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童旭东逻辑混乱、颠倒黑白的所谓郝氏、孙氏截然不同说

文化   历史   2024-07-22 18:01   上海  
再谈童旭东逻辑混乱、颠倒黑白的
所谓郝氏、孙氏截然不同说

作者:Charles


童旭东再再再次造谣,称“孙禄堂的太极拳与郝为真的太极拳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其逻辑之混乱,颠倒黑白之无耻,本无待笔者多言,且将一得之见,抛砖引玉,供读者参考。而又无必要在此上浪费过多时间,则随见随写,无文理可言,读者见谅。



一、逻辑之内在混乱

由于孙禄堂从不自称一派,而且孙禄堂在《太极拳学》“自序”中有“余受教于为真先生”一句,加之一些人没有注意或没有理解孙禄堂在这句话后面所写的他“朝夕习练数年之久,略明拳中大概之理,又深思体验,将夙昔所练之形意拳、八卦拳与太极拳三家会合而为一体,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三派之姿势虽不同,其理则一也。”因此他们把孙禄堂传授自己门人的“一体又分为三派之形式”之一的孙禄堂创立的太极拳误认为是孙禄堂在将形意、八卦、太极三家“会合而为一体”之前的郝为真的太极拳。
《从身、步、掌、腿、项、势谈孙氏太极拳与郝氏太极拳之不同》 下同


这些话非但形式上搅扰不清,逻辑上更是混乱。所谓孙禄堂“会合为一体”的“三派”,其中的太极拳是不是郝为真先生所授?如果不是,“会合”的“太极拳”是什么鬼?难道被僭称为《易》的张伯端的诗是“太极拳”?如果是,那么郝为真先生所授的太极拳内容是不是至少为此“一体”之三分之一(虽言“会合”,最终之名仍是“太极”,至少占三分之一不过分吧)?即使按童旭东的造谣,孙禄堂就是这么不待见太极拳,那么打个对折,六分之一有没有?如果占了六分之一,这“会合”来源之六分之一和“会合”的结果是根本不同的?童旭东果然好脑子!

二、 所谓孙禄堂没有教过郝氏太极拳

孙剑云老师讲,从她记事起,她父亲孙禄堂教的太极拳只有一种,就是孙禄堂创立的孙氏太极拳,关于孙氏太极拳的架子,没有什么老架、新架,孙禄堂晚年时仅在孙氏太极拳的个别动作上略有调整。孙禄堂更没有教过郝氏太极拳。


孙剑云既然讲,孙禄堂教的太极拳只有一种,那么我们不得不再次请出孙剑云1957年的著作,开宗明义,清清楚楚,孙禄堂的“这趟太极拳受教于郝为真先生”。



三、所谓“身势不同”

身,指身势,身势是形成一门拳术劲势的重要基础之一。身势的不同,决定了劲势的不同,这里不存在所谓“拳术无好坏,功夫有大小”之说。孙氏太极拳的身势是孙氏形意拳的三体式,而郝氏太极拳的身势不是孙氏形意拳三体式的身势,而是郝氏太极拳的郝氏小弓步的身势。对比二者的不同是非常直观的。……孙氏太极拳与郝氏太极拳对脊柱状态的要求明显不同。而脊柱状态是直接影响周身劲势的。孙氏太极拳对脊椎的要求是顺直,即将颈椎、腰椎两处自然内凹的弯曲相对拉平,即不要出现明显的向躯体内凹的状态,同时也不要求尾椎骨尖用意向前兜。而郝氏太极拳对脊椎形态的要求,有尾椎骨尖用意有向前兜的状态,这在郝少如的拳照中有明显的体现。


除了脊椎的状态,确有一些不同(有不同,不等于“根本不同”,见下文诸项),步型上有根本不同?孙禄堂、孙剑云的套路中只有三体式的一个步型?没有虚步?没有小弓步?没有独立步?话不多说,看图说明。


郝少如、孙禄堂 提手上式  比较

郝少如、孙禄堂 抱虎归山  比较
郝少如、孙禄堂 更鸡独立  比较 
(就此势名字而言,传授关系还用说吗)
郝少如、孙禄堂  所谓“小弓步”比较

这叫“根本不同”?

何况就是童旭东自己列出的拳照对比中,起腿的时候,孙禄堂的脊椎是顺直的?尾椎没有前兜?



