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击莫言者的自我感动
一、什么是自我感动
含义
自我感动,从心理学角度深入剖析,是个体在缺乏充足外部反馈验证,也未基于客观事实全面考量的情形下,仅凭自身的想法、行为或情感,就单方面、过度地沉浸于感动自身的状态。这种感动并非源于外界真实的正向回应,而是高度依赖个体内心的主观感受,以及自我构建的想象场景。在这个想象空间里,个体对自己的行为赋予了远超实际的意义和价值,进而产生强烈的情感触动,可这与现实情况和他人真实看法往往存在较大偏差。
常见表现
在情感关系中
在恋爱关系里,自我感动的现象屡见不鲜。一方可能出于对爱的误解,默默为另一方做大量事情,却从未站在对方角度思考这些付出是否是对方真正需要的。比如,不顾对方的饮食喜好和实际需求,频繁购买昂贵却不实用的礼物,满心期待能收获感动,可对方却可能因这些不必要的消费和物品的闲置而感到困扰;又或者,不管对方是否方便,也不管天气路况如何,每天坚持接送对方上下班,即便遭到多次委婉拒绝,仍固执己见,沉浸在自己为爱情付出的伟大幻想中,认为自己是无比深情、无私奉献的爱人,却忽略了对方真正渴望的或许是更自由的出行安排和彼此尊重的相处模式。
在工作学习中
在学习场景下,有些学生看似学习态度十分刻苦,每天早早来到图书馆,一坐就是一整天,然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频繁走神、玩手机,真正投入学习的时间和精力少之又少。他们只是单纯地通过长时间坐在图书馆这个行为,来给自己营造一种努力学习的假象,自我感觉已经为学业付出了巨大努力,十分感动,却对低下的学习效率视而不见。在工作领域,也存在类似情况。一些员工热衷于加班,每天都在办公室待到很晚,但实际上加班期间只是在处理一些无关紧要的琐碎事务,比如整理文件格式、反复修改一些不重要的细节,而对于真正能推动工作进展的核心任务却拖延或敷衍了事。他们把加班当作努力工作的证明,沉浸在自我感动中,却未能为工作带来实质性的成果和价值。
在社交场合中
在集体活动或者小组讨论时,常常能看到一些人自我感动的行为。比如在小组讨论重要项目方案时,有些人不是积极思考并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而是总抢着发言,说一些泛泛而谈、无关紧要的话语,只是为了让自己在众人面前显得积极参与、很有想法。他们内心觉得自己在讨论中十分活跃,为团队贡献了力量,自我感觉良好,甚至感动于自己的“积极表现”,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发言对讨论的实际价值微乎其微,不仅浪费了大家的时间,还可能干扰了讨论的正常节奏和方向。
产生原因
心理需求的满足
自我感动为个体提供了一种满足内心深处心理需求的途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渴望塑造一个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自我感动恰恰能让个体在内心世界中构建出那个自己梦寐以求的理想形象。比如,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可能缺乏他人的认可和肯定,但通过自我感动,他可以将自己想象成一个善良、努力且极具价值的人,从而在心理层面获得自尊和自我认同的满足,即便这种满足可能只是暂时的、虚幻的。
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
一部分人由于自身认知局限,难以对自己的行为和能力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估。他们往往对自己的付出和成果持有过高的估计,习惯用主观臆断代替实际情况。在这种错误认知的引导下,很容易将一些普通的行为过度美化,进而陷入自我感动的陷阱。例如,一个人在完成一项简单任务时,过度夸大自己所付出的努力和克服的困难,忽略了任务本身的难易程度和他人的类似经历,从而觉得自己的表现格外出色,沉浸在自我感动之中。
渴望他人关注和认可
当个体在现实生活中难以从外界获得足够的关注和认可时,内心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缺失感。为了弥补这种缺失,有些人会通过自我感动来进行心理补偿。他们会在脑海中幻想自己的行为能得到他人的赞赏和钦佩,即使在现实中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反馈,也能通过这种自我感动来获得心理上的慰藉,仿佛自己真的已经赢得了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可能带来的影响
积极方面
在某些特定情境下,自我感动也能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当个体面临巨大困难或处于长期高压状态时,自我感动可以像一束温暖的光,在精神层面给予自己有力的支持。它能让个体在困境中保持积极的心态,坚信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有意义的,从而帮助维持暂时的心理平衡,避免因过度沮丧和绝望而放弃,进而激发个体继续行动的动力,去克服困难,追求目标。
消极方面
然而,自我感动带来的消极影响更为显著。长期沉浸在自我感动中,可能导致个体完全忽视实际存在的问题以及自身的不足之处。因为在自我感动的滤镜下,一切都被美化,问题被掩盖,个体无法清醒地认识到自己需要改进和成长的地方,从而严重阻碍个人的发展和进步。在人际关系领域,自我感动也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当个体不顾他人感受,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付出和感动中时,很容易给他人带来沉重的压力。他人可能会觉得这种单方面的付出是一种负担,甚至会对这种过度自我感动的行为产生反感,最终导致人际关系变得紧张、不和谐,破坏原本良好的人际氛围。
二、攻击莫言者的自我感动
莫言作为中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凭借其独特的魔幻现实主义风格、深刻的社会洞察和对人性的细腻刻画,为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赢得了极高的声誉。然而,在赞誉之外,他也遭受了不少无端的争议与攻击。那些攻击莫言的人,往往陷入了一种自我感动式的批判,其种种表现、背后的动机以及带来的影响都值得深入剖析。
动机层面的自我感动
标榜“爱国”大旗
