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莫言者的要点

文摘   2025-02-01 00:16   安徽  

在网络舆论场中,针对莫言的批判声音呈现出复杂而多元的态势,然而,深入剖析这些观点,会发现其中存在诸多片面、狭隘以及缺乏理性依据的成分。这些批判观点的产生,既源于部分人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偏差,也受到个人价值观、历史认知以及国内外文学评判标准碰撞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面将从作品内容、写作风格和文学奖项三个维度,对这些批判要点展开更为详尽、深入的探讨。

 

作品内容方面

 

“抹黑”中国形象:部分批判者在解读莫言作品时,视角极为狭隘,仅从作品的表面内容出发,便草率地认定莫言在蓄意“抹黑”中国。以其代表作《蛙》为例,他们格外关注作品中对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里极端情况的描写,诸如个别基层干部为完成任务所采取的强硬甚至略显粗暴的手段。但他们全然没有意识到,莫言通过这些情节的刻画,深层次的目的是展现时代剧烈变革之下,人性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挣扎与沉浮,以及整个社会所经历的深刻变迁,绝非对计划生育政策本身的否定,更不是恶意抹黑中国的发展成就。在批判者的认知里,他们片面地聚焦于这些负面情节,而选择性地忽视了计划生育政策在特定历史时期,对有效控制中国人口增长、合理分配有限资源,以及为后续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等方面所发挥的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同时,他们也未能看到中国在社会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在经济建设、科技创新、民生改善等诸多领域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莫言的创作,本质上是以文学的独特笔触,为读者勾勒出一个多维度、全方位的复杂时代图景,并非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正面歌颂。然而,这些批判者却简单机械地将作品内容与抹黑中国划上等号,这种片面的解读方式,不仅严重曲解了莫言的创作初衷,也深刻反映出他们对文学作品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认知。他们未能理解,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既要映照出光明与成就,也有责任揭示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以此来激发人们的反思,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丑化人物形象:在这部分批判者的眼中,莫言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充斥着低俗、丑陋的元素。以《丰乳肥臀》为典型,他们对书中上官鲁氏等主要人物的刻画极为不满。他们认为,书中对人物情感和命运的描写过于露骨、直白,尤其是上官鲁氏复杂曲折的情感经历和悲惨坎坷的命运遭遇,在他们看来简直是对人性美好的公然亵渎。他们觉得莫言在创作过程中,毫无节制地放大了人性的弱点,将人物刻画得近乎不堪入目,在这些人物身上几乎难以寻觅到善良、勇敢、坚韧等正面品质的展现。然而,他们却完全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核心使命之一,便是深度挖掘和真实呈现人性的复杂多面性。莫言通过对这些人物在苦难与困境中艰难求生的细腻刻画,意在生动展现特定历史背景下,人性在残酷现实的重压下所发生的扭曲与挣扎,这是一种对人性深度探索的大胆尝试,绝非单纯为了丑化人物而为之。批判者们仅仅凭借自己狭隘的道德观念和片面的审美标准来评判作品,根本未能领会文学作品所天然具有的多元性和深刻性。他们无法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无论是美好还是丑陋,都是对现实世界中人性的一种艺术化呈现,只有通过这种全方位的展现,才能让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人性,进而引发对人生、社会的深入思考。

历史观存疑:一些批判者在评判莫言作品中对历史的描写时,暴露出了他们对历史理解的严重片面性和刻板性。当莫言以独特的文学视角描写特殊历史时期,如大跃进、文革等阶段时,他们认为莫言过度强调了个体在时代洪流中所遭受的苦难,却全然没有从宏观的历史视野出发,展现中国人民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奋勇向前、积极探索的伟大精神。在他们的认知里,莫言的作品似乎只给读者留下了中国历史满是黑暗和苦难的负面印象,这与他们所秉持的历史主流认知大相径庭。但实际上,莫言的创作视角独树一帜,他选择从微观个体的角度切入历史,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小人物在历史洪流中的跌宕命运,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细腻地感受到历史的温度和厚度。每一个个体的苦难经历,都是历史长河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莫言从未否定过中国人民在漫长历史进程中所做出的巨大努力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相反,他以这种独特的微观历史书写方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历史的认知维度。批判者们之所以会对莫言的历史观产生如此严重的误解,根源在于他们对历史的认知仅仅停留在单一、刻板的宏大叙事层面,无法理解从微观个体视角书写历史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深刻意义。

 

写作风格方面

 