四、所谓“步势步法”不同


其中孙氏太极拳的跟步要求是,开始迈步时,不能牵动身体重心,即开始迈前足时,足动身不动。跟步方式有两种,其一是在前足跟将落而未落地时,后足就要开始跟步。其二是当前足跟落地,前足脚掌开始下落时,后足立即跟步,当前足脚掌落地时,后足同时完成跟步。显然孙氏太极拳对于步势与步法的这些技术要求与技能状态在郝氏太极拳中都不存在。郝氏太极拳的步法都是在前脚掌完全落地后,后足才开始跟步。



童旭东BLABLABLA 这一堆说辞,无论是孙禄堂,还是孙剑云,著作里何曾这样说过?所谓“前足将落而未落地”这一段,孙禄堂的原文中间可还隔了一段“两手同时伸出”,请童旭东指出,孙剑云的视频中,哪一种步子是前足跟还没落地,后足就开始跟步的(以童旭东的认知能力,这是不是双脚同时离地)?再看第二种所谓步法,孙剑云存世的视频可不止一种,我们随便找一个片段。



这就是前足脚掌落地时,后足同时完成跟步?这不明明前脚全掌落地之后,后足才跟步的吗?孙剑云的视频不难找,这种例子举不胜举,童旭东是不是需要去查下视力?对比郝少如先生的步法,有什么区别?



五、 所谓“掌形”不同


孙氏太极拳走架是由梢节领劲(以手指为主),其掌形以孙氏三体式的掌形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根据走架时不同的拳势略有变化。因此对于掌形、掌势有很精密的要求,尤其对于初学者。而郝氏太极拳的掌形与孙氏太极拳的掌形明显不同,郝少如的掌形是五指内扣的形态,这是孙氏太极拳所不取的。……关于孙氏太极拳在掌形与掌势方面更具体的要求,本文暂不介绍,因为这里涉及到孙氏太极拳行拳时的一些核心要义,即使在孙剑云老师的弟子中也未必人人皆知,对非孙氏太极拳的亲传弟子是不讲授的。



童旭东有没有读过书啊?关于手部的要领,孙剑云1957年的《太极拳》里仅说:“五指松开(不要并拢),并要塌腕”,而到了1986年的新版中,孙剑云特意加上:“虎口略圆,手心略内含,如抓抱一圆球之状”。


左 1957年孙剑云《太极拳》、右 1986年孙剑云《孙式太极拳》

什么叫“抓抱”?不内扣的话,难道还是手指向外反弓“抓抱”?这不是和郝少如先生的视频正相符吗?

至于什么“更具体的要求”,难道孙禄堂、孙剑云自己的著作不算数,非要童旭东认可的才算数?这种编造以抬高自己的用心更为昭然。

六、 所谓“腿的状态”的不同

孙氏太极拳对腿的状态有三个最基本的要求:其一,身体直立着曲腿下蹲到极处(即自锁状态),此时大腿与小腿之间的夹角是135度。其二,行拳过程中曲腿的这个角度在还原无极式之前始终不变。其三,两腿之间的夹角(指两膝方向的夹角)随着不同拳式的变化或大于或等于两脚的夹角,但始终不能小于两脚之间的夹角。而郝氏太极拳无此要求。腿法,这里指踢击,孙氏太极拳的踢腿含有高腿,其踢腿的高度不受限,左右两个起脚一般要求脚尖到达下巴(喉咙)的高度,但是不限于这个高度。而郝氏太极拳的踢腿其高度不过膝。这种起腿高度的不同,不仅呈现出孙氏太极拳与郝氏太极拳在用腿原则上的不同,更是孙氏太极拳与郝氏太极拳对太极拳用法在理念与效能上存在着不同。对此不同若详细介绍,所涉内容颇多,这里仅例举一点,孙氏太极拳练就的虚灵之势包括了腾空、地上和地面三种状态。因此,孙氏太极拳的虚灵自主效能是不受限于什么起腿半边空的。诚如孙剑云老师所云:“起腿半边空,那是功夫没练到。”


还是那句话,童旭东你编造的这些所谓要求,孙禄堂、孙剑云的著作中哪里有?起腿高度不同,就是“原则不同”、“根本不同”的话,那么杨澄甫先生的大多数高弟亦是与乃师“根本不同”的(因为杨先生弟子存世资料较多,故以之为证)。

而孙剑云的踢腿是高腿?高度和孙禄堂一样?这是不是体现出孙剑云与孙禄堂的“用腿原则不同”、“理念不同”、“效能不同”?


