而不是修前面那个客体。我们可以用一个佛家的术语来说叫“除病不除法”,除的是那个病,而不是法。法本身没有善也没有恶,没有好也没有坏,好坏善恶是与你背后的那个执着不执着、有住和无住、有相与无相这样的心态有关系。同样是做一件事情,你可以在做事情当中沉沦,也可以在做事情当中警觉;你可以为物所转,也可以转物而觉。这个功夫在一念之间,在迷悟之间,所以注重的是那个迷和悟,而不是具体做的那个事情本身。如果从现实来讲,你道理讲得很好,但我就是做不到,怎么办?那我也没办法。这里面就是一个智慧的提升。所以我们讲了一整套的信愿行、见修证、闻思修,这一套过程就是要你不断提升自己的方法,没有万能的方法,你听了我的话一下就能解决,还是要自己解决。
问题:请戈老师就学习中国哲学的方法谈一下,并对我们学习中国哲学提出具体建议。谢谢!
答:这是一个比较学术的问题,可能是赵教授的学生提的问题。我在北京大学是学中国哲学专业的,虽然是佛教、道教,但都是纳入到中国哲学这个框架里面来的,因为中国哲学里面主要就是儒释道三教。所以对于学习中国哲学的方法问题,我还确实愿意谈一点感想。某些西方的哲学家说中国没有哲学,他们在他们那个视野当中这样说是对的,我们中国没有西方意义上的完全西方意义上的那种哲学。但是哲学是一个普遍的概念,它不是局限在西方意义上的哲学。凡是对宇宙人生进行深入的追问,穷源究底的追问,这样的学问就是哲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有哲学,而且有最高明的哲学,而且是哲学本来意义上的哲学,就是求智慧的哲学。站在中国哲学的立场上来说,我也可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西方没有哲学。西方有的是一套脑子里胡思乱想的认识论体系而已,那不叫哲学,不叫大智慧的哲学。但是这样一说不就乱套了吗?你说西方没有哲学,那么拳头不就打过来了吗?所以这样说是没有意义的。这是一个不同视野的问题。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特征,它不是一套纯粹的认识论的思想体系,它不是以认识论为中心,而是以人生的问题为中心,以天人关系为中心。它不是一套纯粹的知识的学问,而是一套生命修养的学问,是生命的学问。如果我们认清了中国哲学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一个纯粹知识的问题,比如说知识如何可能,人的主体性如何达到认识对象的客体性,这些问题在中国的哲学家里面很少讨论。而且大多数的中国哲学家不是建构一个哲学的体系,而是把他们对宇宙人生的体会、感悟用不同的表达形式,比如说格言警句、文学作品等形式表达出来。他们是融入了他们整个的人生体验,他们的哲学往往是他们人生的一个表现,甚至是他人生的传记。如果我们理解了中国哲学这样一个特点,那么我们学习中国哲学就不应该用纯粹西方哲学的学习方法去学中国哲学,那样的话你就得不到中国哲学的精髓。所以要用中国哲学本身的方法去学中国哲学,才能进入中国哲学的世界,进入中国哲学的精神世界。一旦你领悟了中国哲学的精髓和它的思想精华的时候,这个时候,我鼓励你去学西方哲学。如果你再深入地学习西方哲学,你就会对中西哲学的不同、差异会有更深入的认识。而且西方哲学的强项是它的论证,是它的一套理论的分析方法。有了这样的西方哲学的功底以后,就可以帮助你去诠释中国哲学,帮助你把中国哲学那个精微的东西用现代的方式表达出来。这并不意味着你是用西方哲学去比附中国哲学。如果我讲的前面那个工夫没做,那你就会简单的比附,用西方的概念名词来套中国哲学。如果你前面那个工作做得很好,就是你真正体会了、进入了中国哲学的精神世界,那么你西方哲学学得越好,对于诠释中国哲学越有帮助。你就可以做融通中西的工作,你可以发现前面研究中国哲学的人没有发现的问题,你可以用别人没有用过的方法去诠释中国哲学。这是我们今天研究中国哲学最需要的人才。纯粹懂中国哲学的、纯粹用中国传统语言讲中国哲学的这种人才也需要,但是这不够。如果你虽然研究中国哲学,但是根本不懂中国哲学,你是用西方的那套哲学来解构、解剖中国哲学,把中国哲学研究没了,最后你也认同西方哲学家的观点“中国没有哲学”,那你研究中国哲学这个路就完全失败了。
问题:请问戈教授,各种宗教(比如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是否殊途同归?
答:这个问题是要看你在哪一个角度来理解。对我来说,有一种宇宙的最终的实相,最根本的那个道,这个道不是我们道教的那个道,是宇宙人生的永恒之道,是那个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道,是不能够被任何诠释框架所框住的道。这个道是一切宗教的共同的归宿、共同的源头、共同的根据地,从这个道发展出来各种各样的教法。不同的宗教只是那个道的不同的体现方式,不同的诠释架构,再外化为不同的宗教组织形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各种宗教是殊途同归,大道归一。所以我说是“道一教多”,道是一,但教派、教化或者宗教是多,是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在现实社会中的佛教也好,道教也好,基督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它们到底代表了什么,它们到底在追求什么,它们的现状如何,这是个现实的问题。它们追求的那个道是不是能够殊途同归,是不是合一的,这就没有保证。前面我们讲的是理论的层面,那个终极的道是一致的。但是现实中具体的一个宗教它具体追求的是哪一个道,这我是不能保证的,你能保证基督教追求的道,具体到哪个层面吗?而且宗教在其发展过程中已经有流失,从源头慢慢向外流,流失了它原先的意义的时候,它会越来越变成一个执着型的宗教,它会越来越离开了最原初的意义。这个时候,它们不同的宗教会争得死去活来甚至会拔刀相见。我们能说它们追求的是同一个道,是殊途同归吗?现实的宗教它们追求的是什么,这要具体去看它们是在哪个层面,我不能说它们追求的是同一个道。但是前面那种视野就给了我们这个宗教多元、和平共处的理论依据。就是从理论上来说,各种宗教都是兄弟,都是探寻宇宙人生最根本问题的道途,都是登上山顶的不同的道路。我们从不同的路上出发、攀登,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山峰,共同的顶点。当我们跳进那个空,那个无为,跳进那个无限的时候,我们就相通了。那有的宗教不去登那个山顶,它就在某个角落里,它就执着那个角落,那我们就不能说它们同归了。
问题:为什么说人格也是外化的?
