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生活是最终的道场(《灵性的奥秘》连载8)

文化   宗教   2024-04-30 05:38   北京  

按:《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一书是观虚斋教学体系的首次系统的课程呈现,奠定了整个灵性探索的基石,是极为重要的一部著作。此书出版已经十多年了,市面上已经很难买到正版图书了,由于各种原因暂时也不会再版,为利益诸方道友,今特决定在观虚书院的公众号上连载此书,以满足读者的迫切需求。

观虚道人

2024年4月23日

第八讲 生活是最终的道场

请大家安静一下,我们现在讲这次系列讲座的最后一讲,第八讲:“生活是最终的道场”。第八讲的主题实际上是接着第七讲来讲的,还是围绕着修道的成果来讲的,要将我们的修行成果怎么体现到生活里面,体现到我们真实的日常生活里面去。

终极而言,修道不是与我们的生活分开的两件事情。我们会看到经常有这样一些说法,如“闭关”,说某某大师闭关去了,或者出家去了,到庙里修行去了。这种方式是不是修道的方式呢?也是。所谓的闭关就是他暂时离开了尘世生活里面的干扰,找一个地方去进行专门的修行;所谓的出家,也只是出离这个世俗的,让他有所牵挂,不得自由的俗家,到庙里去,那也是一个家,一个新家。这两种方式都无可非议,这是某些人在某些时候的必要的选择。

有的时候闭关专修是很必要的,就是在你修行的某些过程中你需要离开某些俗缘,找一个时间集中攻关,集中时间,集中精力,来具体攻关,来达到某一个突破,这是很好的。但是这种修行不是修行的常态,也不是修行的终极目标,它是修行过程中的一个选择。最终的修行是在生活里面的,而且这个生活是无所不包的,生活世界是统括一切的。

   除了此时此地,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实际上,你闭关也好,出家在庙里也好,最终还是在生活里面。在庙里你能够不生活吗?庙里有庙里的生活世界;闭关你能够不生活吗?其实闭关有闭关的生活世界。闭关的时候你可以暂时不经营你的公司,不跟尘世的人打交道,但是在那个“关”当中,你仍然要面对你的生活。你每天还是要有一种生活的规律在起作用。什么时候吃饭、睡觉,什么时候打坐,还是有它的安排的。

最终有一个你躲不开的地方,无论你在哪里,你都在那个地方。这个地方是哪个地方?就是“此时此地”。你在尘俗的世界的时候,你是在此时此地;你跑到山上去,那个山上对你来说也是此时此地。人最终的存在就是此时此地,离开了此时此地,没有别的地方可以去。

你说我要往生极乐世界,也是在往生此时此地,没有离开此时此地。也就是说,此时此地不是某一个时间,某一个地方,它是一个动态的新的维度,你携带着此时此地。它实际上是没有时间相,没有空间相的此时此地,是融入所有的时间和空间的此时此地,这个地方就是所有的地方。

当我们今天在这里听课的时候,那么这个课堂就是你的一切,你的生命就在这个地方。当我现在讲课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我的生命存在的时候,我不存在于过去,也不存在于未来。我甚至不存在于现在,因为没有一个固定的现在,而这个此时此地实际上不是在过去、现在、未来这样的一个时间段里的一个现在,它实际上是一个没有时间相的“永恒的当下”。

所以当下本身就是永恒,它可以说是与时间相这个维度不同的一个垂直的维度。如果我们把时间相当作过去、现在、未来这样划一根线的话,这是时间的一个维度,那么永恒的当下是和时间相切的垂直的维度,它不跟时间相在一个层面。你永远是在这个当下,生命唯有当下,解脱唯有当下,你真实的存在就在当下。宁静地、欢庆地生活在此时此地,这就是唯一的解脱,没有别的地方可以解脱,也没有别的时间可以解脱。

当我这样说的时候可能很多人会有疑问,会有问题。过去的东西就真的过去了吗?过去难道不是有某种真实性在里面吗?将来难道不是在不断地到来吗?难道没有真实性吗?当我们说永恒的当下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现象学的语言,它不是一种客观事实的语言,它是某种境界论的语言,一种新的维度,就是我们生活上的一种境界的体现。它并不是说在事实上、在物理意义上没有过去,没有未来。也不是说在客观上我们的生活跟过去无关,跟将来无关,这个要区分开,不是说我生活在此时此地,我就不能跟过去有任何关联,不能跟将来有任何关联,不能想任何关于过去的事情,不能想任何关于将来的事情。不是这个意思。

