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在中医中属于时行感冒、疫病范畴。与普通感冒不同,疫病起病急、传变快,不可归为寻常“感冒”。张仲景《伤寒论》中描述疫病流行时“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记载:“疫者感天地之疬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邪自口鼻而入。”说明疫病具有发病急骤、易于流行的特点。
林琳教授认为,疫病的发生还与天地四时、五运六气相关。春气之风,夏季之暑,秋季之燥,冬季之寒,长夏之湿,自然界有其固有的四时变化,但有时也会出现气候的反常,比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暖,我们称为“非其时而有其气”。每到这种时候,天地间最易滋生“疫疠之气”,人若感此“疫气”,则会引发疫病,导致疫病的流行。
中医治疗流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在诊治过程中,林琳教授常结合流感的疾病传播特点,兼顾气候变化和地域差异,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反应进行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林琳教授认为,流感可以从六经辨证角度论治。疾病初起病传太阳,患者表现为发热、恶寒、咳嗽、咽痛,此时以解表散寒或疏风解表为主。体质壮实者随后病传阳明,患者会出现高热、大渴等症状,治疗主要以辛寒清热或咸寒通腑,可从阳明而解;体虚者“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而病传少阳,此时正虚邪恋,患者既有咳嗽、咽痛等上焦症状,也有伴有乏力、纳差等里虚症状,此时需要和解少阳枢机。疾病后期,若正气尚存者则病传太阴,主要表现为持续的虚弱、乏力、咳嗽等;禀赋不足、正气虚弱者则病传厥阴,为寒热杂错的状态,持续时间长,症状因人而异。
在临床中,林琳教授还将五运六气理论与时令气候特点相结合,灵活辨治流感。《黄帝内经》载“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强调治疗应顺应自然变化。根据古中医五运六气推算,今年(甲辰年)冬季六之气期间为太阴湿土加临太阳寒水,应是寒湿当令之时,然而岭南地区却未显寒湿之象,反而草木提前发芽、生长,提示少阳之气提前到来,即中医所谓的“未至而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云“师曰:冬至之后甲子夜半少阳起,少阳之时阳始生,天得温和。以未得甲子,天因温和,此为未至而至也。”林琳教授基于此理论,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从少阳相火角度论治本次流感,通过调畅少阳枢机,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根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数据,近期流感病毒阳性率持续上升,其中99%以上为甲流。在此时期做好日常的防护、提高免疫力十分重要。
在流感高发季节,通过良好的生活调护可以有效增强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以下是几点简单实用的建议:
1. 规律作息
保证充足睡眠,减少熬夜。成年人每晚应睡足7~8小时,睡眠充足有助于修复机体、提高免疫力。熬夜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容易被病毒侵袭,尤其在流感高发期间,应尽量避免熬夜。
2. 适量运动
冬季以轻运动为主推荐散步、瑜伽、八段锦、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有助于舒缓压力、增强体质。过度疲劳可能削弱身体的抵抗力,应注意避免。
3. 注意保暖
在寒冷的冬季应当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尤其要注意颈部、背部等部位的防寒。可随身携带围巾或外套,在早晚通勤时或易受寒风侵袭的场所注意及时增添衣物。此外,寒从足下生,建议穿暖和的鞋袜,睡前可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中医素有“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理念,在感冒的预防与早期治疗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针对今冬感冒或流感的高发特点,林琳教授特别推荐了一款源自龙砂学派顾植山老师的感冒预防方:
桑叶9g,菊花6g,桔梗6g,甘草3g,北五味3g,生枣仁6g,炮姜3g。连续服用3-5天。
此方兼具有疏风清热、解毒利咽、养阴调中的功效,简便实用,可用于今冬感冒或流感的预防和早期治疗。
艾灸是一种简单实用的中医方法,在家就能操作,有助于预防流感、增强体质。进行艾灸时,可根据取穴部位,选择坐位或俯卧位,点燃艾条,放置于距穴位2—3cm处温和灸,每穴5~10分钟,每天1—2次,以上午操作为宜。艾灸是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避免感冒。建议可选取以下穴位:
大椎穴
位置:位于后颈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低头时最突出的骨头下方)。
功效:祛风解表、清热解毒。
风门穴
位置:背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约两指宽)。
功效:祛风散寒、宣肺解表。
足三里穴
位置:膝盖外侧下方,髌骨下缘约四横指,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
功效:健脾益气、扶正强身,增强机体免疫力。
神阙穴
位置:肚脐正中。
功效:温阳散寒、固护正气。
关元穴
位置:脐下三寸(约四横指)。
功效:温补元气,改善体质虚弱。
医学指导:林琳,主任医师,教授,广州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大科主任、学术带头人,国医大师周仲瑛、洪广祥、晁恩祥教授学术继承人。广东省名中医刘伟胜教授学术继承人。现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热病分会会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副主委,世中联呼吸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擅长: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与基础科学研究,擅长中西结合治疗哮喘、肺部炎症、支气管扩张、慢阻肺、肺癌、肺部结节、各种原因的急慢性咳嗽、间质性肺炎、呼吸衰竭等呼吸系统疾病诊断和治疗。️擅长呼吸系统疾病的自我管理和肺康复治疗技术,以及️擅长运用中医药辨证治疗各种疑难杂症。️擅长体质平衡健康调理。
牵头制定《慢阻肺中医肺康复指南》和《中成药治疗成人流行性感冒临床应用指南》。参与制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南(2011版)》《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等多项行业指南。获首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全国和广东省五一劳动奖、全国和广东省三八红旗手,全国首届杰出女中医师、全国首届中医药传承高徒奖、南粤巾帼十杰、广东省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广东省杰出女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主编出版专著6部,发明专利4项。科研成果先后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广州市科技进步奖等9项。
出诊时间:
周二下午 广东省中医院大德路总院研修楼七楼治未病门诊
周四上午 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门诊三楼特需门诊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大科团队简介
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大科成立于1986年,30多年已建设成为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过硬,综合服务能力强,行业学术地位高的学科,被遴选为国家华南区域中医肺病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临床重点专科,在华南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享有较高行业知名度。
专科围绕慢阻肺、慢性咳嗽、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肺癌、肺结节、间质性肺病、肺动脉高压、慢性呼吸衰竭、睡眠呼吸障碍等慢性肺系疾病进行深入的临床与理论机理研究。通过挖掘和传承古今经验,开发系列特色外治疗法和内服方药,学术水平在全国中医院领先在前。
专科团队擅长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涵盖疾病早期预防、治疗、康复、慢病管理等核心内容。专科中医特色鲜明,开展自血疗法、中药穴位贴敷、穴位注射、中医肺康复等中医特色治疗,对慢性咳嗽、慢阻肺、支气管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多种疾病确有疗效。同时还开展肺功能测定、多导睡眠监测、支气管镜检查、FeNO和诱导痰细胞学检查等现代诊疗技术,为患者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服务。
供稿:广东省中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大科 黎尚钊
执行编辑:张靓雯
审核校对:王军飞
责任编辑:陈佳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