答:这就是我们跟一般的心理学不一样的地方,因为一般的心理学是注重怎么样培养你的人格,养成你的人格。这个人格和自我是在一个层面的,我也不是说去否定人格,否定它的存在的意义。它在它应有的那个层面上是好的,是有它的意义的。但是人格像自我一样,它是一个错觉,是一个面具,是一个外来影响的结果,它不是我们的真性,而且恰恰是由于人格的这一层迷雾使我们离开了我们的真性。人格是后天养成的,是外在影响的结果,所以它是外层的。从内在最核心的那个真我来看,它是一个面具,是外层的一件衣服,是修道最后要破除对它执着的一个层面。
问题:“真我”的吸引力在哪里?有什么意义或者价值?
答:真我的吸引力在哪里要看你理解到哪一程度,我这两天的讲座里面也是在回答这一问题。其中第三讲就讲了人为什么会受苦,讲到苦谛。在讲入道的机缘的时候,我讲了两个方面,一个是对道的品尝,一个是不可忍受的现实处境,你对苦难已经不可忍受了,这是让你走上道路的机缘。那么真我的吸引力在哪里呢?首先每一个人,他生活的现状是昏睡的,不清醒的,是充满烦恼的,充满执着的,而回归真我、寻找真我的过程能帮助你离苦得乐、破迷开悟。而且真正悟道的那个快乐是不依赖于外在条件的自足的快乐,那就是人生真正的快乐。而我们一般所追求的快乐呢,都是苦乐相生的、有所依赖的、不长久的,是随时可以转变为苦的那个快乐。所以真我有什么意义?有什么价值?这需要每个人去追问,每个人去探寻,这不是要从我这里得到一个现成的答案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从你自己的人生当中去把这个问题解决掉。一个理智上的或者一个理性层面上的回答,那还是浮在外面的一个概念,要在生活里去寻找。所以我把整个修道的过程本身就看作是一个探寻的过程,是探寻人生的真正意义的过程。
问题:对于个体的经历,有“对错”吗?(在没找到门以前,撞过墙而知道那不是门。)
答:个体的经历从修道的境界上来说是没有对错的,甚至说你不要去关注它的对错。因为你的经历已经是一个发生,对它进行对和错的评价已经没有意义了。但是它虽然没有对错,但它已经是产生了影响,它留下了很多种子在你的意识仓库里面,对你现在的生活还是有影响,所以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重新回到过去的经历上来,该解开的结还是要解开,所以不是一个对错的问题,是从当下的事业出发,有时候需要回顾那个经历,把当初需要解决的那个结解决掉,把那个业消掉。
问题:初学者难以选择上师,不知道谁是真正的上师,而在有能力选择上师前,需要面对大量信息,如何分辨邪说和正说?
答:这就是我这两天讲座所在做的事情。我一开始说我不是来传授一个简单的功法,不是讲一个具体的方法,或者讲一个教条的体系,我们是要正本清源地把修道最核心的基础理论、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用我的方式,用现代的语言来理一理,让你对于整个修道有了一个地图,有了一个正见,在一些根本的原则上,你有分辨是非、邪正的能力。所以如果这两天你对所讲的东西真正消化了,你就不再会为这个问题困惑。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帮助你沿着修道的正确方向走,那么这个时候你可以不去分辨他是正是邪,他能帮助你走在正确的路上,就可以向他学习。但是如果一个老师的教导在一些根本的方向上是错的,比如说修道本来是要超越名和利的,而那个上师不但自己在追名逐利,而且教你怎么去追名逐利,而且想通过你帮助他去追名逐利,那么你想这样的上师是真正的上师吗?修道本来是要破除自我中心主义的,而那个所谓的上师时时刻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说他的功法老子天下第一,他传授的是什么什么秘诀,价值千金,他是在贩卖他那个修炼的方法,那这样的上师是正是邪,难道你不清楚吗?一个上师他在哪个层次上,我们已经给大家一个理论的框架去判断他。比如说我们讲了正见、正受和正觉这个因、道、果三位,用这个就可以帮助我们判断一个老师在什么位置。首先他有没有正见?如果他具备正见,那么我们说在因位上他可以算作一个老师或一个上师。再上一层,他具不具备正受,在修道过程中他有没有正确的觉受?他是不是越来越慈悲,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觉知,越来越敏感,越来越身心和谐,如果他有这样的觉受,加上有正确的见地,那么这样的老师在道位上可以说是一个合格的老师。然后他具备了正觉,具备了一定的果位,那就是果位上的老师,就是有证量的老师。这是老师证量的三个层次。有的人没有正见,宣扬的是歪理邪说,根本也没有正受,当然这就不是上师,这根本就不能作为老师,他自己就是一个有问题的人,他怎么有资格去作别人的老师?你看一个老师是不是有资格,你先看他自己,他是在吹牛呢还是在说他真正自己体会的东西,他是有一种真正反应的能力,还是依据经典和教条来说话?如果一个老师只会背诵某些经典,只会说他老师教他什么然后再传给你什么,这样一个传声筒他当然不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关于老师的问题我们就回答这些,如果下面还有相关的问题我们就不再回答。
问题:仪轨等形式是否有助于修道?
答:当然有助于修道。真正修道的仪轨,它本身是一个修炼的功法。正宗传承里面系统的一套仪轨,它是由不同的上师所编排出来的一套修炼的功法,一个修炼的路径。它不但有助于修道,它本身就是修道的方法。我讲的是不执着于某些仪轨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失掉仪轨的精髓。比如说一套仪轨传承下来了,最开始那个上师编那个仪轨的时候,他是有一套设想的,他是有灵魂在其中的。但是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后来人已经不知道仪轨的真正意义,只会传播一套外在的表现形式。如果你仅仅执着于仪轨的形式,而不去了解它深层的意义的时候,那么这个仪轨就走样了。所以我是要区分它的形式表现和它真正的内容,这个不能一概而论,说仪轨没有用;也不能说仪轨一定有用,这要看是在什么情况下。其中最重要的活的东西就是有没有一个活的上师、一个悟道者他在里面,如果有他在里面,那他所编的一切都是有意义的,他编的功法都是有考虑的。但是如果是出于骗人,出于让别人来尊敬我,我自己拿一套,哎呀,我祖上传了好几千年的一个东西,这个东西你要怎么怎么做,他教你,其实他自己也不练,那你说这样的仪轨是不是有助于修道?那这个就有问题了。
问题:修道是重要的人生大事,在温饱未解决以前,温饱与修道是否有矛盾?若有,如何协调?