过去的所有事情还是存在我们记忆的硬盘里面,它没有消失,它还在起作用。而作为生活的实际的需要我们还必须常常筹划着未来,我们要计划着我们将来的事情,这是无可避免的。所以修行要有智慧,智慧的东西不是让你变成傻瓜,不是在生活里面搞得混乱不堪;我不能想过去了,也不能想将来了,那很多事情都误掉了。我要到济南来做讲座,那么来济南之前我就买好票了。我不能说不管,我到车站再说,那时车站不一定有票卖,你不一定来得了。你还是在某种意义上筹划着未来,而且有的时候我们还在回顾过去,过去的事情还需要有个总结,甚至忏悔过去还是一种修行方法。

我们说活在此时此地,活在当下到底是什么意思?它是一个意识的维度,是超越时间相的意识品质。就是我们的意识是在当下,我们意识到当下,同时我们的意识也在当下有觉知,有觉醒。我可以思考过去,但是我的意识是在当下思考过去,这个时候我还是生活在此时此地,当我全心全意地思考过去的时候,这个思考过去本身就是我们当下的一个发生,它仍然在发生。我也可以筹划未来,但并不意味着我的意识就带离了当下,就在未来里面去了,而是整个筹划未来的这个动作,这个过程,我的意识还是在当下,我是在我的意识的当下全心全意地筹划着那个未来。它是意识的一种品质,也是修行的一种品质。

你的整个人的存在就是在当下,这个当下的这一刻是真实的存在。而所谓的生存于过去,生存于未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你的心、整个心灵或者整个意识被带离了当下,而回到了过去的某个地方,你全心想着过去的时候你把当下的一切都遗忘了、失落了。这个时候你的心就不在当下,你不知道当下,你是全然的在过去了,甚至你活在过去的喜怒哀乐当中,对过去患得患失。将来也是如此,当你的心在将来的某个时间,你完全在想象着将来,臆测着将来,期待着将来,而忽略了、遗忘了当下你的真实的生活的时候,这就叫生活在将来,错过了当下。

正如《金刚经》讲的,“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不可得就是它本身是性空的,抓不住的。过去的一切它已经是过去了,它只是个记忆而已;就你所面临的真实生活而言,它就是当下。而所谓的将来只不过是你头脑中的一个想象,它不是一个真实的存在,所以我们要唤醒的是那个意识的当下的维度。我们说的那个当下,就是你的身心灵都安然于这个当下,和当下在一起。这种状态本身就是修行的状态,而这个时候你是跟当下的真实的生活相融为一的。如果你全然的活在当下的行动当中,活在当下的生活里面,那么生活的一切就变成了你修行的法门,而生活世界就变成了我们最终的道场,我们是离不开它的。

你事实上在什么地方,或者你在什么样的生活情景当中,具体做什么工作,这是一个外在的客观的一方面,这个对修道来说并不是很重要的,重要的是你以什么样的意识状态去从事你目前的工作,从事目前的行动。对现代的修道人来说,我们不是要离开我们自己的生活,去寻找有别于目前生活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而是要在现有的生活方式里面增加一个新的品质:觉知的品质,有意识的生活的品质,全然的生活的品质,也就是说要把修道贯穿到你的日常生活的所有的环节。

    日常生活中的修炼窍门

下面我们要讲一些日常生活中修炼的小窍门,一些方法,怎么样才能将修行贯穿到整个的生活。

日常生活修炼的窍门的第一点,我们讲“行住坐卧皆是道”。我们在讲静心的分类的时候,我们说过静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门的静心,一类是生活里面的静心。最终我们要把这两类静心融为一体,把行、住、坐、卧都贯穿起来,行住坐卧皆是道。这样就把你修道的成果能够延续,能够相续,能够得以保任,这样你的功夫或者你修道的境界就能得到快速的提升。

而行住坐卧皆是道,就要贯彻“活在当下”、“活在此时此地”这个根本的原则。就行住坐卧而言,就有四种功夫。

行就有行功,你散步的时候,走路的时候,你要意识到我在走路,我在散步,意识到你的脚步,意识到你周围的情境,意识到你的本体的存在,你的本质存在。当你这样很清醒很有意识地散步的时候,这就是在练功,你练的就是行功。