最后冒出莫名其妙的“起腿半边空”,郝为真先生说“起腿半边空”了?郝少如先生说“起腿半边空”了?时代在进步,孙禄堂先生展示的这种“高腿”技术,恐怕到了今日,能用得上的可能性并不高。而童旭东吹嘘的童氏拳的高腿,笔者降低一点要求,不要说对抗了,就练习吧,发个视频让大家看看什么“绝顶出青云”的高腿技术如何。

至于什么135度,练童氏拳够麻烦的,随身还要带量角器。且对比看看孙禄堂、孙剑云各个时期的拳照,角度都是135度不变吗?



同是孙禄堂,手挥琵琶和倒撵猴的角度一样吗?同是倒撵猴,左式和右式,腿上的角度一样吗?




七、所谓“项”的不同

孙氏太极拳的规矩是竖项。具体要求:其一,颈椎竖直且颈椎处平滑,即颈椎不能出现有内凹的状态——既不能仰头,也不能探脖。孙剑云老师教笔者时对竖项的要求是自己的颈椎微贴在衣服的后领上。其二,喉头微沉有内吞之意。其三,舌尖微顶上颚。然而看作为郝氏太极拳代表人物的郝少如、吴文翰等人的拳照,其颈椎明显有向前探脖的状态,显然与孙氏太极拳要求竖项的状态不同。


尽管郝少如先生晚年的拳照看起来有“探脖”,但是郝氏太极拳的理论要求上有“探脖”吗?


郝月如先生的著作明确提出要领是“头颈正直”。



尽管外形看上去稍有“探脖“,据笔者的揣测,是重视“含胸”的结果。


而童旭东一通吹嘘什么“影响甚大”,且看孙剑云视频截图,与郝少如先生的视频截图对比一下,究竟哪一位更有所谓“探脖”问题。




八、 所谓“形成的气势与劲势”不同


孙氏太极拳形成这一效能的门径是临界不平衡状态与虚无之意的融合,入手是孙氏无极式。而郝氏太极拳从无极式开始就是在稳定平衡状态下的以意引导。因此,孙氏太极拳与郝氏太极拳在无极式这个根子上的理法与相应功能态上就不同。所以孙氏太极拳与郝氏太极拳产生的气势与劲势自然完全不同。



孙禄堂说过不同吗?说过“临界不平衡”吗?孙剑云说过吗?相反,孙禄堂的著作、孙剑云的著作内的理论与其他太极拳大同小异。举个小例子,孙禄堂所谓“两股前节有力”,更直接来自郝氏理论。欢迎童氏拳公开展示他这种五百年第一的、可以产生电击效果、可以隔空制人的“金丹”、“内劲”、“劲势”。



九、 所谓孙禄堂借用的是《易经》中的太极


太极这个语境不是源自拳术,而是拳术借用了《易传》中太极这个语境,所谓“无极而太极”。换言之,在没有出现太极拳这个名称前,太极这个语境就已经存在了。第二,关于“无极而太极”这个语境的核心蕴意是:其一,无极是如何形成太极的。其二,什么是太极这个状态。这二者才是“无极而太极”这一语境的根本,即区分此太极与彼太极之所以不同的根本。换言之,很多拳术都可以借用“无极而太极”这句话,但是对于这一语境所蕴含的意蕴与产生的效能实际上是完全不同的。之所以说孙氏太极拳与包括郝氏太极拳在内的其他太极拳不属于同一拳系,其因正在于此。



孙禄堂自己是这么说的?童旭东自己不是说孙禄堂言“余受教于为真先生”了吗?就以孙禄堂著作中把张伯端的诗当作《易》,其读经水平可想而知,如果真要说“完全不同”,笔者倒也不反对,不敢与之为伍。只是童旭东造谣说其他太极拳都是“垃圾”、“狗屎”,想来孙禄堂固然不会同意其“会合”的是“垃圾”、“狗屎”,而笔者也没有什么过高的期望,只是想当面见识见识这种“金丹”,以照见笔者的浅陋而已。


若童旭东所言为实,则既然孙禄堂的太极拳不同于其他太极拳,那么等于说孙禄堂的所谓太极拳不是太极拳,既然孙拳不是太极拳,孙为什么自称太极拳?不实事求是,搞虚假,鱼目混珠。以其逻辑,岂非童旭东先生再三再四坚持揭露孙禄堂虚伪的真面目吗?望孙禄堂先生的真正传人有以教我。





试试长按这个不像二维码的二维码

也可以关注到本公众号哦


传统文化相关原创文章及经典分享。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国术相关内容

史蒂芬周的朋友
传统文化相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