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月如先生、孙剑云女士及诸家所撰身法要求比较

文化   历史   2024-07-26 18:04   上海  
郝月如先生、孙剑云女士及诸家所撰身法要求比较

作者:Charles



童旭东一再造谣所谓孙式太极拳和其他所有太极拳都没关关系,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其练法也和所有其他太极拳根本不同。本来,是个很清晰的问题,童旭东用他的“最具创造力”的种种编造,掩盖了孙禄堂、孙剑云原著的真面目。所幸,孙禄堂、孙剑云的著作俱在,由不得童旭东扯弥天大谎。

孙禄堂的《太极拳学》并没有单独谈其太极拳的种种身法要领,而孙剑云1957年的《太极拳》、1986年的《孙式太极拳》有“总说”、“太极拳总说”,介绍其太极拳“姿势、动作”的“一定的要领”。兹将此部分全部内容与历年其他太极拳著作相关内容作一比较,是否“根本不同”,相信是显而易见的。

所取样本,皆流通易见者,仅撮举数本而已,实则汗牛充栋,不求全备。

1925年出版,杨澄甫口授、陈微明笔述,《太极拳术》

1927年出版,徐致一著,《太极拳浅说》

1929年出版,杨澄甫先生《太极拳之练习谈》,首刊于该年《浙江省国术馆年刊》,后为习见材料

1957年出版,孙禄堂原著、孙剑云整理,《太极拳》

1963年出版,郝少如编著,《武式太极拳》(尽管出版于1963年,所引作对比的“武式太极拳要点”等为郝月如先生所作,而郝月如先生去世于1935年)

1986年出版,孙剑云编,《孙式太极拳》

1925年 陈本: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1927年 徐本:人之头容,须于正直之外,兼有虚灵自然之妙,方为合法.

1957年 孙本:头要有上顶的意思,但不可用力,顶头则头顶正直,精神贯注。

1963年 郝本:头颈正直,不低不昂,神贯于顶,提挈全身,谓之提顶。

1986年 孙本:头要上顶,但不可用力,下颏自然收敛,头项正直,精神贯注。全身松开,顶、蹬、伸缩皆用意,而不用拙力,心自虚灵。即所谓虚灵顶劲。

笔者按:1957年孙剑云女士所言“不可用力”、“正直”、“精神贯注”自何而来,显而易见,而1986年孙女士所增订的“虚灵顶劲”(并非拳谱一般所载“虚领顶劲”),更可见其所从出。童旭东是不是又要污蔑孙剑云女士用“狗屎装新酒”?

1925年  陈本: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 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

1927年  徐本:口宜闭,忌咬牙。人之呼吸,按照生理,本应由鼻空出入,闭口之效,即所以养成此种良好之习惯也,唯用力紧闭,则失纯任自然之意。……舌抵上颚,此法能使口内唾腺时时分泌津液以为润喉之需。

1957年  孙本:口要虚合,舌顶上腭,用鼻呼吸,并要匀细。

1986年  孙本:口要虚合,舌顶上腭,用鼻呼吸。

笔者按:巧了,孙剑云女士1986年的删改,使得其要领更趋近于“徐本”此二条之归属。

1925年  陈本: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 上,全身皆不得力矣。

1927年  徐本:沉肩之功效,在使肩部松垂,以为沉气之助,并使两臂于发劲时可免牵掣之累,寒肩则适得其反,故拳术家均引为大戒。

1957年  孙本:两肩要松开,并往下垂,切忌耸肩。如肩耸起,则气往上涌。

1963年  郝本:以意将两肩松开,气往下沉,意中加一静字,谓之松肩。

1986年  孙本:两肩务要松开,下垂。切忌耸肩,否则气涌于上。

1925年  陈本: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 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1927年  徐本:垂肘为沉肩之联带姿势,肘如张翅,不但为沉肩之害,且使肋骨部分失其严密之护卫,亦不可不知也。 

1957年  孙本:两肘要向下松垂,肘坠则肩垂,腹中之气就能下沉丹田。肘坠则两臂弯屈,这就是所说的“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1963年  郝本:以意运气,行于两肘,手腕要能灵活,肘尖常有下垂之意,谓之沉肘。

1986年  孙本:两肘要向下松垂,两臂自然弯曲。即所谓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之意。

1927年  徐本:此言手指须有舒展之意,切忌用力拳曲,或过于硬直,即遇握拳之势,亦宜松不宜紧,庶符全身悉任自然之意。须知手指之姿势在太极拳中实为全身运动之导线,并非以此为攻击敌人之唯一武器也。太极拳论「形于手指」句即是此意。

1929年  杨本: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1957年  孙本:五指张开(不要并拢),并要塌腕。

1986年  孙本:五指张开,塌腕,虎口略圆,手心略内含,如抓抱一圆球之状。

按:所谓“抓抱”,如前文所言,可参照郝少如前辈拳照。

1925年  陈本: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

1927年  徐本:涵胸者,乃使心窝微向内凹,俾内部横膈板因胸壁向内压迫自然降下,以为沉气之助也。

1957年  孙本:胸要涵虛不可挺出,涵胸则气沉,挺胸则气涌。气涌于上,则上重下轻,脚跟漂浮,为拳家所忌。 

1963年   郝本:心以上为胸,胸既不可挺,亦不可凹,而要往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涵胸。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

1986年  孙本:胸要含蓄,不可挺出。胸含则气沉丹田。胸挺则气涌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漂浮,为拳家所忌。胸含则气贴于背,力由脊发是为真力。以上即所谓含胸拔背。