住,就是站在一个地方,停在一个地方,那就是相当于站桩或者静站,你站在一个地方,你全身放松,你把你的身体调节好,比较平衡,比较放松,比较中正,然后你就全然地站在那里,你的心和你的身体在一起,身心合一,你的整个人和整个大道合一,那么你可以练站功。

坐的时候你可以静坐,练坐功。静坐是最正规的修行方法,很多专门静心都是静坐的姿势。我们这里讲的是生活的四威仪,就是平时生活中坐着的时候如何练功。包括平时你读书的时候,你也可以在读书的过程中练坐功。调节你意识的状态,你意识的品质,让你很清醒地意识到你在做什么,这种警醒、这种觉醒是修道里面最根本的品质。

另外就是卧,我们一天中有很多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所以每个人都要掌握一点卧功的技术,你要把这个睡眠都转化成练功的时候,那你练功的时间不是很长吗,每天晚上都练八个小时了,这个时间是很长的。所谓的卧功,你真正睡着的时候你就没法练功了,就管不着了;所谓的卧功,就是你管好你睡眠之前和醒来之后的这两个时间段。睡眠之前就是起功开功,睡眠就是在练功,起床醒来的时候收功。这就把睡眠这个功给贯穿起来了。

你不能说我一边在睡觉的时候,睡着了的时候还在练什么功,那天天失眠了,那是不可能的。睡着了你已经不能对自己有所操作,已经是无意识了。但是睡眠的时候有一点是和静心一样的,在深层的睡眠当中,它的头脑的混乱状态平息了,但他的平息是无意识的,所以静心是有意识地平息了头脑的混乱状态,也可以说静心是有意识的睡眠,而睡眠是无意识的静心。如果我们在睡眠的前后两个阶段加了个练功的元素,你带着练功的姿态入睡,带着练功的意念入睡,你睡眠之前的最后一个意念是在练功当中,你起床的第一个念头也是在练功当中,那这个时候相当于你这一个晚上都自然而然在练功,因为这个不断的意识的提醒和冲击,它会进入到你深层的无意识当中,慢慢地你在睡眠当中会有一种新的品质,你的睡眠就真的是在练功了。

开始可能会是有点像假的,好像是自己在骗自己,好像是在睡眠中练功,其实我没练呢!但是你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每天你睡眠之前有练功的一套动作,或者一套方式,一套状态,起床之后,你第一个念头是在练功的,把睡前睡后连接起来,就相当于炉子的火一直是在点着,你没有让它熄灭,那么这一个晚上你都在练功。这是练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一个诀窍。如果这个睡眠的时间浪费了,那么你再怎么用功,起码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不在练功的状态之中,那么所谓的一天二十四小时的练功就成了空话。

这是我们讲的行、住、坐、卧几个要点。第二点我们讲一个“会归静心法”,会归就是相会而归到一点的意思。

我们知道静心的法门非常之多,有各种各样静心的方法。一个人不能永远是好高骛远,今天练这个功,明天又觉得那个功好,永远地在变来变去。一定要找到一个跟你有缘、跟你相应的功法持之以恒。坚持练一个功法,功法本身没有高低之分,高和低是取决于你,是你把它练的怎么样,不是那个功法高。你练好了那就是高功法,你练得不好那就是低级功法,功法本身都是无所谓高,无所谓低的。任何一个法门你练到家了,就是高级的功法。

所以找一个好方法把它贯穿到底,把生活里所有的内容都贯穿到这个法里面去,用一个方法来统贯所有的具体的生活内容。

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比如说修净土宗的,那么他的会归法在哪里呢?就在“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上。他所有的心念都是以阿弥陀佛为中心。阿弥陀佛代表着你的自性,代表着无量寿、无量光。你随时随地活在当下的诀窍就是靠阿弥陀佛。一句“阿弥陀佛”,你就进入了阿弥陀佛的世界,也进入了你的本性的世界,这里面既可以修“定”,也可以修“慧”。因为你这个佛号能够贯穿,能够不动摇,念头不生的时候这里就有定啊;你念念无住,不执着于任何事情,这就是开慧了。这个时候你行住坐卧都可以念“阿弥陀佛”,你心里的佛号是不间断的。所以我们看到佛门里面打招呼,都是一声“阿弥陀佛”,他就是相互提醒,这个佛号是永远保持着的。起了一个念头,一个杂念,一个妄想,一句“阿弥陀佛”把这个给打掉了,就不再去管他了。心情好的时候“阿弥陀佛”,心情不好的时候“阿弥陀佛”;人生得意的时候“阿弥陀佛”,人生不得意的时候还是“阿弥陀佛”。永远的“阿弥陀佛”,那就成就了你自己。这是一个例子,这是用一个法贯穿到底。