语言晦涩难懂:部分读者在阅读莫言作品时,普遍认为其在语言表达上存在较大的理解障碍。莫言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大量运用生僻词汇和复杂多变的句式结构,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显著增加了读者的阅读难度。以他的作品《檀香刑》为例,在对刑罚场面进行描写时,莫言运用了许多独特罕见的词汇和别具一格的表述方式,使得普通读者在阅读这部分内容时,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反复琢磨、理解其确切含义。此外,他还热衷于在作品中运用大量独特的意象和象征手法,这进一步加深了作品的隐晦程度。这些意象和象征的构建,往往与莫言独特的生活经历、成长环境以及深厚的地域文化背景紧密相连,对于那些不熟悉莫言创作背景的读者来说,想要准确无误地把握它们在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寓意,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这种较高的阅读门槛,使得一些读者产生了莫言作品脱离大众、难以亲近的感受。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莫言独特的语言风格恰恰是他文学创作中最为鲜明的特色之一。通过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莫言能够更加细腻入微、精准深刻地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思想和情感,为读者带来一种独一无二、别具一格的审美体验。这种体验,虽然需要读者付出更多的阅读努力,但一旦深入其中,便能领略到其中蕴含的无尽文学魅力。

叙事荒诞离奇:莫言在其作品中频繁运用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手法,这一独特的叙事方式,如《生死疲劳》中别出心裁地通过驴、牛、猪等动物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让部分读者深感难以接受。在他们看来,这种叙事方式荒诞离奇,严重脱离了现实生活的逻辑和常理,使得整个故事的情节脉络变得错综复杂、混乱无序,让人在阅读过程中难以梳理出清晰明确的故事线索和主题思想。在这些读者的传统认知里,文学作品理应遵循传统的线性叙事方式,以清晰连贯的时间线和明确稳定的人物关系来逐步展开故事,只有这样,才能让读者轻松、直观地理解和感受作品所传达的内容。而莫言的这种魔幻叙事手法,却打破了他们习以为常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充满了困惑和迷茫,无法像阅读传统文学作品那样获得直接、真实的阅读体验。但实际上,魔幻现实主义叙事手法是莫言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的大胆创新和积极探索。通过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莫言能够突破现实世界的种种束缚,以一种更加自由、灵动的方式表达自己对社会、人性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与独特见解。这种叙事方式,为读者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文学世界的大门,让读者能够从一个截然不同的视角审视生活、感悟世界,从而获得一种全新的阅读启示和思想升华。

 

文学奖项方面

 

诺贝尔文学奖的政治因素:部分质疑者坚定不移地认为,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背后存在着西方势力的政治操弄。他们秉持这样的观点,主要源于他们对诺贝尔文学奖评选机制的片面理解以及对西方意识形态的深深疑虑。在他们的认知里,诺贝尔文学奖长期以来受到西方意识形态的深刻影响,其评选标准并非完全纯粹地基于文学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他们觉得,西方世界长期以来对中国存在着偏见和误解,试图通过文学奖项这一文化工具,来传播符合他们价值观的内容,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的舆论导向,削弱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他们甚至主观臆断地认为,莫言的作品之所以被西方选中并授予诺贝尔文学奖,是因为其中某些内容恰好迎合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或者能够被西方别有用心地进行政治解读和利用。然而,这种观点实际上缺乏充分确凿的证据支持。莫言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广泛认可和高度赞誉,归根结底是因为其独特卓越的文学风格、深邃宏大的思想内涵以及对人性和社会鞭辟入里的深入洞察。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过程是一个复杂而严谨的学术性活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干扰,但绝不能因此而全盘否定莫言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极高文学价值。莫言的获奖,是他多年来在文学创作领域辛勤耕耘、不断探索创新的结果,也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与国际文学深度交流融合的重要里程碑。

与国内文学标准不符: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莫言的作品不符合国内传统的文学审美和评价标准。在中国文学长期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注重作品思想性、教育性与艺术性和谐统一的传统评价体系。在语言表达方面,传统上追求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以便更广泛地传播作品的思想内涵,让不同层次的读者都能轻松理解和接受。基于这样的传统标准,他们觉得国内还有许多优秀作家,他们的作品在遵循这一传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同样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造诣和深刻的思想深度。相比之下,他们认为这些作家更有资格获得像诺贝尔文学奖这样具有广泛国际影响力的荣誉,进而对莫言获奖的合理性产生了深深的质疑。然而,这种观点却忽略了文学本身所具有的多元性和不断发展演变的特性。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文学的形式和内涵也在持续地丰富和拓展。莫言的作品虽然在某些方面与传统的国内文学标准存在差异,但他正是通过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手法,为中国文学注入了全新的元素和活力,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条与世界文学接轨、交流与融合的新道路。他的获奖,不仅证明了他个人在文学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也标志着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正在不断稳步提升,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性事件,为中国文学的未来发展打开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写作杂谈
发布与写作教学有关的文字,交流一些自由的思想,分享善意的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