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莫言的无端攻击背后,隐藏着一种复杂且危害深远的本质,与历史上臭名昭著的“大东亚共荣圈”有着令人警醒的相似性。深入剖析这一现象,能让我们更清晰地洞察当下文化领域中存在的不良思潮及其潜在影响。
“大东亚共荣圈”曾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大陆推行侵略与殖民统治的遮羞布。在这一伪善的旗号下,日本军队在亚洲各国烧杀抢掠,给无数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其所谓的“共荣”理念,本质上是将日本的利益与统治意志强加于他国,试图构建一个以日本为中心的等级森严的殖民体系。从经济上掠夺资源,到文化上强制推行日本价值观,其行径无不暴露了其侵略的本质。日本在占领区强制推行日语教育,打压当地的文化传统和教育体系,试图从根源上消除被占领国的民族意识和文化认同,以便更好地实现其长期统治的目的。例如,在朝鲜半岛和中国台湾地区,日本殖民当局严禁当地民众使用母语教学,强迫学生学习日语,焚毁大量的本土书籍和文化典籍,严重破坏了当地的文化传承。
反观当下攻击莫言的现象,表面上看,攻击者们似乎是在捍卫某种文化的正统性或民族的尊严,但仔细探究,其行为逻辑与“大东亚共荣圈”的本质有着诸多契合点。
首先,攻击者们热衷于制造文化对立。他们如同当年日本自封为亚洲文化的“引领者”与“拯救者”一般,将自己塑造为文化的绝对捍卫者,而把莫言及其作品视为对本土文化的严重威胁。他们对莫言作品进行断章取义的解读,往往抓住一些局部的情节或语句,脱离作品的整体语境和创作背景,恶意夸大其负面意义。例如,莫言的某些作品中对历史时期人性弱点或社会阴暗面的描写,本是其基于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对特定时代的深刻反思,但攻击者们却蓄意歪曲,声称这是对民族文化的抹黑与亵渎。他们通过在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以及一些文化交流场所大肆宣扬这种片面的观点,试图挑起公众对莫言的敌意,从而在文化领域营造出一种二元对立的紧张氛围。这种做法与日本在“大东亚共荣圈”构建过程中,通过宣传手段将自己描绘成亚洲的“文明灯塔”,而将其他国家贬低为野蛮落后、需要被改造的对象如出一辙。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在文化领域的主导地位,掌控文化话语权,进而按照自己的意愿塑造文化生态。在一些热门的网络论坛上,经常能看到攻击者们发布长篇大论,用激烈的言辞批判莫言的作品,而这些言论往往缺乏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客观分析,只是一味地宣泄情绪和传播偏见。比如,有攻击者仅因莫言小说中某个人物的一句抱怨,就判定整个作品是在诋毁社会,却全然不顾小说中人物的复杂性和故事的整体脉络。
其次,攻击者们在本质上实施着文化的“侵略”行为。他们以自身狭隘且僵化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对莫言的文学创作进行粗暴的否定。莫言的作品常常以独特的叙事风格、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文学魅力,其在魔幻现实主义等创作手法上的运用,以及对人性、历史、社会等多方面的深度挖掘,都为中国文学乃至世界文学增添了新的色彩。然而,攻击者们却全然不顾这些文学价值,一味地用自己保守的文化框架去套取莫言的作品,一旦发现作品超出了他们所认知的“规范”,便群起而攻之。这就如同日本在“大东亚共荣圈”时期,对占领地区的文化进行无情的打压和改造,试图用日本的文化模式完全取代当地多元丰富的文化传统。这种文化“侵略”行为严重阻碍了文学的自由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融合,破坏了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与平衡性。在一个健康的文化环境中,不同的文学风格和思想应该相互碰撞、相互借鉴,共同推动文化的创新与进步。但攻击者们的行为却试图将文学创作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单一的只符合他们心意的空间内,使得文化的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的困境。比如,一些攻击者对于莫言作品中创新的叙事结构和独特的语言表达,不仅不给予肯定,反而认为是离经叛道,要求莫言按照他们所熟悉的传统方式进行创作,这无疑是对文学创新的扼杀。就像莫言在《蛙》中运用独特的书信体与话剧体融合的叙事方式,本是为了更好地展现故事的张力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攻击者却因这种创新不符合他们的传统认知,而对其大肆抨击。
再者,攻击者们借助群体的力量,形成了一种类似“文化霸权”的不良氛围。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他们能够迅速聚集在一起,在各个网络平台的评论区、文学论坛以及社交媒体群组中相互呼应,形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势力。他们对那些试图为莫言作品进行客观分析或辩护的声音进行无情的打压,通过恶意诋毁、人身攻击等手段,试图让不同意见者噤声。这种群体行为与“大东亚共荣圈”中日本凭借军事力量建立的统治秩序有着相似之处,都是通过强制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威和利益。在这种氛围下,文化领域的平等交流和理性探讨变得异常艰难,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思想被淹没在一片喧嚣的攻击声浪之中。这不仅对莫言个人的创作声誉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更对整个文学界的创作环境和文化交流生态产生了恶劣的影响。长此以往,会使得作家们在创作时畏首畏尾,不敢触及一些深刻的社会问题或尝试新的创作手法,生怕遭受类似的无端攻击。在一些文学交流活动中,原本应该是作家和学者们畅所欲言、交流思想的平台,但由于攻击者们的存在,往往变得气氛紧张,许多人不敢表达自己对莫言作品的真实看法,生怕被卷入到这场无意义的纷争之中。例如,在某次文学研讨会上,当一位学者试图从文学理论的角度分析莫言作品的艺术价值时,立即遭到了攻击者在网络上的围攻,他们对学者进行人身攻击,质疑其学术动机,导致该学者在后续的研究中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