再比如说你是练观呼吸,那么你要随时随地感觉到你的呼吸。走路的时候你要感觉到你的呼吸,跟你的呼吸合一。当然有些时候,比如你开车的时候,还是以安全为第一,就是你功力不到的时候,不要观呼吸,把车子忘掉了。这里面有一些具体的情况需要大家自己把握。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没有安全危险的情况下,你随时随地跟你的呼吸在一起。身体不舒服了,回到你的呼吸上来;身体舒服了,还是回到你的呼吸上来,还是无住。就在你的呼吸上面,心息合一,就可以入定,可以入深层的宁静的状态。

这个是会归静心法,用一法贯穿万法。这个还可以扩展开来讲,如果一个人要研究一门学问,也可以用这个方法。现在书那么多,学问那么多,我什么都搞,结果什么都搞不通,什么都很浅,你就会归到一个地方。比如研究哲学的,他如果真要通一部经,一部论,彻底地通一部经,一部论,这部经和论的专家他成就了,那么很多相关的学问他也成就了。《大藏经》里面的佛经,成千上万,你要是所有的经都浏览一遍,可能花十年的时间还不见得看完了,看完了可能你什么都忘了,看到后面可能忘了前面了。但是你要是真正把一部经或一部论彻底搞通,搞透的话,那可能对整个《大藏经》你都会有所领悟。很多其他的经典你一翻就知道什么意思,就能融会贯通。那你研究儒家的,你就把《四书》彻底搞通了,很多人的著作你先不看,这个《四书》的历史上的各种注疏你都研究透了,整个成为研究《四书》的专家,这个时候你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儒家了,儒学家了。反过来说你看了一千本的儒学书都是泛泛而读,都没有进入你的心,你还是不是儒家。一门深入,深入一法,然后把这一法贯彻到底,这就是很重要的一个诀窍。否则的话你永远是浮泛不定的,也是没有安定点的,就是说你这个人是浮的,你没有一个立足点。拿我们学术界来说就是你没有饭碗,你什么都是半瓶水,今后你不知道靠什么吃饭。

所以修炼要找到你生活中的立足点,让这一点成为你生活里面最重要的事情。你随时随地要意识到这一点,想到这一点,回家来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意识到、想到你那个中心点。就是要建立那个中心点,你修的那个中心点,这样在你扫地的时候,你洗澡的时候,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你都念念不忘你的那个中心点,会归到那一点上,这样你修行一定会有很快的进步。

日常生活修炼的窍门的第三点,第三个方法,叫“随缘静心法”。这个跟那个“会归静心法”刚好是相对的,相补充的。会归静心法是把所有的法都会归到一个点上来贯彻,而随缘静心法是不追求某一个特殊的方法,我在什么地方,我生活在什么内容,我就随缘练什么东西,这样你就不会错过生活的每一件事情了。

早上起来第一件事是起床、穿衣,那么我们可以把它叫做“起床穿衣功”,你带着你内在的觉知很有意识地穿你的衣服,很觉知地起床,活在当下地起床,起床穿衣功就开始练了。然后你开始洗漱,洗脸、刷牙,这个时候你开始练“洗脸刷牙功”。洗脸刷牙之前,你说我开始练功了,有这么个意识,具体的功法就是洗脸刷牙,洗完脸刷完牙你可以收功,那么你这个功就练完了。这样就可以使任何生活的内容都变成了一个功法。吃饭的时候练吃饭功,当你进入这个餐桌的时候,你说我现在开始练吃饭功了,你吃饭的时候要很有意识地,很缓慢地,很觉知地去吃饭,那这个时候,你吃的饭会更有营养,更有滋味。

