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小议永乐五征漠北和成化犁庭的优劣

文化   历史   2024-07-23 18:00   上海  
崇祯好可怜呜呜呜
大神王阳明啊啊啊
戚家军天下无敌
最爱于谦,大明战神
我喜欢永乐大帝
最喜欢大明王朝

大明王朝丨弹幕刷屏


小议五征漠北和成化犁庭

——论永乐和成化两位明朝皇帝对外的武功



提到大明王朝的牛人皇帝,肯定大多数人都会提到永乐皇帝朱棣,五征漠北、七下西洋、迁都北京、南定交阯、永乐大典,这一系列赫赫声名的文治武功,似乎让朱棣可以像李世民一样,通过文治武功来掩盖其得位之不正。事实上,这也是朱棣本人的思路。通过篡改史料,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做到了这一点。《明史》记载,永乐皇帝“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幅陨(通员)之广,远迈汉唐”。


抛开永乐大典、七下西洋、南定交阯等功绩(以后有机会单独再开篇)先不看,今天主要先看看永乐皇帝的五征漠北,到底取得了怎么样的战绩?


从永乐八年(1410年)到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在北方连续发动五次对两大蒙古部落鞑靼和瓦剌的亲征。五次北伐分别是:永乐八年征鞑靼,永乐十二年征瓦剌,永乐二十年征鞑靼,永乐二十一年征鞑靼,永乐二十二年征鞑靼。


首先来看,连续五次的亲征,是否达到了当时所称颂的“妖氛残孽,荡焉廓清,几无孑遗”这样的军事目的,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否则绝不会仅隔二十余年就发生土木之变,连当时的皇帝明英宗都被俘。


影视剧中朱棣的形象


朱棣的五次亲征,被《鸿猷录》记载为“五出漠北,三犁虏庭”,让我们分别来看一下这五次的战果吧,是不是真的达到犁庭的效果了呢?



永乐八年第一次北征。


二月十日师出北京,一路基本是游山玩水,当时翰林检讨金幼孜随军出征,他的《北征录》可谓相当纪实,他记录了当时朱棣的话语“汝等观此,方知塞外风景”,“汝等观此,四望空阔,又与每日所见者异”,都是这类观光语录。

路上三个月未遇蒙古一兵一卒,直到五月八日,才接到军报,“获虏一人”,按现代话说就是抓到了敌方一个“舌头”,五月九日,“再获胡寇数人”,之后敌人又无踪影了。

一直到六月九日,才遇到一小股相对整齐的敌军,对方“列阵以待”,“上麾宿卫即摧败之,虏势披靡,追奔不十余里”。这次“追奔不十余里”的小小接斗,便是朱棣首次北伐最大的战役了。

后面只是偶遇“游虏”,于是,七月十七日,朱棣率大军返回北京,第一次北伐结束。

第一次北伐,从二月到七月,历时长达五个多月,用兵五十万,仅仅是如此战绩和战果。


再来看看永乐十二年的第二次北征。


相对于第一次北征,第二次的战果要辉煌一些,但也不过是“毙贼数百人”而已,而且是以“五十万之众”对付“可三万余人”,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战果就是毙贼区区“数百人”。

而且,明军其实打得异常艰苦,双方“杀伤相当”,如果不是“班师之令”“急下”的话,其胜负尚未可知。用谈迁的话来说,就是明军“几危而复攻,故急还”。



而后面三次的北征,就更加属于凑数了。


永乐二十年的第三次北伐,三十万大军还没到目的地,鞑靼就避开了,导致朱棣大军完全扑空。《太宗实录》只能添油加醋地编造道“杀首贼数十人,斩馘其余党无算”,不过后文马上就露馅了,“丑虏阿鲁台闻风震慑,弃其辎重牛羊马驼逃命远遁”。既然闻风远遁,就是没能见到,又哪来的首贼可杀呢?

事实情况是,阿鲁台闻风远遁后,朱棣找不到鞑靼,就拿兀良哈出气,背信弃义突袭兀良哈部落,所杀的数百人也是兀良哈部落的,且多为老弱平民。

时任礼部郎中的孙原贞随军参战,他的描述是蒙古人在明军到来前就“各先远避,保其种类,是以天兵如入无人之境。直至黑松林以北,但俘其老弱,并获其牛马羊以归”。

入无人之境,杀老弱平民,这就是第三次北征的“功绩”。



永乐二十一年第四次北伐。

阿鲁台故技重施,让朱棣再次扑空,《明史》记载“帝方耻其无功”的时候,另一个蒙古部落首领前来归附,让朱棣稍稍挽回了一点面子。



永乐二十二年的第五次北伐,索性空手而回,连可以冒充的战果都没有。“英国公张辅等分索山谷,周回三百余里,无一人一骑之迹”,无奈之下,朱棣只得下令班师,行至榆木川时,死于途中。



五次北伐,虽然战果如此可怜,但是每次动辄数十万大军,消耗巨大,苦的还是百姓。无怪乎朱棣死后,湖广布政司参政黄泽,冒着生命危险上书,抨击永乐时期“丁男疲于力役,妇女困于耕耘。富者怨征敛之繁,贫者罹冻馁之苦”。


