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背后根源:微信平台为何出现大量攻击莫言言论?

文摘   2025-02-06 18:35   安徽  

深度剖析背后根源微信平台为何出现大量攻击莫言言论?

在当下的网络舆论场中,微信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阵地,出现了大量攻击莫言的言论,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追根溯源,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文学理解差异

(一)风格不适应

莫言作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其作品风格独特,叙事方式充满奇幻色彩,常常运用夸张荒诞的情节来展现故事。这种风格与部分读者长期习惯的传统写实风格大相径庭。传统写实文学注重对现实生活的如实描绘,情节和人物形象贴近人们日常所见。而莫言的作品中,魔幻元素与现实场景交织,如《红高粱家族》中高粱地的奇幻氛围营造,让习惯传统风格的读者难以适应。这种阅读体验上的不适,在一些读者心中很容易转化为对莫言作品的批评。

在传统文学观念里,读者往往更倾向于那些情节逻辑清晰、人物形象鲜明且贴近生活的作品,他们习惯于在文学作品中找到与现实世界直接对应的部分,以此来理解和感受作品的意义。但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打破了这种常规,他笔下的故事常常超越了现实的边界,充满了想象力和象征意味。比如在《红高粱家族》中,“我爷爷”和“我奶奶”的爱情故事在高粱地这一充满神秘色彩的背景下展开,高粱仿佛具有了生命和情感,它们随风舞动,仿佛在见证和参与着故事中的一切。这种奇幻的场景设置和叙事方式,对于习惯传统写实风格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他们可能会觉得故事过于离奇,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进而对莫言的创作风格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抵触在表达时就容易演变成对作品的批评。

(二)内容误读

文学创作具有虚构性和批判性,莫言的作品也不例外。他通过描写社会中的阴暗面,旨在揭示问题、引发思考,推动社会进步。然而,部分读者缺乏对文学创作这一特性的理解,将作品中的虚构情节直接等同于现实,把莫言为反映社会问题而展现的阴暗面,简单粗暴地视为对现实的抹黑。比如在《蛙》中对计划生育时期一些现象的描写,本意是对特殊历史时期社会、人性的深度挖掘,却被一些人片面解读为负面刻画,忽略了作品背后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意义。    

《蛙》以乡村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围绕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的实施展开,展现了这一政策在推行过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和人性冲突。莫言通过细腻的描写,呈现出那个特殊时期人们的无奈、挣扎和牺牲,目的是让读者思考政策与人性、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但部分读者没有深入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只看到了故事中呈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便认为莫言是在刻意抹黑那个时代。他们没有认识到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的一种艺术加工,通过对问题的揭示来促使社会反思和进步。这种对文学创作特性的忽视和对作品内容的误读,使得他们对莫言及其作品产生了误解和攻击。

二、网络环境因素

(一)匿名性与开放性

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为人们提供了自由表达的空间,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微信平台上,部分用户利用匿名身份,在发表观点时抛弃了现实生活中的责任约束。他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发布极端言论,甚至对莫言进行人身攻击。由于无需担心在现实中承担后果,这些人更加肆意妄为,使得攻击性言论在平台上不断滋生。

微信平台的用户数量庞大,且注册和发言门槛相对较低,这使得每个人都能轻松地在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匿名的保护下,一些人内心潜藏的负面情绪和攻击性被释放出来。他们无需担心自己的言论会对个人形象和生活造成影响,于是便可以随意地对他人进行指责和攻击。对于莫言这样的公众人物,他们更是将其视为一个“安全”的攻击目标。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遵循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言行举止都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部分人觉得可以摆脱这些束缚,尽情地发泄自己的情绪。比如,一些人在评论莫言的作品时,不是基于理性的分析和探讨,而是使用粗俗、恶毒的语言进行辱骂,这种行为不仅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和谐,也对莫言本人造成了伤害。    

(二)群体极化

微信上的各种群组和话题讨论区,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当一些极端言论在网络上出现并获得一定关注后,部分人会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他们为了融入群体、迎合群体情绪,即使内心对莫言的作品并无恶意,也会跟风发表更极端的攻击言论。这种群体行为使得负面声音不断放大,形成了一股攻击莫言的舆论浪潮,误导了更多不明真相的人。

在微信的群组中,人们往往更容易受到群体意见的影响。当一个群组中出现了攻击莫言的言论,并且得到了部分人的附和时,其他人可能会为了避免被孤立,而选择跟随群体的态度。这种从众心理使得一些原本对莫言作品持中立态度或者稍有好感的人,也开始发表负面评论。而且,随着群体中攻击言论的不断增多,人们的情绪会被进一步激化,言论也会变得更加极端。例如,最初可能只是对莫言作品的某一个细节提出质疑,但在群体极化的作用下,最终可能演变成对莫言整个创作生涯的全盘否定和恶意攻击。这种现象不仅在小的群组中存在,在一些热门话题的讨论区也同样明显。大量的极端言论充斥其中,让很多不明真相的人误以为这就是大众对莫言的普遍看法,从而受到误导。