我们大多数人的吃饭是心不在焉的。正如禅师说的,我怎么练功?我就是吃饭的时候吃饭,睡觉的时候睡觉。别人就不理解,这算练什么功,别人不也都这样吗?禅师就说,你吃饭的时候根本不在吃饭,睡觉的时候根本不在睡觉,就是你的心不在此时此地。我们吃饭的时候,可能心里还在牵挂着另外一个东西,我们根本没去真正地体会那个饭的滋味。睡觉的时候,可能还在牵挂着很多东西,我们在梦里也在牵挂着很多东西,你没有真正在睡觉。

修行就是把每一件事情变成一个练功,你真的在这个地方,把这种三心二意、心不在焉的状态改过来,喝水的时候是你真的在喝水,而不是像一个尸体一样的在喝水,人在别的地方。你听课的时候是真的在听课,全心全意的在这里听课,而不是心不在焉,半信半疑。这样一来就没有什么特定的法门,而是所有的生活就变成了法门。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生活是最终的道场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大圆满:缺憾即是圆满,尘世即是净土

我们再从第三个方面讲,我们讲一种真正的完整的状态,或者借用一个词叫“大圆满”的状态。大圆满是密宗里的一个大法,但是我们不是讲密宗,我们是借用这个词,来讲一种生活的状态,一种生活的境界。有了这样一种心态,我们就能最终把生活变成一种道场,把当下变成家园。

我们大多数人通常追求的心态是什么呢?他们追求的是一种“完美”的境界,他们是对他的现实、现有的东西不满足。他们想要拥有更多,得到更多,他觉得他的现实生活总是残缺的,不够的,这就有一个完美和不完美的对立,一个相对。

修行的态度就是从这种状态里面转换过来,就是我们不再去追求那个“完美”的状态,而是你真实的存在本身就是“完整”的,富足的。要注意完整与完美的差别,完整不是追求一种外在的完美,而是发现一切都是好的,你全然地接受真实存在本来的样子。你的内在携带着一个天国,一个富足的世界。你的真性里面是具足一切的。这个时候你就超越了缺憾和圆满的对立,这种完整的态度是没有完美和不完美的区别,那些不完美,你给予他们一个新的眼光,它就是完美的一部分。这样一来,缺憾就变成了圆满,应该不是“变成”了圆满,而是在新的维度中缺憾本身就是圆满,尘世即是净土,这是真正的圆满。

如果我们要去掉某个缺憾,追求某个圆满,这种心态本身就是不圆满的心态。真正的圆满的心态是你发现了一个内在的源泉,这种源泉本身是具足的。在这种状态当中你就没有了缺憾的概念,一切缺憾就变成了圆满。这就是一种新的眼光,一个新的维度,一种新的境界。

这种生活的态度就是全然的生活态度,拥抱一切的生活态度。生活里面的一切苦难,一切病痛,一切不足的地方,你都跟它真实的情况在一起,不企图改变,不企图控制,不企图走到别的地方,你还是安然于此时此地,接受当下的一切。实际上在这种全然接受的态度当中,也就是超越了一切。这就是智慧的炼金术,也就是生活的最高的艺术。

我们常人越是去追求幸福,追求那个快乐,但是这种追求的动作,就制造了更多的苦痛。你越是想离开那个苦,你越是把那个苦留下来;反过来,你去拥抱那个苦的时候,你不取不舍,不将不迎,和它真实的情况在一起的时候,反而那个苦就被你给超越了。

这是不是一种阿Q的心态呢?是自己骗自己吗?就是我实际生活上还是有很多问题,我自己觉得没有问题了,是这样吗?这是一种更高层的智慧,跟阿Q精神是两码事情。阿Q是矛盾的,他心里有那个“痛”,他把那个伤口掩盖起来,表现出一种口头上的自我胜利。阿Q实际上是不满足的,但是他又没有能力去实现,所以自己找一个借口,给自己一个安慰。而我们讲的是一种智慧的心态,这个心态是对宇宙人生的实相、本质的一种更高的认识。在这个世界上实际我们无法真正地拥有什么,占有什么。无论你拥有什么,占有什么那都不是属于你的,最多是属于你暂时利用的一个工具。从终极的眼光来看,没有什么可以得到,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宇宙的实相亘古如是,永恒不变,它是真正的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而所有世界的万事万物的变幻,只不过是宇宙之梦里面的一个幻象。