答:是的,修道是重要的人生大事,而且是人生中最根本的大事。这个修道的概念不是一种逃避的行为,不是一个远离红尘的修道概念,这一点我们已经强调过多次。所谓的修道,就是修正自己的身口意的行为,走上正轨,走上正道,它是我们人生所有成就里面最基础的层面。如果你其他层面有很大的成就,而修道没有入门,没有成就的话,那么你其他的成就最后是没有价值的。这一点我们在讲外在财富和内在财富那一节里面已经再三地强调过。首先你要找到你自己,要成为一个真正的、统一的有自觉性的人,当这种人存在的时候,你才能说你所做的事情有意义。如果这样的一个人都不存在了,都没有了,你拥有了万贯家财也好,拥有了什么事业也好,那个跟你的生命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所以我们这里所讲的修道的概念不是说人生要等到某一个什么时间去解决这个修道的问题,或者解决完了某个修道问题人生就不再需要修道了,它是伴随着我们人生的始终的。我们活着、生存就是在道里面生存,就离不开修道,有的是自觉地修道,有的不自觉也要修道,所以这是一个提高你人生的基本素质的层面,它跟你外在的生活比如说温饱问题,也可以说不是直接相关的,因为它并没有要求你一定要做什么,或者你一定不要做什么。当你温饱没有解决的时候,你当然要去解决它,要去参与一定的工作,但并不是说在你解决温饱问题的时候,你就跟修道无关了。我已经讲了,修道就在你的生活里面,你生活的每一个内容都可以转化成修道。在这种修道的过程当中,你可以提高你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的思维敏感度增加了,你的判断力增强了,你就更加容易看清楚自己的方向。当你修道有进步的时候,那么解决温饱问题对你来说就更加容易,那就是小事一桩,不值一提。反过来说,你穷尽了所有能力都解决不了你的温饱问题,估计你修道也入不了门,这是在素质层面上有问题。所以温饱与修道之间没有直接的矛盾,修道不跟任何东西有矛盾,它是不跟你对立的,不跟你的工作对立,不跟你的生活对立,不跟你的家庭对立,它只需要一个转化的功夫。因为修道不是在改变行为本身,而是在提升行为的品质;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如何去做。所以如何协调呢?就这样协调。修道不影响你睡觉,只是你在睡觉中加入了一个新的品质,你会睡得更香;修道不影响你的工作,你原来怎么工作,你还怎么工作。但是如果你有意识的去做一项工作的时候,如果你加入了修道的元素的时候,你的那个工作应该做的比以前更好。
问题:素食与否对修道是否有影响?若有,是什么影响?
答:从修道的角度来说,我们提倡素食。这里面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跟慈悲心的培养有关系。因为我们所吃的那些动物都是生命,所以我们吃别的生命于心不忍,这是最主要的原因。现在素食主义又有很多新的研究成果,比如说素食对碳排放是不是有减少的作用,对环境是不是有帮助,对身体健康是否有帮助,可能还有别的原因。这都有可能是一个因素,但是素食与否对修道也没有直接的影响,不是修道里面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我们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是一个复杂的生活环境,不是一个简单的素食就能解决的问题。有的人素食了,但生活里面很多的不方便;或者他虽然素食了,但是他的心并没有素,他的心还是以前一样的残忍。这种素食有时候就不一定有很大的意义,对修道不一定有积极的影响。所以在初期,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你可以随缘、顺其自然。如果你觉得你的身体不想吃了,喜欢素食了,你可以素食,那很好,那就素食;如果你还想吃肉,如果你不吃的话,你压抑自己也是一个问题。但是我们要不杀生,要做到这一点,当然这里面也有很多人类的矛盾。你不杀生还要吃肉,让人家杀给你吃,这样也是问题。这个讨论起来很复杂。所以佛教也讲什么样的干净的肉可以吃,就是我不看见他杀了,这个杀也不是为我而杀了,我吃不吃这个东西已经是现成的了。那么有的人还会追问,如果你不吃人家就不杀,你既然想吃人家才卖给你。这里面就说不清了。但是从我们自己来说,就是反观内心,就是孟子讲的,君子远庖厨,我要是看见那个厨师当着我的面拿一只鸡杀给我吃,那么这个时候我是不让他杀的。这是你的心态的问题,我们不要去考虑太多的理论问题,那就说不清了。正面的论据、反面的论据,那就可以争论三天三夜。至少首先是我们自己不去杀,如果你会很残忍的拿一只鸡杀给自己吃,这就不像是修道的人,这是酒肉道士。第二要做到不要因为你而杀,如果别人当着你的面杀给你吃,这个时候你可以弃权,不吃这个鸡了。比如说我在饭店里面吃自助餐,你说这个鸡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吃不吃确实没有直接的关系,这个时候如果我想吃一块,我也不去算计太多,就随缘了。这个我的心态就不动,就是一种随缘而动的心态,我也不会有罪恶感,有罪恶感的话我也不吃,要吃了就不会有罪恶感,这两者不会同时有。你不要一方面吃,一方面又觉得对不起人了,你这样吃的话就会很难受。所以要么你就坚定地不吃,要么你就大大方方地吃。好,这个问题只能简单回答,如果复杂地分析,那就是个很大的问题。
问题:您修道几年了?前后的心境有什么不同?修道后的心境对您做学问有什么帮助?对您的生活呢?