三、社会心态问题

(一)压力与情绪

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生活、工作的重担使得心态容易变得焦虑和浮躁。在这种情绪状态下,当面对像莫言这样的公众人物时,部分人会将内心积压的不满情绪发泄出来。他们可能并非针对莫言的作品本身,而是借攻击莫言来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从而导致攻击性言论的产生。    

现代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在工作中面临着升职加薪的压力,生活中又要应对房价、教育、医疗等各种经济负担。长期处于这种高压状态下,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下降,情绪也变得更加敏感和不稳定。当看到莫言这样在社会上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人物时,一些人会将其视为一个发泄口。他们可能并没有真正阅读过莫言的作品,也不了解他的创作理念和文学成就,但仅仅因为他是公众关注的焦点,就选择对他进行攻击。这种攻击行为并非基于对文学的理解和判断,而是一种情绪的宣泄。比如,一些人在生活中遇到了挫折,心情烦闷,看到有关莫言的话题后,便会在评论区发表一些攻击性的言论,以此来缓解自己内心的压力和不满。

(二)期望落差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国内引发了广泛关注,部分人对他寄予了过高的期望。他们希望莫言的作品能够完全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或者在作品中传达特定的思想。一旦莫言的作品或言论未能满足这些过高的期望,这些人就会感到失望和愤怒,这种情绪进而转化为对莫言的批评和攻击。

诺贝尔文学奖作为全球文学领域的重要奖项,其影响力巨大。莫言获得该奖项后,在国内引起了轰动,许多人对他充满了期待。然而,每个人的价值观和审美标准都不尽相同,对于文学作品的期望也因人而异。一些人希望莫言的作品能够始终保持一种宏大的叙事风格,宣扬正能量,成为民族精神的象征;而另一些人则期望他能在作品中更加深入地探讨人性的黑暗面,展现社会的真实困境。当莫言的作品没有完全符合这些人的期望时,他们就会感到失望。例如,莫言在一些作品中对人性的复杂进行了深入挖掘,展现了人性中的弱点和阴暗面,这与部分人所期望的完美形象不符,于是这些人便认为莫言的作品“不够好”,甚至对他进行批评和攻击。这种期望落差导致的攻击行为,反映了部分人在对待文学作品时缺乏理性和包容的态度。    

四、不良动机驱使

(一)博眼球赚流量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流量成为了一种重要资源。一些不良自媒体为了获取关注和流量,不惜违背职业道德,蓄意炒作莫言相关话题。他们通过恶意诋毁莫言,制造争议性内容,吸引读者的眼球。这些自媒体的行为不仅伤害了莫言,也扰乱了正常的网络舆论环境。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自媒体行业迅速崛起。在这个竞争激烈的领域,吸引流量成为了许多自媒体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一些不良自媒体为了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不惜采用各种不正当手段。莫言作为知名作家,本身就具有较高的话题性,于是成为了这些自媒体炒作的对象。他们会故意撰写一些标题夸张、内容扭曲的文章,对莫言的作品进行恶意解读和诋毁。比如,他们可能会断章取义地截取莫言作品中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情节,进行夸大和歪曲,制造出所谓的“争议点”,以此来吸引读者的点击和关注。这些文章往往缺乏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客观评价,只是为了迎合部分读者的猎奇心理,赚取流量。这种行为不仅对莫言的声誉造成了损害,也误导了读者,让他们无法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莫言的作品,同时也破坏了网络舆论环境的健康发展。

(二)别有用心误导

还有个别怀有不良政治目的或受错误思潮影响的人,企图利用攻击莫言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他们故意歪曲莫言的作品和言论,制造对立,误导公众,煽动民粹情绪。这种行为背后隐藏着不可告人的动机,严重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正常的文化交流。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存在着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他们可能受到国外反华势力的影响,或者秉持着极端的民族主义等错误思潮,试图通过攻击国内的知名人士来制造混乱。莫言作为在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作家,自然成为了他们的目标之一。这些人会故意歪曲莫言作品的原意,将其解读为对国家和民族的抹黑,然后在网络上大肆传播这些错误观点。他们利用部分民众的爱国情感和对国家的关心,煽动民粹情绪,制造对立和矛盾。比如,他们可能会将莫言作品中对历史问题的客观描写,歪曲为对国家形象的恶意诋毁,引导不明真相的民众对莫言进行攻击。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莫言个人,也破坏了社会的和谐稳定,阻碍了正常的文化交流与发展,其危害不容小觑。    

微信平台上大量攻击莫言的言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需要理性看待这些现象,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和辨别能力,同时加强网络环境的治理,避免被不良言论误导。    

写作杂谈
发布与写作教学有关的文字,交流一些自由的思想,分享善意的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