我们以为我们能得到什么呢?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回归那个内在的无限性,我们的佛性,我们的真性,那个与道相通的本源。在这个无限的境界当中,它是具足圆满的。它不是跟有限相对,它接受、包容了一切有限,同时又超越了有限。所以真正的大圆满,不是与缺憾相对立的圆满,而是包含了、超越了缺憾的圆满,缺憾本身就变成圆满。对一个彻底解脱的人,他就得到一个金刚不动心,世界的幻象不再能够迷惑他,他不再有得失之念,这个时候常人所看到的得和失,在更高的眼光来看,都是不成立的,不存在的,因为他已经生活在道的境界。道的境界就是一个广大无边,没有得失,没有比较,没有来去的一个永恒的意境,一种境界。

有的人还是会疑惑,我们又没达到这个境界,我们又怎么能做到呢?是的,我们说不能因为你听到我的这样一段话,你就真的能做到我所说的这个境界,包括我自己本身也不一定能做到这个境界。但是现在我们有这样一个认识,建立这样一个见地,如果你时时想起来,它会给你的生活一个新的提醒。在你面对苦难的时候,面对问题的时候,有了一个解决这些问题的新的方式、新的维度。遇到问题的时候,你可以不再像以前那样去进行机械的对抗,认为它是一个问题;你可以试着进入一种更高的理解,试着去追问你的真正的存在是什么?你失去的是什么,你得到的又是什么,那些你认为得到的东西,是真的得到吗?你失去的是真的失去了吗?你所认为拥有的东西真的是被你所拥有吗?如果那个拥有各种各样事物的那个拥有者本身你都没有找到的话,那这个拥有本身就是一句空话。

所以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找到这个人生的真正的主人,而这个主人本身是超越了对象的,我们所拥有的只是衣服而已,而这个衣服又不是真正的我。当你真正找到你的内心的精神的源泉,那个家园的时候,你就可以超越外在的变化和得失,这样你的生活就最终地变成了一个欢庆,一个庆典。你的解脱就真正地落实到你的生活之中,因为你不再奢望某个条件,达到某个状态,或者在某个遥远的天国去得到解脱,而是你用一种最终解脱的心态,一种最高的领悟和智慧的力量,把你的生活,把你的尘世变成了天堂。这样在这个地球上,人与人之间就不再是尔虞我诈的一个战场,而变成了所有的生灵共欢共庆的和谐的家园。

结束语

下面我们再讲一些结束的话。因为在开始我们不是给这本书作了一个“序”吗,下面我们再作一个“后记”。正如我在序言里面所说的,这次的讲座,我们不是站在某一个特定的宗教的立场来宣讲宗教的教义,而是透视各种宗教背后的那个奥秘;我们也不是用某种特定的宗教语言来讲课,虽借助了某些宗教的概念,同时我们又给予了一个现代的、从我自己出发的一个表达。这个专题讲座的目的,是让大家对真正的修道,对修道的真正的原理和方法建立正见,建立一个深层次的认识。

所以这次讲座,可以说从“超越学术”进一步发展到“超越宗教”。“超越学术”不是否定学术,而是在学术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直探其基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理论旨趣;“超越宗教”不是否定宗教,而是不再拘执于宗教的外层表现形式,揭示诸宗教的核心精神要义。此次因为面对的听众没有特定的宗教背景,我不需要在佛教或道教的体系中来讲解,而是基于自己的体验和理解,用自己独到的方式对修道思想的精义做出现代意义的表达与诠释。

至于你是学佛教也好,学道教也好,甚至你是信基督教也好,信什么教也好,练什么功也好,不管你具体练什么功,这两天所讲的东西,对你都是有指导意义的,都是有帮助的。我们不是来给你提供一个现成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是给你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根本的思路,一个方法,一个炼金术。

我所讲的“修道”概念是指一个人向着他的可能性的成长,是一种综合的智慧与修养,以使人获得身心灵全方位的、整体性的成长,成长为一个真正的、有素质的、身心健康与和谐统一的人,让人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这样的修道课程,不局限于宗教,不属于少数人的专利,不是逃避世间厌离人世而是在世间的生活中提升心灵的品质,它属于每一个人,且是一个人的必修课,是人生至关重要的头等大事。因为没有身心的健康与和谐,没有精神的家园,人生中所有的成就都是无源之水,失去了根本的基础。所以,这种修道课程不是为了某个特定的人群,而是试图为每一个人提供一条探寻生命奥秘、寻求精神家园的道路与成长的可能性。这种意义上的修道,不属于宗教,不同于气功,不同于养生,更不是一般的“成功学”,它实际上就是真理的探寻、智慧的探寻,它承接了远古以来的神圣真理与传统中的精深智慧,同时又加以现代的表述与现代的诠释。

