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与读书作伴 与文明同行
4月23日
世界读书日
在教育的征途上,班主任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
为了提升班主任的专业素养和心理辅导能力,李欣名班主任工作室特别组织了一次共读训练营活动。此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工作室成员通过深入阅读和讨论,共同探索儿童心理学的奥秘,以更好地理解和引导学生的成长。
《儿童教育心理学》
学习形式与过程
作者与译者介绍
学习心得
李欣
看完《儿童教育心理学》心底里就冒出一个问号:“你读懂孩子了吗?你读懂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的动机吗?”选择《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更多的层面是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阿德勒先生。很久以前接触正面管教就初步了解了阿德勒部分心理学理念,这次翻开这本书,被书中很多观点和见解所吸引:人格统一性,社会感以及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儿童的所有活动都是他整体生活和整体人格的外显,要理解孩子的行为,就必须了解他行为中隐含的生活背景,我们必须展开儿童的整个生活画卷,才能了解其中发生的具体行为。作为老师,作为一名教育者,在教育儿童过程中,不能孤立地看待儿童的特定行为,我们不能把这些特定的行为看作单个的音符,而要放入整个旋律即人格统一性的背景中去理解,将其与他的生活背景和其他活动相互关联。只有真正走进孩子,了解孩子,去读懂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的动机,用正确的理念关注孩子,关注教育,才能给到孩子真正的支持。很幸运拜读了这本《儿童教育心理学》,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教育美好的样子。
邱丽娜
《儿童教育心理学》从围绕儿童的生长发展规律讲述了儿童成长的各个阶段的心理特征、情绪模式以及行为特征。
作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现代著名的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社会教育家和人本主义心理先驱。他开创了“个体心理学”,迄今为止,在心理学界依然独树一帜。
书中提到了儿童的情感发展,通过阅读书籍,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儿童内心的情感活动,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儿童的行为和思维,并且根据不同情况给予他们相应的引导和关注。例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个别儿童的情绪波动会比较大,我们可以通过情绪识别和调节的方法,让他意识到自己的情绪变化,并引导他积极地控制和表达情绪。我班的小曹同学就是情绪失控的典型案例,在没有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也能较好地处理好孩子的情绪,但是当我阅读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思路更加开阔了,方法也更加有实效了,孩子的问题也得到了更好的解决,同时我还把这本书推荐给了孩子妈妈学习,妈妈对此也非常高兴,因为能从专业的角度更好地认识和养育孩子。
书中除了谈到幼儿的情感发展,还谈到了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和儿童的社会发展。通过认真阅读,我们不仅能看到问题的表象,同时能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以专业的方式更好地教育孩子。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教育生涯中不可替代的指南。
苗玉芳
一本好书就像一粒幸福的种子,可以在阅读者身上开出美丽的花朵。最近拜读了《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是心理学家阿德勒写的关于研究孩子心理的书,这本书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落到我的心底。虽然书中有的专业名词我不是很理解,但通过阅读学习,我对以后如何做好一名母亲、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了解学生有了一些思考。阿德勒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指出,一个人通常会在4—5岁的时候就形成了自己的生活风格。而家庭教育是从孩子甚至婴幼儿时就需要进行的,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走出原有的教育误区,让孩子在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中快乐成长。
陈美君
近期,在李欣名班主任工作室的组织下,我们进行了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的共读,通过阅读,我在如何培养学生社会感这一方面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
阿德勒强调,儿童的社会感是其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到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对社会的认知以及未来在社会中的定位。因此,作为教育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积极培养学生的社会感。
课堂上,教师可以融入社会热点,让学生思考社会问题,提升社会意识。课外,可以组织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调研,让学生亲身感受社会,培养责任感。同时,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合作,学会倾听与尊重,形成良好人际关系。通过这些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步增强社会感。
总之,培养学生的社会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通过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的阅读,我更加明白了这一点,也将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尝试,以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赵茹
在探索教育的奥秘和儿童心理的迷宫中,我有幸阅读了《儿童教育心理学》这本书。每一页都如同一扇窗,让我窥见了孩子内心世界的风景,也让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思考。
书中以深入浅出的语言,阐述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从婴儿期的探索欲望到青少年期的自我认同,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这让我认识到,教育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灌输,而应该是随着孩子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而灵活变化的引导。
书中对于儿童认知发展、情感培养以及社会行为的分析,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教育的核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和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倾听孩子的心声,理解他们的需求,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也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时候忽视了孩子的真实感受?是否有时候过于强调成绩而忽略了孩子兴趣的培养?这些问题都提醒我,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反思,用心去理解每一个孩子独特的个体,用爱去引导他们的成长。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本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深入阅读的书。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理论知识,更激发了我对教育的热情和责任感。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将不断回顾书中的理念,努力成为一名更懂孩子、更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的教育者。