答:这个在我讲入道机缘的时候基本上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你想想我在大学里开始练功,我是90年大学毕业,到现在几年了,大家可以算一下。修道对于我来说已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不存在说哪一天修道,哪一天不修道,什么时候停止,这已经不存在了。修道是我的最真实的生活本身。前后的心境有什么不同?如果详细分析起来,那心境可能有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有一点是一直不变的:道是我的精神的家,我的一生就是悟道、弘道,自己觉悟道,帮助更多的人悟道,这是我人生的主要的轨迹,我的所作所为都是在这条主线上来活动的。那修道对我做学问有什么帮助?我所做的学问,比如佛教也好,道教也好,它本身就是修道的学问。如果没有一个修道的体验或者一个内在的了解,那么这种学问就是一种外在的学问。外在的学问当然在学术层面上有它的意义,我不是要去否定它。但是内在的了解是这种佛教研究也好、道教研究也好,是一个很重要的层面。没有这个维度的了解,佛教、道教的研究就不能真正深入。所以我是在学术界争取做到一种新的研究的范式,或者新的模型,就是知行合一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的一种学问。一方面我在研究学问的过程当中提升自己,同时用我提升了以后的境界去研究这门学问,当然就会有不同于一般学者的新的发现。对我的生活当然影响更大,因为生活就是我的修道,修道就是我的生活,我已经没有修道之外的生活,也没有生活之外的修道。
问题:据我自己听戈老师讲课后的理解:修行有时候就像爬山的过程,既不要迷恋眼下的风景,认为眼下的风景是最好的,不愿再继续攀爬,又不能奢想高处会有更好的风景而执迷于往高处攀爬,而是要活在当下。但生活在尘世中的凡人会为自己的生存环境、条件而奋斗,就像是爬山,希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不是太功利了?它对修行有负面影响吗?
答:你既然已经理解了修道是应该无住的、是享受当下的,我们一再强调修道和生活是统一的,那么这个态度我们应该用到生活中来,在你做世间的工作的时候,也是只管耕耘,不管收获。不去管收获不等于你没有收获,而是耕耘必有收获。所以你只是做你该做的事情,你做得最好了,那个成果必然会来。不是一天到晚地在计较,我什么时候能得到那个结果?你这就是活在未来了,这是制造烦恼的机会了。所以你整个的生活也是要把它当作一场悠闲的散步,在散步的时候,我们不是为了达到某一个目标去匆匆赶路。散步的时候,每一步当下就是目标,而赶路的时候我们是为了达到那个目标去走路的,那么走的每一步脚下的路我们就忽略了。所以修行是散步,不是赶路。眼下是跳舞,你是跳好每一个当下的节拍的那个舞。如果我们期望或者我们在思考、计较,前面一个舞步是什么,后面一个舞步是什么的时候,你的整个舞步就乱套了。你就不是在跳舞,你是在瞎折腾、乱走。所以我们讲的这个修道不是有别于生活的特殊的东西,而是要用到生活里面来,变成生活的艺术,把生活变成修道,把修道变成生活。
问题:若练行功,散步的时候内观呼吸,怎么又能对周围的花草树木产生感情呢?那意念不是分散了吗?谢谢。
答:这个可能是把我两个时间段讲的东西拉在一块了。我是在讲到敏感度增长的时候讲到,当你在走路的时候你会对周围的花草树木有一种新的知觉,一种新的感觉或者敏感度。我并不是说在你散步的时候,在你内观呼吸的时候同时又去感觉花草树木,这个在练具体功法的时候不是一回事儿。如果你在散步的时候,你练的是观呼吸,在你安全的情况下,你当然可以全心全意地去观呼吸。如果你的知觉是完全打开的,是一个全方位的觉知,在你观呼吸的时候不见得你就不能感觉到周围的花草树木,只是说你不再会对周围的花草树木起心动念,产生各种各样的分别心而已。所以那个觉知是一种弥漫的、开放的觉知。但是因为你既然是在练观呼吸,那么你意识的所缘是在呼吸上面,所以你不再去注意那些花草树木,你更多地注意你的呼吸而已。如果你散步的时候不是说一定练观呼吸,你就是练一个全然的散步,或者有意识的散步,觉知地散步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对周围的环境会有一种更清晰的觉知。
问题:道家修内丹所得金丹究为何物?与佛家讲的“明心见性”是同是异?
答:对炼丹或者练内丹,大家有一个最重要的误解,就是把内丹的概念实体化,以为练内丹就是在肚子里面或者丹田里面练出一个什么东西,那个东西就是内丹。大家可以用我所讲的这一套理论去解剖一下,这样看内丹的话这是什么样的功夫。首先那个内丹肯定不是你的真我,你肚子里的东西怎么变成真我呢?最多是你在能量体里面的能量结晶。但是能量体本身是要周流的,如果你的能量体里面有个固定不化的一个丹在那个地方,那是不是肿瘤呢?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包括有的人说我已经练出丹来了,就在那个肚子里面,还经常在转动呢,你跟它玩游戏,跟肚子里那个丹在玩。这种人就是看武侠小说或者道听途说来的,把内丹看作是有形有象的,作实体化的理解。其实内丹学是一门学问,它有一套整体的理论体系,我讲的“精、气、神、虚”就是内丹学的一个理论架构,它是要炼神还虚,还虚合道,是要得道的,这才叫修道。如果是在肚子里练一个什么丹,那叫什么呢?所以说所得金丹究为何物?真正的金丹不是你所得的,金丹是一个代号,因为这个内丹学整套的语言、术语是从外丹里面借用过来的,所以它借用了一套炼丹的语言,比如说炉鼎、药物、火候等来表述。但内丹整个是一个内修的过程,是一个修道的过程,它用的是那套语言,那个语言背后呢,不是它表面的解释。所以金丹跟金子没有关系,金是一个代号,金是代表不坏之体,不坏之体就是你人生里面最根源的那个存在,那才是真正的金丹。所以用我们所讲的理论体系来说,炼金丹是炼神还虚的过程,是寻找你真正的自己的过程,也就是整个悟道的过程。你开悟的那个境界那就是丹头显现了,如果你成就了,你这个能够保任下去了,你的金丹就成熟了。那在保任大丹的过程中,有不同的火候的问题。