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莫言者的逻辑

文摘   2025-02-01 00:05   安徽  

在网络舆论场域中,针对莫言的无端网暴行为背后隐匿着一系列复杂且荒谬的思维逻辑,这些逻辑的滋生既受个体认知局限影响,也与网络环境的独特性紧密相连,同时还反映出部分网民在面对文学作品时在认知和价值判断上的严重偏差。

 

道德绑架逻辑

 

部分网暴者惯于抢占自以为是的道德高地,以一套极为狭隘、主观且脱离文学创作实际的道德标准去审视莫言的文学作品。在他们的认知体系里,文学作品仿佛只存在一种单一、正确的呈现范式,即必须无时无刻不在彰显纯粹的“正能量”,并且要与他们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固有道德观念严丝合缝。一旦莫言的作品中出现对人性弱点、社会阴暗角落的细腻刻画,哪怕这些内容是基于真实生活的深度挖掘与艺术提炼,他们也会瞬间将其定性为不道德的表征。

 

例如,莫言在《丰乳肥臀》中展现了特殊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在生存边缘的挣扎与无奈,其中不乏一些为了生存而做出的在常规道德标准下不太光彩的行为。网暴者们全然不顾作品所依托的时代背景和深层的人性探索内涵,只是简单粗暴地揪住这些情节,大肆指责莫言在宣扬丑恶,违背了所谓的道德准则。他们彻底忽略了文学作品的本质属性——对生活进行多维度、深层次的反映,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度挖掘,引发读者对社会、对人生、对人性的深刻反思,而绝非仅仅充当简单的道德说教传声筒。

 

历史认知偏差逻辑

 

这一类网暴者对历史的理解往往被禁锢在一种单一、刻板且僵化的模式之中。他们脑海中的历史是既定不变、不容置疑的,这种认知通常源于他们有限的知识储备、片面的教育经历或者先入为主的固有观念。当莫言以独特的文学笔触对历史事件进行重新诠释与艺术演绎时,只要与他们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历史“模板”稍有出入,便会被他们笃定地认定为是在歪曲历史。

 

以莫言作品中对某些历史时期的描写为例,他常常从微观个体的视角切入,生动展现那些在宏大历史叙事中极易被忽视的小人物的命运波折与起伏。然而,网暴者们却完全无法理解这种独特的历史书写视角与方式,他们只愿意接纳那种宏观、笼统、千篇一律的历史叙述,对于从个体视角出发所呈现出的历史复杂性、多面性以及丰富的层次感,表现出极度的排斥与抗拒。他们根本不愿意去深入思考文学作品是如何借助鲜活的人物形象和跌宕起伏的故事,为冰冷的历史增添有血有肉的质感与温度,而是简单粗暴地将一切与自己认知不符的内容一概归结为对历史的恶意歪曲。

 

民族情感误读逻辑

 

在这些网暴者的思维架构里,存在着一种简单幼稚且片面肤浅的认知等式,即文学作品中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的如实揭示,就等同于对民族形象和国家形象的恶意抹黑。他们将民族情感和国家形象进行了过度理想化、简单化的处理,在他们的观念里,只能通过正面的、歌颂性的内容来展现民族与国家,而绝不能有任何批判性的思考与表达。

 

莫言的作品中,不乏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度剖析以及对人性黑暗面的大胆揭露与挖掘。但网暴者们却罔顾作品的创作初衷与深层价值,将这些内容与伤害民族情感简单划上等号,他们片面地觉得莫言的描写会让外界对中国产生负面印象,进而损害国家的尊严与荣誉。他们丝毫没有意识到,一个真正自信、强大的民族,理应有足够的勇气与胸怀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而优秀的文学作品恰恰具备这种推动社会进步与民族自省的力量。通过对问题的尖锐揭示,促使人们深刻反思并积极改进,这实则是对民族和国家长远发展的一种难能可贵的积极贡献。

 

跟风从众逻辑

 

在网络信息呈指数级快速传播的当下时代,跟风从众现象在网络舆论场中尤为凸显。许多参与到网暴莫言行动中的人,实际上从未真正静下心来深入阅读过他的任何一部作品,甚至对他的创作风格、核心思想以及文学成就一无所知。他们仅仅是看到网络上有人振臂一呼带头对莫言进行攻击,便不假思索、毫无主见地盲目加入其中。

 

在他们的认知里,跟随大多数人的意见是一种最为安全、稳妥的选择,既能避免自己被孤立于群体之外,又能借此显示自己与所谓的“主流观点”保持高度一致,从而轻而易举地获得一种虚幻的群体归属感。这种盲目跟风、人云亦云的行为,使得网络暴力的声势如滚雪球般不断扩大,而真正理性、客观、基于事实的声音却在这片喧嚣与浮躁之中被无情地淹没。这些人彻底放弃了自己独立思考、理性判断的能力,甘愿沦为网络舆论的盲目追随者,让网络暴力在缺乏理性思考与客观判断的混沌环境中肆意滋生、蔓延。

 

意识形态对立逻辑

 

部分网暴者将文学创作与意识形态进行了简单粗暴的划等号处理,以一种极端、狭隘的意识形态视角去评判莫言的作品。他们预先在心中设定了一种单一的意识形态立场,并且固执地认为文学作品必须毫无保留、百分之百地符合这一立场,否则就是对其的公然背叛与挑战。

 

在这种非黑即白、极端片面的思维模式主导下,莫言的作品一旦被他们认定为不符合自己所秉持的意识形态,便会立刻遭受狂风暴雨般的猛烈攻击。他们完全忽视了文学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天然具有多元表达、丰富内涵以及跨越文化与意识形态界限的特性。文学作品的价值与魅力恰恰在于它能够突破不同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的束缚,引发人们对普遍人性、社会问题以及人类命运的深度思考。而这种狭隘、偏执的意识形态评判方式,无疑是对文学创作自由、艺术价值以及人类精神文明交流的极大破坏与戕害。

写作杂谈
发布与写作教学有关的文字,交流一些自由的思想,分享善意的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