张箫
首先,非常感谢工作室为我们提供宝贵的共读机会,有幸深入学习了阿德勒的《儿童教育心理学》一书。这次学习不仅让我对班主任工作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我今后的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阅读《儿童教育心理学》后,我深感其理论对于班级管理的指导意义。因此,我尝试运用阿德勒的理论指导班级管理,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当面对学生间的冲突和个体成长困惑时,我借助阿德勒理论,深入探索学生行为背后的原因,通过理解其成长背景和情感需求,采取更为人性化、差异化的举措,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展望未来,我将以更加坚定的决心和更加饱满的热情,继续深化对阿德勒理论的学习与实践,将其与班级管理的实际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包括继续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加强与家长、学生间的沟通,努力营造一个更加和谐、温暖的班级场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班级的和谐发展贡献力量。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也将在工作室的引领下不断探索、不断前行,为学生的明天播种希望,为他们的未来点亮灯塔。
张颖
《儿童教育心理学》是一本针对儿童发展与教育领域的专著,深入探讨了儿童心理的多个方面。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地认识到,儿童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支持和引导。
书中详细阐述了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和需求,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育者或家长,我们需要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阶段来设计教育活动。例如,幼儿期的孩子好奇心旺盛,喜欢探索,因此教育应该注重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而不是简单地限制他们的行为。
同时,书中还强调了情感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性。儿童的情感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回应,这对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的发展至关重要。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孩子的情感变化,用积极的态度去理解和引导他们的情绪表达。
此外,作者还提到了合作学习和同伴交往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通过与同伴的互动,儿童可以学习到如何合作、如何解决冲突,这对于他们的社会化发展非常有益。因此,教育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师生之间的单向传授,而应该鼓励儿童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阅读《儿童教育心理学》后,我更加明白了教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每个儿童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需求和潜能。因此,教育应该是个性化的,旨在发现并培养每个孩子的特长和兴趣,而不是一味追求统一的教育标准。
总之,这本书不仅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启发了我对于儿童教育的新思考。我相信,将这些理论应用到实际教育中,能够帮助儿童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陈晓菲
阿德勒强调了“追求优越”与“自卑感”在儿童成长中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开始意识到,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路径和心理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学会了如何通过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克服自卑,激发他们追求个人优越的动力。
书中对“人格统一性”的讨论,启示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孩子的行为和情感,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这促使我们在处理学生问题时,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问题的根源,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和帮助学生。
此外,阿德勒关于“社会感”的论述,让我们认识到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同理心的重要性。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开始注重团队合作和集体荣誉感的培养,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活动,以增强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和集体归属感。
在多娃家庭和青春期养育的难题上,阿德勒的理论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我们学会了如何在家庭和学校环境中,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公平、包容的氛围,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感受到被理解和尊重。
杜春阳
玛利亚·蒙台梭利说:儿童是成人之父。这是因为,一个成人,他的一切情绪、智能、习惯和道德,大多是由他童年时代的经历所决的。所以看到眼前的小孩,我们要思考怎样引导他教育他,才能让他将来成为一个拥有美好品质的人。
阿德勒作为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在《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我们不能单纯从孩子的一个行为来断定孩子的状况,要从人格的统一性来出发,每个个体都是由人格的统一性塑造的。人格的统一性,并不是建立在客观事实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看法上的。它具有独特的方式和目标。我们都知道,主观看法并不等同于客观事实,所以,虽然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却以不同的方式塑造自己。每个人都根据他对事物的看法来调节自己,当然,他有些看法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全面观察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和障碍,特别是在儿童时期形成的认知偏差,这些偏颇的认知会影响他后来的人生轨迹。
章逸珮
结语
文稿:陈 晓 菲
图片:工作室成员
排版:徐 娅
终审:李 欣
世界读书日
Studio of LiXin
美美与共 追光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