它跟明心见性有什么区别呢?从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你想全真道里面很多祖师,直接就说“真性是金丹”,“元神是金丹”。他们有区别的是在他们修道的过程当中,走了不同的路线。明心见性呢,它是不管你的身体,不管你的气脉,就是直奔主题,以见性为宗,见性成佛,就是深入一点,不及其余,其他的不管。而内丹学是有一整套的方法,从命功到性功,从初步的下手的方法,身体的转化,到一步步怎么明心见性,再到神气合一、性命合一,再到还归大道,是这样一个体系,它是性命双修,两条腿走路。它们有所区别,但是最后的、最终的追求或者最终的境界,它们的方向是一致的。至于具体炼丹的人或者练道家内丹的人和禅宗修道、修禅宗的人,他们具体的境界修到什么程度,他们谁高谁低,这又是一个具体的问题,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你不能说修内丹的就一定比修禅宗的高,或者修禅宗的就一定比修内丹的高,要看你自己修到什么程度。从理论上来说,他们最后是会归的、是相通的,是通向同一个地方的。
问题:请戈老师推荐几本学道的好书。
答:这个问题很好。如果要修行也好,学道也好,走修道之路,那么必要的理论的深入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修道,最后就是修我们的精神世界,而如果没有一点理论,你这个具体的方向不清楚,迷迷糊糊,这是不好的。所以需要一定的理论学习,但是这个学习呢,要避免完全走知识化的道路,去了解很多很多的知识,很多很多的概念,读了很多很多的书,然后在里面爬不出来,搞得头晕脑胀,不知道哪个讲的对,哪个讲的错,一天到晚在胡思乱想。所以读书呢,从学道的角度来说,不需要读很多。我仅仅是从学道的某个过程当中来说的,到一定的时候需要学很多,到菩萨利他的阶段,知识越多越好,知识越多度人的方便就越多。首先你要学的是经典,是真正的修道之书,佛家也好,道家也好都有一些基础的经典。你要深入某一部经典,把它吃透,把它变成你的生活。这些经典当中,你说有哪一部是最重要的呢?可能不是一部,可能有好几部都很重要,这个时候你可以从自己的因缘、个性,选一门经典去研读。比如说在佛教里面有般若这一系的经典,有唯识宗这一系的经典,有的人偏重这个,有的人偏重那个。有一些经典是几千年以来在佛教的传承中都是非常有影响、非常重要的经典,这些经典当然有机会可以去研读。比如大家都知道的《心经》、《金刚经》,这就是般若学的核心经典,几百卷的般若经的精髓都在里面,你可以深入,甚至把一些高僧讲解《金刚经》的、讲解《心经》的各种书都看看。最后你把它吃透,融入你的生活。佛学的经典太多,像《维摩诘经》、《圆觉经》、《楞严经》等,都是与修行关系密切的重要经典,你可以一步步地深入。在内丹学里面,可能很多人都知道,我是比较推崇或者想推广的是《乐育堂语录》,因为这本书比较系统、比较切实,比较适合现代人,也讲的比较清楚。道家《老子》、《庄子》是非常重要的,是道家道教精神的源头,因为道教后来的发展都要回归到道家里面去找它的精神支撑。比如说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比较发展,佛教的经典也大量翻译进来了。许多道士就有了紧迫感,就编造经典,发展道教理论,其中就有很多对老庄、尤其是《庄子》也就是《南华真经》进行注疏和解释,所以老庄的注疏很多。老庄是个源头,老庄里面的精神境界、大道的道理讲得最好、最透。你懂了老庄的精华,你就不容易流失在一个术的里面,就不容易被具体的小方术所骗了,你就知道那个真正的大道在哪里,你就不会再理解成金丹是什么有形象的东西,是在肚子某个地方结了个什么东西。在很多内丹家眼里,都是把老庄看作金仙或者神仙,是丹道的祖师爷,包括很多丹经都引用了老庄的经文。所以道家《老子》、《庄子》、《乐育堂语录》这三本就够你读的了。还有一些现代的大师的作品,我以前在博客里回答网友的提问时提到过,是我非常受益的、非常喜欢的书,但是不一定能买得到,大家试试看。第一本叫《寻找奇迹》,这本书网上有电子版叫《探索奇迹》,这本书是翻译的,它是记录葛吉夫的教学体系的一本书,是由葛吉夫的大弟子邬斯宾斯基记录整理的一本书。葛吉夫有他一整套的修道的体系、方法,很有特色,可以给我们打开很多思路,给我们很多启发。还有一本印度的大师语录叫《美赫巴巴语录》,你可以在网上搜索到美赫巴巴的网站。还有就是南环瑾先生的《如何修正佛法》和《习禅录影》,陈建民上师的《曲肱斋全集》。《曲肱斋全集》如果没有时间看,可以先看他的《佛教禅定》,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的。在现代人的佛教著述当中,陈建民上师的书是理论性最强的、最具有实修意义的书。然后就是市面上出的各种灵修的书籍,有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但是你要有一个根基,有一定的基础以后你就可以去吸收它们。一开始不需要读很多书,到一定的时候又可以开始读书,这个时候你跟这个书可以相互印证、相互对话。然后还到了一个层次就是你想做老师的时候,你要去给人家讲课的时候,这个时候就要博览群书,什么都知道一点儿。在提供助人的方便的时候,你不能说自己修什么,我就叫大家都修什么。那是要应机而说法,因病而给药的时候,这个时候需要大智慧,需要博览群书。这是不同的阶段对读书的不同的要求。前一段时间流行的灵修读物里面有一本叫《当下的力量》,还有一本叫《新世界》,作者是埃克哈特·托利,好像网上也有电子版。最近不是在接近2012年吗,好像要有大事出现,整个灵性世界也在掀起一股新的思潮。各种各样的大师不断地冒出来,还有不断的灵媒的信息出来,跟这个高灵接通,跟那个高灵接通。这方面有很多书,如果大家有兴趣,有的书可以看。但是不要太当真,不要太认真。信息比较乱的时候,也有一部分杂的信息。而我刚刚讲的这几本书,比较代表传统的智慧,是精纯的,比较没有问题的。
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对佛教理论懂得很多,头头是道,而行为却相悖呢?是慧根不够吗?