1925年  陈本:松腰。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变化皆由腰 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1927年  徐本:松腰者,拔腰之反也。拔腰有提气之弊,故宜戒之,松腰则气自下沉,能使两足增力,下盘稳重,且上下肢之虚实变化有不得力处,亦全恃腰部转动合宜,以资补救。松腰则肌肉舒展,可使腰部感觉灵敏转动便利,于技击上有重要之效用。

1957年  孙本:练拳时,须塌腰。因为腰是全身之主,左转右旋,向前,退后,全仗腰劲贯串。

1963年  郝本:两股用力,臀部前送,腰脊意向下,脊骨根朝前运动托起小腹,小腹有上翻之势,谓之吊裆。

1986年  孙本:腰必须塌住。因腰是全身动作之枢,力量之源。人之旋转、进退、虚实变化全靠腰劲贯串。

1925年  陈本: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1927年 徐本:两足时时变换虚实,使全身重量由两腿轮流负担,既可调剂疲劳,且予骨节以相当之活动,此太极拳川字步合于生理关系之优点。

1957年  孙本:两腿要屈不要直,要分虚实(体重放在一条腿上)。否则动作不灵活。

1963年 郝本:两膝着力,有向内之意,不可用形,两腿同意如同一条腿,能分清虚实,谓之裹档。……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虚非完全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腾挪者,即虚脚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则变成偏沉。实非全然站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

1986年  孙本:两腿弯曲,务必分清虚实,即身体重心要放在一腿上。如身体重心移于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反之,左腿为实,右腿为虚。分清虚实为太极拳之要义,运动起来转动轻灵。否则迈步重滞,易为人所牵动。

按:看看1986年孙女士在1957年版基础上的增订部分,对比1925年版杨澄甫先生的口授内容,如果童旭东还要腼着脸说,这是“最富有创造力”的“武学”,还能不佩服童旭东的脸皮吗?

1925年  陈本: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 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1927年  徐本:如意欲行气,则应作行气想,如意欲沉重,则应作沉重想,如意欲沉气,则应作气沉丹田想,推之一切方法,凡有所欲,皆应作如是想。

1929年   杨本: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可起强劲。

1957年  孙本:气:所谓气沉丹田(脐下三寸处),就是深呼吸的意思。这种深呼吸,在太极拳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但不可用力往下压气,应当任其自然。

1963年  郝本:能做到尾闾正中、涵胸、护肫、松肩、吊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使上浮,谓之气沉丹田。

1986年  孙本:呼吸:所谓气沉丹田(脐下三寸处),就是指深长之腹式呼吸。但切勿用力往下压气,一定要使呼吸纯任自然。

1925年  陈本: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太极拳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 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1957年  孙本:我国的静坐法是静中求动,太极拳则是动中求静。练拳时心情要静,精神集中,这样动作才能圆活。

1963年  郝本:有动之意而未动,即预动之势,谓之腾挪。……内中要有腾挪,即预动之势也,实非全然占煞,内中要贯注精神,即上提之意也。……能旋转自如,丝毫不乱,再求动静之术,静则无,无中生有,即有意也。……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动者,气转也,静者,有预动之势也。所谓视静犹动,视动犹静。

1986年  孙本:动与静:气功的静坐是静中求动,拳术是动中求静。练拳时心要静,精神集中,动作才能圆活。

1925年 陈本: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 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 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壑,沟壑不塞 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 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 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 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 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 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1957年 孙本: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用意、不用力。因太极拳要求用活力,要求极柔软而极坚刚,极沉重而极灵活。意到力到,活力自生。倘用拙力,则迟滞不灵,力浮于外,不合内家拳的要求了。

1963年 郝本:两肩须要松开,不用丝毫之力,用力则不能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在打手时,我意须要在先,彼之力挨我何处,我之意用在何处,彼之力方挨我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以己之意接彼之力……凡此皆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在内不在外”,亦即“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是也。

1986年 孙本:太极拳的特点之一是用意不用力。因太极拳要求用活力,全身要松开,不使分毫拙力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要求极柔软而极坚刚,极沉重而极灵活。意到力到,运用自如。倘用拙力则迟滞不灵。力浮于外就不符合太极拳的要求了。何谓用意不用力,何以活力自生?盖因意之所至气即至,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经络,无时停滞。久练则真正内劲即可产生。

按:对照孙女士1957年的原文和1986年的补入,看看杨澄甫先生1925年之前的口述,这就是所谓“最富有创造力”的“武学体系”?令人大开眼界。

至于童旭东造谣的所谓孙禄堂独创的所谓“临界状态”,则完全无视孙禄堂、孙剑云两代人再三转述的郝为真先生的三层练法:

郝为真先生谈练太极拳有三层意境:初练时,如身在水中,两足踏地,动作如有水之阻力。第二层则如身在水中,两足浮起,如泅者浮游水中,能自如运动。第三层则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神气内敛,不敢有丝毫散乱,此则拳成矣。

(还是引用1986版孙女士的著作)

郝先生所传的“身体轻灵,两足如在水面上行走,临渊履冰”,这难道不是所谓的“临界状态”吗?只有站了所谓的“无极式”,才能是临界状态吗?照童旭东的逻辑,所有游走极限运动的顶级运动员都不晓得“临界状态”,因为他们都不站脚跟并拢的无极式呵!

造谣可以休矣!

附孙剑云先生文字原图如下:








试试长按这个不像二维码的二维码

也可以关注到本公众号哦


传统文化相关原创文章及经典分享。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

☟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国术相关内容

史蒂芬周的朋友
传统文化相关。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