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莫言现象中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文摘   2025-02-07 10:11   安徽  

网暴莫言现象中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在信息传播光速化的当下,网络暴力已演变成一个社会顽疾,时刻侵蚀着舆论环境的健康肌体。而莫言遭受网暴这一现象,宛如投入舆论湖面的巨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深刻反思。简单地将“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套用到这一复杂事件中,无疑是一种过于天真和片面的认知。事实上,这一现象背后隐匿着盘根错节的成因、表现和影响,亟待我们以抽丝剥茧的耐心和追根溯源的决心去深入探究。

网暴中存在不理性和片面的情况

缺乏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

在这场网暴浪潮里,许多参与者并未真正踏入莫言的文学世界,对其作品的认知仅仅停留在网络上碎片化的信息,或是他人充满偏见的片面解读中,便贸然跟风批判,沦为网络暴力的推手。以莫言的扛鼎之作《丰乳肥臀》为例,这部作品以宏大的历史为背景,讲述了上官鲁氏和她的孩子们在时代洪流中挣扎求生的故事,展现了从民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后的中国近百年间的风云变幻,深刻挖掘了人性在苦难与希望、黑暗与光明间的挣扎与升华。书中对战争的残酷、饥荒的惨烈等苦难场景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其目的是从文学的独特视角,真实还原特定历史时期人们的生存状态,映照出历史的厚重与人性的坚韧。

然而,部分网暴者却断章取义,仅仅抓住这些苦难场景不放,妄加揣测,认定莫言是在抹黑特定时代,完全无视作品背后蕴藏的深刻文学价值和深远历史意义。比如书中描写大饥荒时期,人们食不果腹,树皮、草根都成为珍贵食物,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惨象,这是对那段艰难岁月的真实记录,是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的伤痛,珍惜当下的和平与富足。但网暴者却将其歪曲为恶意抹黑,这种浅薄的解读和无端的指责,不仅是对莫言多年创作心血的肆意践踏,更是对文学艺术严肃性和神圣性的公然挑衅。在他们眼中,文学作品似乎只是可以随意曲解的工具,而不是承载着人类思想与情感的艺术结晶。    

受情绪和偏见的影响

部分网暴者在评价莫言的作品和言论时,深受固有观念、政治立场以及民族情绪等多重因素的左右。他们从一开始就带着先入为主的负面态度去审视莫言,一旦作品内容与自己既定的认知框架产生丝毫偏差,便不假思索地展开激烈攻击,全然摒弃了理性探讨的可能。在当今这个价值多元、观念碰撞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对待同一事物持有不同看法本是常态,这本应成为思想交流和文化繁荣的契机。但遗憾的是,这种正常的差异却被一些人当作恶意攻击他人的借口。

莫言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创作风格独树一帜,作品中蕴含着对世界、历史和人性的深度思考。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通过对“我爷爷”“我奶奶”等人物的刻画,展现了人性的原始、奔放与不羁,那种冲破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生命本真的生命力跃然纸上,这是莫言独特的文学表达,也是对人性深度挖掘的体现。然而,一些网暴者因自身的狭隘偏见,无法以开放的心态去客观审视这些作品。他们或许受到某些极端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认为文学作品必须时刻符合所谓的“正面形象”,一旦出现与自己认知不符的内容,就视为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这种狭隘的观念不仅阻碍了正常的文学交流与思想碰撞,也在无形中破坏了社会包容多元文化的良好氛围。

被不实信息误导

网络的开放性和便捷性让信息传播变得极为迅速,但也带来了不实信息泛滥的隐患。在莫言遭受网暴的事件中,不乏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故意编造并传播关于莫言的虚假信息,或是恶意歪曲他的作品内容。这些不实信息借助网络平台迅速扩散,使得许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被误导,稀里糊涂地加入网暴队伍。

例如,曾有谣言称莫言的某些言论是对国家的恶意诋毁,可事实上,这些言论都是被断章取义、歪曲事实后的产物。那些被误导的群众在未核实信息真实性的情况下,就对莫言进行言语攻击,不仅严重损害了莫言的个人声誉,也扰乱了网络舆论环境的和谐稳定。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核实信息的速度,这就使得一些虚假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扩散,误导公众舆论。而且,部分网络平台为了追求流量,对不实信息的监管不力,甚至有意无意地助推了这些虚假信息的传播,使得网络暴力的危害进一步扩大。    

也有理性看待的群体

文学界和部分读者的客观评价

在网暴莫言的汹涌浪潮中,仍有不少人能够保持理性,客观公正地看待他的作品。文学界的众多专业人士,凭借深厚的文学素养和丰富的研究经验,从文学创作的专业角度对莫言的作品展开深入剖析与客观评价。他们高度认可莫言作品的艺术价值,对其在叙事技巧、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的卓越表现赞赏有加。

莫言善于运用独特的叙事结构,如在《檀香刑》中采用多声部叙事,让不同人物的声音交织,全方位展现故事。在人物塑造上,他笔下的角色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力。在语言运用上,他融合了民间方言和独特的文学表达,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风格。这些都为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还有许多普通读者在认真研读莫言作品后,理解并认同他的创作理念和表达方式。他们从作品中汲取知识和力量,领略到文学的独特魅力,并未随波逐流参与网暴。这些理性的声音,为我们正确认识莫言的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基于事实和理性思考的声音

面对莫言遭受网暴的现象,有一部分人始终保持冷静,不被情绪左右。他们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深入研究莫言的创作背景和作品内涵,努力还原事实真相。在掌握充分信息后,他们勇敢地发出理性声音,呼吁大众客观看待莫言及其作品,切勿盲目跟风参与网暴。

比如一些文学爱好者通过对比莫言作品的不同版本,分析创作时代背景,撰写有理有据的文章,从多个角度解读莫言作品的价值。他们指出,莫言的作品不仅是个人的创作,更是时代的记录和民族精神的体现。这些人深知,只有依靠理性思考和客观分析,才能对事物做出准确判断。他们的行为不仅彰显了良好的公民素养,也为维护健康、公正的网络环境贡献了力量。然而,在网络暴力的喧嚣声中,这些理性的声音往往显得相对微弱,容易被淹没在大量的负面言论之中。因此,如何让理性的声音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在网暴莫言的现象中,人民群众的态度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不能简单地用“眼睛是雪亮的”来一概而论。我们应当积极倡导理性思考,尊重不同的观点和创作,共同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包容的网络环境和文化氛围,让文学交流在理性的轨道上蓬勃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我们需要提高公众的媒介素养,让大家学会辨别信息的真伪,不盲目跟风传播未经证实的消息;另一方面,网络平台也应加强对不实信息和网络暴力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举报和处理机制,及时遏制网络暴力的蔓延。同时,我们还应鼓励更多的人深入阅读文学作品,提升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以更加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评价文学创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避免类似的网络暴力事件再次发生,让文学真正成为人类精神交流的桥梁。    

写作杂谈
发布与写作教学有关的文字,交流一些自由的思想,分享善意的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