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攻击莫言现象中,你难辞其咎!

文摘   2025-02-02 23:05   安徽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社交平台在信息传播与舆论生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而微信,作为一个坐拥庞大用户基数、拥有广泛影响力的综合性社交平台,却在“攻击莫言”这一现象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大量污蔑、侮辱甚至人身攻击莫言的言论在平台上肆意传播,微信难辞其咎。

 

从内容审核机制剖析,微信虽宣称自身具备一套完善的审核体系,涵盖机器审核、人工审核、用户投诉审核以及结果复审等环节,然而实际运行效果却不尽人意。先看机器审核,微信采用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对平台上源源不断产生的海量内容进行实时监控与自动筛查。但面对人类语言的复杂多样性以及攻击者不断翻新的话术,其识别能力显得捉襟见肘。举例来说,一些攻击者会巧妙运用隐晦的隐喻、暗示、谐音等表达,将对莫言的诋毁隐藏在看似平常的语句中。像是把“莫言”与一些负面概念通过谐音关联起来,进行恶意调侃,机器审核极易被这些障眼法迷惑,从而漏判,使得这些不良言论轻松突破第一道防线,在平台上开始扩散。

 

人工审核层面,尽管微信配备了专业的审核团队,可从大量攻击言论充斥平台的现状便能看出,其审核力度与效率远未达标。一方面,审核人员的数量与平台每日庞大的信息发布量相比,显得严重不足。据统计,微信每天的信息发布量数以亿计,而审核人员数量相对有限,这就导致大量内容无法及时得到细致审查,许多攻击性言论就这样在“审核真空期”得以传播。另一方面,部分审核人员的专业素养与责任意识存在欠缺。对于一些明显带有恶意、使用恶劣诋毁性语言,将莫言污蔑为“卖国贼”“文化间谍”等的留言,只要稍加留意,结合基本的法律常识和道德准则,就应能判断出其违法违规性。但这些言论却依然在平台上堂而皇之地存在并肆意传播,对莫言的名誉造成了极大损害,这无疑反映出人工审核环节的失职。

 

在用户投诉审核环节,微信也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当用户发现针对莫言的攻击言论并积极进行举报后,平台的处理速度常常令人失望。大量用户反馈,投诉后往往要等待很长时间,平台才会有所动作,甚至部分攻击言论在投诉后许久仍未被删除,违规账号也未得到及时封禁。而且,用户在投诉后,大多情况下没有得到有效的回应,既不清楚平台是否受理了投诉,也无从知晓后续的处理进展,这使得用户投诉审核机制如同虚设。长此以往,不仅无法有效调动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还让攻击者有恃无恐,进一步加速了攻击言论的扩散。

 

微信在对平台上的内容传播导向把控上同样存在严重问题。在微信搜一搜等功能中,“打倒莫言”等极具煽动性和负面导向的话题能够获得一定的曝光度,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不良言论的传播。平台完全有能力利用自身先进的算法优势,对这类话题进行合理管控与正向引导,比如减少负面、攻击性内容的推荐,优先推送客观、理性分析莫言作品及相关争议的优质内容。但实际情况是,微信并未采取有效措施,任由这些不良信息在平台上不断发酵,吸引更多不明真相的用户参与到不理性的讨论和攻击中,使得舆论环境愈发恶劣。

 

此外,微信在对自媒体账号的管理上也存在明显漏洞。一些不良自媒体为了博眼球、赚流量,全然不顾道德与法律底线,蓄意炒作、拉仇恨,对莫言进行恶意诋毁。他们精心炮制煽动性标题和内容,如“莫言作品背后的惊天秘密”等,诱导读者进行攻击和谩骂。微信没有对这些自媒体账号的内容进行严格把关,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惩罚机制。对于那些频繁发布攻击莫言言论的自媒体账号,未能及时采取警告、限流、封号等措施,使得这些不良自媒体能够肆无忌惮地在平台上兴风作浪,进一步加剧了攻击莫言现象在平台上的蔓延。

 

大量污蔑、侮辱甚至人身攻击莫言的言论出现在微信平台,是微信在内容审核、用户投诉处理、传播导向引导以及自媒体账号管理等多个关键方面的失职所导致的。微信若不深刻反思并迅速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不仅会损害自身的平台形象与公信力,还将对整个网络舆论生态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写作杂谈
发布与写作教学有关的文字,交流一些自由的思想,分享善意的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