答:这是一个知识和素质的关系的问题。知识是一种资讯,是一种可以积累在我们头脑里面的一种信息。一个比较聪明的人,他看了很多书以后,他就可以头头是道,他可以讲出头头是道的道理。但这些都是知识,知识本身不是道,也不是智慧,它需要一个转化才能变成智慧,才能变成你的内在素质,这就需要真正的修道的过程。所以你讲的这种人,他只是知识而已,他行为上不能体现出他的知识。也就是说,他在知识层面上得到了发展,但是在他的素质层面上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而正确的方式是这两条线同时发展,就是我讲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道理。一个人光有理论、有知识,而没有实践,没有相应的体悟,那么这种知识是“空”的,空头的,不是悟空、空性的领悟讲的那个空,就是我们否定意义上的空,就是它没有真实的内涵的。反过来,一个人盲目地实践,没有任何理论的知识,没有对知识的了解,那么这个人的实践有可能是“盲”的,盲目的盲。这样偏向任何一个方面,都是不够的。所以这不仅仅是一个慧根的问题。当然你也许会说如果跟慧根无关,他为什么会这样?他之所以会造成这个结果当然是跟他的慧根有关系,但直接的因素不是慧根,是他在发展的路子上走偏了。他一个轮子走路,这个车就走偏了。
问题:修道修到一定的程度,世间事是越来越愿意管或是越来越选择放手?
答:修到一定的程度他就会知道他该怎么处理了。从他的内心世界来说,他是不执着于任何事情的,无住生心。他所有行为的原则、出发点是出于弘道也好,慈悲心也好,是一个新的原则建立起来了。所以如果他愿意管,这是他的慈悲;如果他愿意放手,这是他的智慧,是他的解脱。他不是一定要管或者一定要放手,这是看他的智慧,看他到什么程度,看他在什么样的心态之中,看他的愿心如何。也许一个人发心就是要管事的,那么他对世间事他还是会越来越操心,越来越管,但是他会不断地放掉他对这件事情的执着本身,他在“管”当中去修道。你不能把这个“管”当成一种执着,一种烦恼,那就不叫修道了,那就是世间的“瞎操心”了。或者他什么都放下,什么都不管,这也可以是一种解脱;但也许是一种消极意义上的漠不关心,不是一种修道的境界。至于他最后如何选择就要看你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
问题:修到身心双慧后,事业应该越做越好、越做越大吧?
答:这两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一个修道的人他已经不太计较那个外在事业的大和小、好和坏。另外,修道的智慧是一种根本的智慧,而在世间上他的事业做的怎么样,还是有很多世间的因缘,也有他的福报的问题。所以修行最根本的是得到自己身心的和谐、身心的解脱。从本质上,它应该是有助于他的事业的发展,与他在原有的轨道上相比应该做得更好。但这个大和小是相对的,跟谁比呢?如果他本来做的那个事业就是很小的事业,那不能因为他身心修道以后,他的事业就比人家比尔盖茨的事业还大,这是做不到的,不能这样去比。我们说了,他只能跟他自己去比,跟他原有的状况去比。如果他走在正确的修道的路上,不会影响他的事业的发展,他应该是越做越好。比如说我是一个学者,那么学者是我世间的事业和身份。如果我修道走在正确的方向上,我不会不至于因为自己的修道,我就完成不了我的学业,我拿不到博士学位。或者我找不到工作,或者我工作以后被人家给辞掉了。相反,我的修道应该有助于我完成这些世间的事情,但并不意味着我就能做多大的事业,我去跟别人某个企业家比,比他们赚更多的钱,不是这个意义上的。这还是有内外之别,就是内在财富不等于外在财富。内在财富也不一定会直接转化成为外在财富。但我们有可能把它们两者有机地统一,做到内外双修,内外兼顾。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结果。
问题:1、关于工作与修行的关系。2、传统的中华文化更关注人与世界的统一、和谐和内心的觉悟,但西方式的现代文明也是社会进步的象征。中华传统文化能带来现代化的民族复兴吗?
答:他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我已经回答过了。第二个问题我想他问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这在学术界也是一个很热门的焦点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文化是阻碍了中国的现代化呢,还是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我想这个问题的回答,它不是一个直线的关系,我们不能把两个层面的东西硬拉到一个层面来说,来建立它的一个因果。如果我们讲的现代化是指这个经济的现代化、社会制度的现代化,那么它跟传统文化的关系呢,它不是在一个平台上,一个层面上。既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妨碍了中国的现代化,也不能简单地说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它的关系不是在一个维度上。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它解决的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诸如某一个经济的问题,或者物质发展的问题。传统的中国文化它是一个体系,一套价值的体系,一套修养的体系,一套对整个宇宙人生理解的体系。这个文化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它是帮助你安身立命,帮助你寻找到精神家园。对于国家来说,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身份,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源。而中国的现代化,它应该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文明的现代化,或者一个经济的现代化。如果要真的走向和谐社会,它需要文化的配合,需要人的心灵的进化和物质的进化协调发展。那么在这个层面上,中国文化它是有利于中国实现一个真正的全面的现代化,而防止单向度的物质文明发展带来的各种后果。所以最近我们中央领导人也在提倡要弘扬中华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建立我们中国人的共同的精神家园。在建设中国人的精神家园的过程当中,中国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是我们离不开的,绕不过去的。我们只有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够建构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家园。虽然我们不仅仅是靠中国传统文化,还要吸收优秀的现代文明,给它进行融会贯通的、综合创新的一种新的发展,但是这个根基是不可以割断的。在中国文化里面,其实它也有它的管理学,有它的经济学。现在有人也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里面的管理学和经济学,它不一定就不能适应现代,它也许是更适合于现代,是一种后现代的管理模式,或者后现代的经济学模式。如果我们打破了这种西方中心主义的视角,在中国传统文化里面会找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
问题:佛学、道学的发展历史有2000多年,而科学的发展历史仅有不到200年。从目前科学和佛学对当世的贡献看,科学的贡献应是远高于佛学或道学的。主要原因是科学对普通人来说,很容易接受,具有可积累性,而佛学或道学接受起来却困难很多。请分析:现代的物质科学研究方法,对佛学或道学在研究方法上能有什么借鉴或启示(包括对现实修炼)?现代科学能否促进佛学或道学的发展?