在一些攻击者的认知里,他们将批判莫言视为捍卫国家尊严与荣誉的神圣使命,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行为与“爱国”紧密相连。他们以一种不容置疑的义正言辞姿态,认定莫言的作品是对国家形象的抹黑。这种认知的产生,并非基于对莫言作品的全面研读和深入理解,而是源于对个别片段的片面解读,或是受到一些别有用心的舆论误导。他们的内心深处,构建起了一个“爱国英雄”的高大形象,认为自己站出来批判莫言,就是在履行一个爱国者的责任,是在为国家挺身而出。每一次对莫言的批判,都像是在进行一场正义的战斗,他们沉醉于自己所营造的“正义感”和“使命感”之中,完全忽略了文学作品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没有尝试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去理解莫言作品中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没有考虑到文学作品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价值取向。他们只是凭借着一腔热血和先入为主的观念,将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强加于作品之上,以自我感动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内心对“爱国”的虚幻追求。
维护传统观念
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创新与突破往往不可避免地会与传统观念产生碰撞。莫言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的叙事方式和对复杂人性与社会现实的深度挖掘,打破了一些人心中固有的文学审美和价值体系。这部分人,出于对传统文学观念的坚守,将莫言的创作视为对文学“正统”的背离。他们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捍卫传统的文学标准和价值观,觉得莫言的作品偏离了他们所认可的“正轨”。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们将批判莫言当作守护文化传统的重要行动,每一次对莫言的指责都让他们感觉自己在为文学的健康发展贡献力量。他们沉浸在这种对传统的执着守护中,自我感动于自己所肩负的“文化传承使命”,却忽视了文学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时代需求。文学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演变和发展的,新的文学风格和表现形式的出现,是推动文学进步的重要力量。而他们的这种自我感动式的批判,实际上是对文学多元性和创新性发展的一种阻碍。
行为表现中的自我感动
片面解读与夸大其词
攻击莫言的人常常采用断章取义的手段,对莫言的作品进行片面解读。他们刻意选取作品中的某些片段或情节,将其从整体的语境和创作背景中剥离出来,然后进行无限放大和扭曲。通过这种方式,他们构建起自己的批判逻辑,试图证明莫言的作品存在严重问题。在传播批判观点的过程中,他们更是不遗余力地夸大莫言作品所谓的“负面影响”。他们会用一些极具煽动性的言辞,将莫言的作品描述成危害社会、腐蚀人心的“毒瘤”。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不断地强化自己的观点,坚信自己发现了一个足以颠覆文学界的重大问题,并且自认为是唯一有勇气站出来揭露真相的正义之士。每一次的夸大其词和片面解读,都让他们更加坚定自己的立场,从而陷入更深层次的自我感动之中。他们享受着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他人的快感,却从未反思过自己的行为是否违背了基本的学术道德和理性精神。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莫言作品的不尊重,也是对广大读者阅读判断能力的一种误导。
跟风批判与群体狂欢
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舆论的传播速度极快,一些攻击莫言的言论很容易引发跟风效应。许多参与批判的人,甚至连莫言的一部完整作品都没有读过,仅仅是看到周围的人或者一些网络大V在批判莫言,就盲目地加入到攻击的队伍中。在这个群体中,他们找到了一种归属感和认同感,觉得自己与大家站在一起就是正确的选择。在群体的氛围影响下,他们的批判行为变得越来越激进和情绪化,不断发表一些极端、不负责任的言论。这种群体狂欢式的批判行为,让他们获得了一种虚假的力量感,仿佛自己成为了一个庞大正义群体中的一员,正在为了所谓的“正义”而战。他们自我感动于自己在群体中的存在感和参与感,却完全丧失了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只是一味地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这种盲目跟风的行为,不仅没有任何实质意义,还严重破坏了网络舆论环境的健康和理性。
影响层面的自我感动
阻碍文学交流与发展
攻击莫言的行为对中国文学的交流与发展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阻碍。莫言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可,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文学的魅力和价值。然而,攻击者们的自我感动式批判,不仅在国内文学界引发了不必要的纷争和矛盾,破坏了和谐的创作和讨论氛围,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在国际上的形象和声誉。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盲目批判可能会让更多优秀的中国文学作品失去与世界交流的机会,阻碍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坛的进一步发展。但即便如此,他们仍然沉浸在自己所谓的“正确”批判中,自我感动于自己对文学“不良现象”的抵制,这种短视的行为对中国文学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破坏理性讨论环境
在文学领域,不同观点和评价的存在是正常且有益的,它能够促进文学的繁荣和发展。但这种讨论应该建立在理性、客观、尊重的基础之上。然而,攻击莫言的人往往缺乏理性,他们的批判言辞充满了情绪化和攻击性,完全背离了正常的讨论轨道。他们用激烈的言辞和恶意的揣测来代替对作品的深入分析和探讨,使得文学讨论变成了一场场毫无意义的骂战。在这个过程中,攻击者们自我感动于自己的“勇气”和“坚持”,觉得自己是在与“错误”的观点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让文学讨论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仅阻碍了人们对莫言作品进行深入、全面的探讨和理解,也破坏了整个文学界理性讨论的环境,让真正有价值的文学交流和思想碰撞难以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