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批评中的“斗争”迷雾:真相与荒谬辨析

文摘   2025-02-06 12:15   安徽  

莫言批评中的“斗争”迷雾:真相与荒谬辨析

一、莫言批评浪潮:现象引入

莫言,这位首位斩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凭借独特的创作风格在国内外文坛声名远扬。他的作品犹如一幅幅宏大而细腻的画卷,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巧妙融合。在《红高粱家族》中,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是一片充满生命力与传奇色彩的土地。那漫山遍野随风摇曳的红高粱,不仅是自然景观,更象征着一种原始、奔放的生命力。书中的人物,如余占鳌、戴凤莲等,他们在抗日的烽火中,展现出的勇敢、坚韧与爱恨情仇,通过莫言充满张力的叙事,跃然纸上,让读者仿佛能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温度。而在《丰乳肥臀》里,上官鲁氏一家的命运成为了时代变迁的缩影。从民国初期的动荡,到抗日战争的残酷,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变革,上官鲁氏在历经无数磨难中,展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深沉母爱,使这部作品成为了一部关于历史、人性与母爱的史诗巨著。

然而,伴随着广泛赞誉的,是甚嚣尘上的批评声浪。在众多批评观点中,与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相关的讨论格外引人注目。部分批评者认为,莫言在作品中对特定历史时期,如土改、大跃进等的描写,存在对阶级斗争的片面呈现。他们觉得莫言过度聚焦于底层人民在这些历史进程中的苦难,却忽视了阶级斗争在推动社会变革、促进公平正义方面的积极意义。以《生死疲劳》为例,西门闹这一角色在故事中的经历引发了诸多争议。西门闹本是地主,在土地改革运动中被枪毙,随后经历六道轮回,变成驴、牛、猪、狗、猴,最后转生为大头婴儿。在他的认知里,自己虽拥有财富但并无罪恶,却遭受了冤屈。一些批评者就此认为,西门闹的命运起伏,是当时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冲突的体现,是莫言对阶级斗争的一种文学呈现方式。但同时,他们也批判莫言对西门闹的描写,过度渲染了其苦难,像是西门闹转世后的种种悲惨遭遇,以及其他人物在不同历史阶段所承受的痛苦,这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历史意义。批评者强调,在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虽然伴随着苦难,但它也有着推动社会进步、实现公平正义等正面价值,而莫言的描写却让读者过多关注个体的痛苦,从而忽略了阶级斗争的积极意义。例如,在描写土改时期的阶级斗争时,他们认为莫言没有突出这一运动让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翻身解放的重要意义,反而把重点放在了地主阶级的悲惨结局上,是对历史的歪曲。    

在意识形态层面,批评者也提出了质疑。他们指出,莫言的一些作品似乎在迎合西方的意识形态和审美标准,存在“抹黑中国”的嫌疑。以《蛙》为例,这部作品围绕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展开,对其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展现。但部分批评者却将此解读为对国家政策的负面渲染,认为其与主流意识形态背道而驰。这些批评观点使得莫言及其作品深陷舆论的漩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也促使我们去深入剖析这些观点背后的真相与荒谬。

二、批评中的“斗争”观点呈现

(一)阶级斗争观点梳理

在对莫言作品的批评声中,部分人坚定地认为其作品体现了阶级斗争。《生死疲劳》无疑是这类观点聚焦的重点作品。西门闹作为故事的核心人物,其身份从地主到经历六道轮回的奇特转变,成为了批评者眼中阶级斗争的有力证据。在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下,西门闹被枪毙,这一情节被视为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矛盾冲突的激烈体现。他在转世为驴、牛、猪、狗、猴等动物时,所遭受的种种苦难和不公待遇,被解读为是不同阶级在社会变革中的命运写照。批评者觉得,莫言通过西门闹的视角和经历,展现了当时两个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是对阶级斗争的一种文学化呈现。