我们提醒你,让你能够做自己的主人,不为自己虚幻的假我,或者头脑的错觉所欺骗,回归你真正的精神家园。我们没有给你解决某一个具体的问题,但是我们给你提供了一个解决所有问题的一把钥匙。

做这样的一次系列演讲,应该说是我心里的一种“隐秘的渴望”,我一直有这样一种设想与愿心,想要开展“观复斋教学”的事业,但一直没有放到“议事日程”上来。济南市传统文化研究会赵卫东博士的邀请,成为了一种“催化剂”,促使我不再考虑条件是否成熟,给了我一次“心灵探险”的历练。

观复斋教学分成两大系列:一是经典讲解系列,二是观复斋教学课程系列。这两个系列都已经有了开端,去年香港的演讲属于经典讲解的系列,这次济南讲座属于观复斋教学课程系列。观复斋教学事业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它不是宗教,不是气功,不是养生,而是一种生命的教育和智慧的探寻,是伟大文化传统的现代展现。它倡导理论与实践、入世与出世、自觉与觉他的完美统一,入尘不染尘,修道在人间;它超出宗派而又立足传统,面向现代社会与现代人群,展现一条寻找智慧与解脱的心灵探险之旅,让更多的人找到身心灵的和谐发展之路,寻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从事于观复斋教学的事业,将是我此后人生全力以赴的根本大事,我将努力开创灵性教学的新世界与新局面。

观复斋教学有“宗风”而没有“宗派”,有教学的体系但不是一个实体的组织。那些和我们有着共同的精神追求的同道,都可以是观复斋教学体系的参与者与同盟者,成为推广观复斋教学的成员,其成员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宽泛的心灵的相通与联盟。欢迎一切认同观复斋教学理念的同道和朋友积极加入到观复斋教学事业中来,让我们一起为一个更美好、更和谐的新世界的到来贡献自己的智慧与才华!

这次讲座的录音记录将成为观复斋教学体系中的一部重要的基础教材,它将成为我在现代社会面对社会上的一般人士弘扬修道真理的一个最初的成果,这也是观复斋教学体系的一个新进展、新突破。非常感谢赵卫东教授的学生们,你们将完成这次讲课录音的笔录整理工作,你们的辛勤劳动,将使这次讲座的成果能够与更广大的读者们一起分享,我也要替本书未来的读者们谢谢你们!

各位听众的理解有深有浅,有的人有基础,有的人没有基础,你们会有各样的感觉、感想。我们还有一个机会,就是今天晚上的七点半到九点半,我们有一个座谈,一个对话,有一个交流,我会尽我所知尝试着回答大家的提问。

最后,感谢济南市传统文化研究会的大力支持,感谢赵卫东教授的邀请,感谢在座的诸位能够坚持听下来,能够真实地和我在一起。我还要感谢我自己,感谢我这两天来认真的、从心里面流露出来的演讲,这是很难得的。

在去年一月份,我在香港的讲座里面,在最后的时候,我跟他们开玩笑。我说,我是以一个学者的身份在学术界混的,但是那次讲座我是以一个讲道者的身份给你们讲道的,所以那是第一次讲道,我说那些听众是“黄埔一期”的学生,要珍惜。今天我要说,你们也是“黄埔一期”,为什么呢?因为那次是在道教的框架里,面对的是道教学院的学生所做的讲座。而用这样的方式,用超越传统的方式,不从某一个特定的宗教来讲这个核心的修道的原理和方法,这也是第一次,所以你们也是第一期的听众。

你和我一起第一次听到了这次讲座。在讲座之前,我甚至不知道我到底要讲什么,虽然我上课时准备了一张纸,但那上面只有几个字而已。在整个讲座中间讲到的很多东西,其实是我们共同研究的成果。你们的存在,你们在这里听,也给了我灵感,有一些话是因为跟你们在一起才产生的。所以我们要共同庆祝这次讲座的圆满结束,谢谢大家。


————————


观虚道场课讯(长期有效,随报随学)

1、《道德经》的智慧云端共修课程:

“《道德经》的智慧”云端共修课程招生简章(通行版)

2、“庄子的智慧”云端共修课程开始报名,名额有限,先报先得,课讯链接如下:

首期“庄子的智慧”云端共修课程招生简章(第二版)

3、“丹道思想史”云端共修课程:

“丹道思想史”云端共修课程招生简章(通行版)

4、实修入门精要导引课程:

“实修入门精要导引”课程招生简章(通行版)

5、董事长私享课程:

观虚三日禅——观虚斋推出董事长私享课程



#########

附录:观虚道人及观虚斋作品简介

附录一:观虚道人简介

观虚道人戈国龙教授,观虚斋教学的创始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宗教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道家与道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华夏文化书院副院长。

戈国龙教授多年来游心于悟道与学术之间,注重以自身的探索、体验与智慧,对佛道教中有益身心修养的传统资源进行系统整理与现代诠释。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以丹道为中心的道教研究、以禅宗为中心的佛教研究和以心学为中心的儒教研究,一方面深入三藏经典之中,对三教经典进行系统的研读,把握传统智慧的精髓;一方面关注现代的哲学、宗教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等学科的新进展,寻找创造性诠释的思想资源与表述语言,以期会通古今,融会中外,悟道穷理、自觉觉他。

 观虚斋教学是在深入研究和实践传统儒释道三教修道智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多元文化与灵修体系而开发的一整套提升生命智慧、寻求生命超越的修道课程与文化体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文化中“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的现代展现。

 观虚斋教学是继承传统、融会新知的新型教学体系,呈现了一种系统而又开放的全新框架,任何宗教或无宗教背景的人士都可以从中获得一种对精神成长与灵性奥秘的普遍问题与根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并超越诸修行方法间的藩篱而进行更深入和有意义的探索。

 观虚书院将秉承“定慧兼美,学修并重,内修外弘,全体解脱”的观虚宗风,与有实力、有道心的企业家和文化公司合作,超越宗教形式与教条,激活宗教中的原初智慧与核心洞见,以无教派执着的普世性方式,传播诸法实相与道之真理,直指人心,破迷开悟!努力开设一系列的精品云端课程,将观虚书院建成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修道与生活相统一的“云道场”,是尘世污泥中的莲花世界,是由虚化实的妙有佛境。

微信公众账号“观虚书院”(微信号:guanxushuyuan)推送的内容精选自观虚斋教学中富有启发性、原创性的智慧教言,以语录、对话及短篇为主,同时,也及时推送观虚书院的教学资讯及观虚斋主戈国龙教授的最新动态。

附录二、观虚斋作品目录

Ⅰ、学术著作:

1、《道教内丹学探微》(巴蜀书社,2001;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道教内丹学溯源》(宗教文化出版社,2004;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3、《游心于佛道》(华夏出版社,2007

4、《佛学管窥》(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5、《丹道今诠》(华夏出版社,2007;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6、《道教内丹学的多学科探索》(待出)

7、《丹道新论:返本还原论、性命双修论和阴阳交媾论》(待出)

Ⅱ、修道随笔:

1、《探寻生命的奥秘:禅与道的现代诠释》(华夏出版社,2006

2、《道上的风景Ⅰ:生命意识的觉醒》(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道上的风景Ⅱ:没有终点的旅程》(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道上的风景Ⅲ:风吹花落香满地》(华龄出版社,2023年10月)

Ⅲ、观虚斋教学演讲录

1、《丹道十讲》(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2、《灵性的奥秘:修道的基本理论与方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3、《宗教智慧Ⅰ:找回失落的宝藏》(华夏出版社,2014

4《宗教智慧Ⅱ:让沉睡的佛醒来》(华夏出版社,2015

5、《存在与逍遥》(华夏出版社,2016,即《宗教智慧Ⅲ》

6、《宁静与浩瀚》(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即《宗教智慧Ⅳ》

7、《自由与束缚:开启生命觉醒的旅程》(华龄出版社,2022

8、《禅道讲演录:内在生命的科学》(华龄出版社,2022

9、《飞翔的翅膀:中国文化的生命智慧》(华龄出版社,2022

10、《道教思想十六讲:以修道经典的诠释为中心》(待出)

11、《云在青天水在瓶——观虚斋教学侧记》(待出)

观虚书院
观虚书院,是传播观虚斋教学的专门机构。观虚斋教学,是观虚斋的系列课程与文化体系,是传统佛道的精髓与现代灵修思想的综合创新,是适合现代人精神需求的灵性教学体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