深入探究这一现象的根源,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复杂的社会心理和文化因素。一方面,部分攻击者可能出于对本土文化的过度保护心理,但这种保护却走向了极端。他们没有正确理解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错误地认为对本土文化的维护就是要排斥一切与传统观念不同的事物。他们害怕莫言作品中所展现的新的文化元素和思想观念会冲击到他们所坚守的传统认知,从而引发了这种非理性的攻击行为。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受到一些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影响。在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一些人对文化的融合与交流产生了恐惧和抵触心理,将莫言作品中所体现的国际视野和多元文化元素视为对民族文化的侵蚀,从而引发了这种非理性的攻击行为。此外,还有一些攻击者可能是出于个人的偏见或利益驱动。他们可能与莫言存在个人恩怨,或者试图通过攻击莫言来获取一定的关注度和流量,从而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比如,某些自媒体为了博眼球、增流量,故意制造争议话题,对莫言进行恶意攻击,而全然不顾事实真相和文学价值。
为了应对这一不良现象,我们需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在文化教育层面,学校和社会应当加强对公众的文学教育和文化素养培养。通过系统的文学课程设置和文化活动开展,引导人们正确理解文学创作的本质和意义,提高对不同文学风格和思想的鉴赏能力。让人们明白,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简单反映,更是一种对人性、社会和历史的深度探索与思考。同时,要注重培养公众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使他们能够在面对各种文化现象和文学作品时,不被片面的观点和情绪化的言论所左右,能够理性地分析和判断。例如,在学校的语文课程中,可以增加对当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讨论环节,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作品,培养他们的多元思维。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文学社团活动,鼓励学生创作和分享自己的作品,在实践中提升文学素养。
在文化传播与交流领域,我们应当倡导建立一个开放、包容和平等的文化环境。鼓励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学者和艺术家之间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文化的多元共生和相互借鉴。媒体在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秉持客观、公正的原则,对文化事件和文学作品进行报道和评论,避免传播不实信息和煽动性言论。对于网络平台来说,要加强对内容的监管力度,制定明确的规则和标准,及时制止和处理那些恶意攻击和诋毁的行为,维护良好的网络文化生态。比如,网络平台可以设置专门的举报机制和审核团队,对涉及恶意攻击的内容进行快速处理,保障用户的合法权益。同时,网络平台也可以推出一些优质文化内容推荐机制,引导用户关注有价值的文学作品和文化讨论。
在社会层面,我们要积极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文化观。让人们认识到,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我们既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积极吸收和借鉴其他文化的精华。同时,要坚决抵制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极端的文化保护主义思想,以更加开放和自信的心态面对文化的多样性。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文化讲座、展览等活动,向公众普及文化知识和正确的文化观念,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和包容心态。还可以开展国际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国外的文化专家和艺术家来国内交流,促进中外文化的相互了解和友谊。
总之,攻击莫言者所体现出的类似“大东亚共荣圈”的本质是一种对文化健康发展极为有害的现象。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其危害性,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从教育、传播、社会观念等多个方面入手,坚决予以抵制和纠正,保护文学的多元性和文化的健康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确保文化在不断的创新与交流中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我们还应该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让更多的人了解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价值。通过文化外交等手段,增进各国之间的文化理解和友谊,共同推动全球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同时,在国内要鼓励文化创新和创造,为作家、艺术家等文化创作者提供更加宽松和有利的创作环境,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此外,政府和相关文化机构可以设立一些文化创作基金和奖项,激励更多的人投身于文化创作领域,提升文化创作的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文化的海洋中不断前行,实现文化的伟大复兴,让人类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