答:前面一部分说科学的贡献大于佛学或道学,这个也不是在一个平台上的比较。对什么的贡献?我已经说了,科学技术对于物质文明的发展,对于人的生活的便利性,这种帮助、这种作用那当然不是佛学或道学能比的。问题是我们佛学或道学本来就不是为那个服务的。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生活上的便利,同时它也造成了很多负面的影响,很多的问题,这都是同时存在的。所以道学也好,佛学也好,解决的是一个新的维度的问题。在《庄子》里面,它很早以前就看到了技术文明发展给人心带来的负面的影响,就是“有机械必有机心”。我们看到,当今社会很多人失去了精神家园,虽然在物质上也许很富有,但是在精神上越来越贫穷。很多天灾人祸,是因为我们人类过度地开发地球,造成了这个环境的破坏。所以这个功和过是相对于两个层面来说的。如果从心灵的进化,精神的净化层次来说,从我们修道这个意义上来说,那么我们佛学也好,道学也好比科学的贡献要大,对不对?你这怎么比较?所以我们不需要去比较哪个贡献大,而是要真正认识到它们在哪一层面上起作用。后面一部分的问题,就是科学它具有普适性,它能够变成一个产品推广,那么科学的这一套方法对于我们佛学的发展,或者对于道学的发展,对于修炼有什么样的借鉴?一方面我们说修道是人的意识的进化,它是你要有意识去进化的,所以它不可能用一种机械化的方式去解决它。我们不可能创造出这样一种产品,这样一种药物,能够让每个人吃了以后就成仙了,成佛了。不能开发出这样一种最高的药物,这样一个产品来。假设有这样的一种药,我们每个人吃了以后就成佛了,那么这是我们被外在物质支配的结果,这不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一个成果,这跟我们修道的意义是背道而驰的。因为我们修道是要发展我们的意识,所以从根源上它是不可能像技术产品那样做一个普适化。那么科学发展对修道有什么样的借鉴和启示呢?是可以有的。就是在科学的发展上,它有一些发展的模式,提供了科学领域里面很多新的理论,一些新的方法论。这在思维上,或是在理论研究上,可以给我们的道学研究、佛学研究提供某种启迪。虽然这个修道或者道学解决的问题和这个科学所解决的问题是两个不同的方向,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科学根源于实验,道学根源于内在的实践,一个是外在的实践,一个是内在的实践,在同是实践的这一层面上,它们是相通的,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一下。比如说科学家在发展科学理论的时候,他要做大量的实验,而且科学的发展,科学的成果,最高的科学水平,是常人、是一个普通人所不能了解的,不能理解的。与此相类似,一个真正的悟道大师,他也需要长期的实践。他也有他的实验室,他的实验室就是他的自身,他的生命。他也有他的资料,这个资料就是各种各样的经典。以前悟道大师的心得体会,都是他研究的数据资料。我们不能因为某一个悟道大师他的境界很高,理论很高,一般人理解不了,就否定他,因为最高的东西只能是少数人所能达到的。这里有一个人数分布的规律:越是最高的水平,那里的人数就会越少;越是普及的那个层次,人数就会越多。这一点上跟科学是一样的。你比如说现在一个物理学家,一个第一流的物理学家,他研究一套什么理论,那对于我这个物理学本科的学士来说,我也看不懂。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这个修道的过程,也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研究,不断地去实验,不断地去攀登的一个过程。那在普及和提高的关系上面,修道领域跟那个科学技术领域是一样的。大多数人我们可以从道学、佛学里面得到一种精神的提醒,精神的启示,对他的人生会有某种影响。但是我们不要奢望,所有的人修道以后就能得到那个道的最高境界,这个是有一个因缘,有一个过程的。所以我才强调要活在当下,不计较结果,这样一种心态就把修道和最后那个成果的对立,这样一个两难困境给分开了。所以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修道中有所收获,有所成长。另外就是科学的发展,它有一些最新的发展,对于物质世界的奥秘揭示得越来越深的时候,也为我们理解某些佛学道学的道理开启了一扇门,可以增加了一条了解的途径。虽然不能直接地去相互代替、相互诠释,但是它是提供了一个思路。很多科学家研究科学,研究到最后他们就走向了佛学,走向了道学,包括一些物理学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们也都承认,他们的灵感也好,他们所想象的那个宇宙最后的和最高的奥秘也好,跟老子讲的那个“道”或者跟佛学讲的那个“空”道理是相通的,是可以互相理解的。这是他们科学家自己在说的,这也是科学和宗教关系的一个方面。
问题:修佛与修道的区别是什么?修道追求的是一种境界,那这种境界是否可言?是真正与天地万物合一,从心所欲,还是只是一种心理感觉?