仅明实录上记载,永乐时期的民乱就达四十起,至永乐末年,河北、山西,甚至是富庶的江浙一带业已出现大批的盗贼和流民。永乐时代的巨大消耗已引起民生凋敝,社会动荡,如不再实行休养生息,恐怕又会出现隋炀之乱。


事实上,朱棣的亲孙子,明宣宗朱瞻基也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对于黄泽的上书非但没有责罚,相反是“嘉纳之”,承认他言之有理。


然而,很多人只看到朱棣“尚武”,“勇于拓疆”,以及史书中“远迈汉唐”等评语,就置事实于不顾,不分青红皂白的冠其以大有为之君,不免有失偏颇了。



接着,说说明代另一个皇帝,成化皇帝明宪宗朱见深。


朱见深在历史上的口碑并不怎么样,甚至可以说是一位差评皇帝。


他在锦衣卫和东厂的基础上又增设西厂,擅抓大臣,其跋扈程度尤在东厂和锦衣卫之上。朱见深还建皇庄,开了土地兼并的坏头,后来藩王权贵们上行下效,此举可谓是动摇了大明王朝的经济基础。另外,皇帝直接任命的传奉官,使得吏治败坏。最让各种史书贬斥的,便是朱见深和万贞儿的姐弟恋。


影视剧中朱见深和万贞儿的形象


但是,朱见深任用李贤等能臣,王越等武将,为于谦平反,宽免赋税、减省刑罚,可见其也是一位有所作为的皇帝,并不如史书中描述的那么不堪。


本文主要想描述一下成化皇帝的武功方面,尤其是“成化犁庭”这部分,正好与“武功赫赫”的永乐大帝朱棣做一个对比。


成化初年,天下乱民蜂起,占据河套的蒙古部落也连年南下劫掠,位于东北的建州女真也逐年强大,经常犯边。真可谓是内忧外患,堪比明末。


针对流民之乱。

朱见深起用朱永、韩雍、项忠等,平定了荆襄以及西南地区的流民之乱,并且增州设府,分区安置流民,达到了一劳永逸之效果。


针对河套部落。

宣宗、英宗时让出去的河套地区,一直是宪宗的一块心病。

成化二年,朱见深派杨信守边,御寇延绥(因为河套部落屡犯宣府、大同、延绥等地)。

成化六年,流民安置得差不多后,朱见深腾出手来,对河套部落开始从防守转入反击,派朱永出兵反击,并获得大胜。王越、杨信等也都有斩获。

成化九年,王越三次出塞,趁套虏入寇,奇袭敌人老巢,一举平定河套地区。


以上在《明史 宪宗本纪》中都有详细描述,限于篇幅和本文的主题,今天主要还是说一下成化时期对于建州女真的“成化犁庭”。


建州女真是女真族的三大部落之一,另外两部是海西女真和东海(野人)女真(另外像北山女真等部落也是属于野人女真)。大明在辽东设立奴儿干都司,并在建州女真的聚居地设置了三个地方军事行政机构,包括建州卫(建于正统三年)、建州左卫(建于正统五年)和建州右卫(建于正统七年),委任各部首领,依照旧俗,各统其属。


都司卫所是明代特有的地方军事机构,都司全称为都指挥使司,与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合称三司。但是都司比较特殊,上级机构是五军都督府(洪武时期的大都督府),都司下辖卫所。与其他都司不同,奴儿干都司属于羁縻统治机构。


有点扯远了,咱们继续说建州女真。


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中的奴儿干都司地图


随着建州女真的逐渐强大,屡次寇边,累计杀害边民十余万,且抢掠大明的人口作为奴隶。


成化二年,以建州卫李满住以及建州右卫董山为首,女真大举犯边,连败明军。董山即努尔哈赤的五世祖。

次年,建州女真再次大举犯边,成化皇帝朱见深震怒,下令“捣其巢穴,绝其种类”,令赵辅率军五万,兵分三路进剿建州女真。

同时,令当时的属国朝鲜派兵配合。

围剿一个月,李满住父子被斩杀,董山被擒,逃跑失败被杀,此次明军擒杀女真一千余人,解放了被强掳为奴的“包衣”千余人,史称“成化犁庭”。


非常神奇的是,如此重大的事件,在《明史 宪宗本纪》中竟然只字未提,不愧是清朝官修的明史啊,老祖宗差点被灭族,这种家丑自然不能外扬了。


不过,《明实录》、《国榷》等史料都记载了这段历史。史君将手头的《国榷》中,成化三年擒杀的建州女真数量加了一下,一共擒杀一千七百余人(其中朝鲜擒杀三百余人,擒二十余人,李满住父子就是由朝鲜擒杀的)。


以建州女真当时的实力,受到如此重创,不愧是犁庭扫穴了。


当然,明宪宗朱见深在史料中差评比较多,也可能因为成化犁庭对于建州女真差点是个灭顶之灾,清修明史,自然不能说好话了。

长按二维码关注


传统文化相关原创文章及经典分享。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奇怪的知识增加了,先点个在看

☟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历史故事

史蒂芬周的朋友
传统文化相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