答:修佛与修道的区别是什么?那要看你自己怎么样理解修佛,怎么样理解修道。在我的这个用法里面,修道不是指道家道教的修道,它是一个广义的,是一个普适性的概念。这个修道就包括了修佛,学佛也是在学道,也是在修道。如果我们把佛当成一种觉者,当成一种觉悟的层面,那么修佛就是走向觉悟,那么它跟修道也没有区别,修佛就是修道。那么这里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指修佛教的方法,和修道家道教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在具体的方法上,它当然有区别。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理论诠释的体系,不同的实践的路子。但是我一直强调的是佛与道之间的“相通”。相通就是在某一个层面它们可以互相理解,甚至可以走到一起。具体的路是不同的途径但是走到某一个地方它们能够相遇。它们不矛盾,不是说存在一种你对我错的关系,而是不同的路径的关系,它们的大方向是一致的。具体的区别前面已经有过一些总结,比如说修佛更注重修心,比较忽略修身。而修道,修道教之道,更注重修身,从修身开始。所以我们可以说佛家的强项是修心,解脱烦恼;而道教的强项是修身,转化身体,它们有侧重点的不同。但这个分别不是绝对的,不是说佛教里面就没有修身体的方法,也不是讲道教里面就没有修心的方法。如果那样的话那就不全了,就不是它的全体大用。修道的境界是否可言?这个我们在一开始第一讲就已经讲过了,最终的悟道境界不能用知识化的方式,不能用语言把它完全表达出来给你看,我讲得再多也不能就让你一定体会那个道。它是一种存在性的体验,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去说它,不是意味着在事实上我们永远要保持沉默。言说是一种必要的工具,一个必要的方便。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去说,千言万语地去说。但是始终我们要提醒,我说的只是一个方便,是指向月亮的手指。我说的不等于那个道本身,道本身是要你自己去体会的。它是真正的与天地万物合一,这是可以说的,这是一种合一的境界。那它是不是从心所欲呢?从心所欲也是可以说的,就是它达到一种心灵的自由,在这个意义上是从心所欲的。但如果你说,它就可以改天换地,在这个意义上它可以从心所欲,能够什么时候让地球停止运转,能够让这个社会什么时候解决什么问题,这种从心所欲是达不到的,修道不是解决这类问题的,我们讲还有一个更大的背景,更大的因果、业力的背景。所以你说它只是一种心理感觉吗?如果你仅仅是一般的心理学的概念,好像是一种心理上的错觉,那它不是一种心理感觉,而是一种“超心理感觉”,是超越了所有的心理活动、感觉层面的活动,而回归到一种更根源的存在状态。所以这个问题里面有好多概念的问题,就是你怎么定位,你的心理感觉是指什么?那如果我说不是心理感觉,你就以为是说它能够从心所欲,能够随意地变化物质,那我也不是在这种意义上来说的。所以它是一种存在状态,这种存在状态不是一般的心理状态,不是一种可以怀疑它的真实性的心理的幻觉。而是任何心理幻觉还没有产生,还没有分别,更原始的那个状态。它是一种与存在本身完全为一的状态,是回归于你那个海洋般的无限广阔的状态。这个状态可以说是一种精神境界,但同时它有它的物质基础。在能量场的这个角度上,它是合一的,甚至从物质的观点也可以说合一,就是这里面有很多微妙的层次。可说还是不可说?是感觉还是不是感觉?是合一还是不合一?是在什么意义上的合一?这都需要准确地界定这些词语的用法。因为合一这个概念本身有很多不同的层次,有婴儿状态的想象的合一,有原始的合一,有后天的经过转化以后自觉的一种合一,这里面还是有不一样。
我们今晚的回答就到这里,好吗?谢谢大家,耽误大家的时间了。
——《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全书终。
————————
观虚道场课讯(长期有效,随报随学):
1、《道德经》的智慧云端共修课程:
2、“庄子的智慧”云端共修课程开始报名,名额有限,先报先得,课讯链接如下:
3、“丹道思想史”云端共修课程:
4、实修入门精要导引课程:
5、董事长私享课程:
#########
附录:观虚道人及观虚斋作品简介
附录一:观虚道人简介
观虚道人戈国龙教授,观虚斋教学的创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华夏文化书院副院长。
戈国龙教授多年来游心于悟道与学术之间,注重以自身的探索、体验与智慧,对佛道教中有益身心修养的传统资源进行系统整理与现代诠释。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丹道为中心的道教研究、以禅宗为中心的佛教研究和以心学为中心的儒教研究,一方面深入三藏经典之中,对三教经典进行系统的研读,把握传统智慧的精髓;一方面关注现代的哲学、宗教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进展,寻找创造性诠释的思想资源与表述语言,以期会通古今,融会中外,悟道穷理、自觉觉他。
观虚斋教学是在深入研究和实践传统儒释道三教修道智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多元文化与灵修体系而开发的一整套提升生命智慧、寻求生命超越的修道课程与文化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的现代展现。
观虚斋教学是继承传统、融会新知的新型教学体系,呈现了一种系统而又开放的全新框架,任何宗教或无宗教背景的人士都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对精神成长与灵性奥秘的普遍问题与根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超越诸修行方法间的藩篱而进行更深入和有意义的探索。
观虚书院将秉承“定慧兼美,学修并重,内修外弘,全体解脱”的观虚宗风,与有实力、有道心的企业家和文化公司合作,超越宗教形式与教条,激活宗教中的原初智慧与核心洞见,以无教派执着的普世性方式,传播诸法实相与道之真理,直指人心,破迷开悟!努力开设一系列的精品云端课程,将观虚书院建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修道与生活相统一的“云道场”,是尘世污泥中的莲花世界,是由虚化实的妙有佛境。
微信公众账号“观虚书院”(微信号:guanxushuyuan)推送的内容精选自观虚斋教学中富有启发性、原创性的智慧教言,以语录、对话及短篇为主,同时,也及时推送观虚书院的教学资讯及观虚斋主戈国龙教授的最新动态。
附录二、观虚斋作品目录
Ⅰ、学术著作:
1、《道教内丹学探微》(巴蜀书社,2001;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道教内丹学溯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游心于佛道》(华夏出版社,2007)
4、《佛学管窥》(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丹道今诠》(华夏出版社,2007;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6、《道教内丹学的多学科探索》(待出)
7、《丹道新论:返本还原论、性命双修论和阴阳交媾论》(待出)
Ⅱ、修道随笔:
1、《探寻生命的奥秘:禅与道的现代诠释》(华夏出版社,2006)
2、《道上的风景Ⅰ:生命意识的觉醒》(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道上的风景Ⅱ:没有终点的旅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道上的风景Ⅲ:风吹花落香满地》(华龄出版社,2023年10月)
Ⅲ、观虚斋教学演讲录
1、《丹道十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宗教智慧Ⅰ:找回失落的宝藏》(华夏出版社,2014)
4《宗教智慧Ⅱ:让沉睡的佛醒来》(华夏出版社,2015)
5、《存在与逍遥》(华夏出版社,2016,即《宗教智慧Ⅲ》)
6、《宁静与浩瀚》(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即《宗教智慧Ⅳ》)
7、《自由与束缚:开启生命觉醒的旅程》(华龄出版社,2022)
8、《禅道讲演录:内在生命的科学》(华龄出版社,2022)
9、《飞翔的翅膀:中国文化的生命智慧》(华龄出版社,2022)
10、《道教思想十六讲:以修道经典的诠释为中心》(待出)
11、《云在青天水在瓶——观虚斋教学侧记》(待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