然而,也有批评者对莫言呈现阶级斗争的方式提出了尖锐批判。他们认为,莫言在作品中过度渲染苦难,从而消解了历史意义。以西门闹为例,他在转世过程中经历的每一段悲惨遭遇,如被驴踢、被牛顶、被猪欺负、被狗追咬等,虽然生动地展现了个体的痛苦,但批评者担心这会让读者过度关注这些个体的悲惨命运,而忽略了阶级斗争在历史进程中的积极意义。在他们看来,土改等阶级斗争运动,从宏观历史角度来看,是为了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让广大农民摆脱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获得土地和自由,推动社会朝着更进步的方向发展。但莫言在作品中,似乎将笔墨更多地放在了地主阶级的悲惨结局上,没有充分展现农民阶级在这场运动中获得的解放和新生,这种描写方式被认为是对历史的片面解读,甚至是一种歪曲。    

(二)意识形态斗争观点梳理

国内外视角差异:从国际视野来看,部分西方读者和批评家对莫言作品给予了极高的赞誉。在他们眼中,莫言的作品宛如一扇独特的窗口,透过它可以窥探到中国社会的“独特问题”,契合了西方长期以来对中国的某种想象。西方一些媒体在报道莫言获奖时,就曾过度解读他的作品,声称这些作品揭示了中国社会不为人知的黑暗面,将莫言塑造为“特定价值观的代言人”,试图借此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他们在解读莫言作品时,往往脱离中国的实际国情和历史背景,片面地选取一些反映社会问题的片段,加以放大和扭曲,以达到宣扬西方价值观的目的。

而在国内,一些秉持传统文学观念和意识形态的批评者则对莫言作品持有不同看法。他们认为莫言在描写中国历史和现实时,存在对苦难的过度渲染问题。以《丰乳肥臀》为例,书中对上官鲁氏一家在历史变迁中的苦难描写细致入微,从战乱时期的颠沛流离,到饥荒年代的饥饿挣扎,再到各种政治运动中的磨难,这些情节在部分批评者看来过于沉重。他们觉得莫言对某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与传统认知不符,没有充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主流价值观,没有站在符合他们所认为的“正确”意识形态立场来创作,背离了传统文学对社会的正向引导作用。他们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弘扬正能量,展现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奋斗精神,而莫言的作品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文学观念冲突:在文学观念的领域,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在莫言作品中产生了激烈的碰撞。莫言大胆地融合了魔幻现实主义等多种现代主义手法,这种创新在《红高粱家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书中,红高粱不仅是现实中的农作物,更被赋予了象征意义,成为了一种生命力和反抗精神的象征。通过独特的叙事和奇幻的情节,如“我爷爷”和“我奶奶”在高粱地中的浪漫故事与抗日的壮烈场景交织,展现出高密东北乡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时代风貌。然而,一些坚守传统现实主义文学观念的批评者对此并不买账。他们认为,莫言的作品过于注重形式创新和荒诞表达,偏离了现实主义文学反映社会本质、服务人民的宗旨。在他们看来,莫言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抛弃了本土文学传统中对现实社会的真实刻画,使得作品的思想深度和社会价值大打折扣。他们强调现实主义文学应该真实地反映社会问题,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展现社会现实,而莫言的作品中那些奇幻元素和夸张的叙事手法,让他们觉得脱离了现实,无法真正反映社会的本质。    

此外,关于文学的社会功能与审美功能,也在莫言作品的批评中引发了激烈争论。部分批评者强调文学应具有强烈的社会教化功能和意识形态宣传功能,认为莫言的作品应该更直接地传达明确的道德观念和社会理想。在他们看来,像《蛙》这类具有时代背景的作品,应该突出计划生育政策的积极意义,以及在执行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人民的奉献精神和社会的进步,通过文学作品来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另一方则认为,莫言的作品更注重审美功能,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审美体验来触动读者,引发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例如《檀香刑》中对刑罚的细腻描写,虽然残酷但却极具艺术冲击力,通过独特的审美来展现历史的厚重。他们认为文学作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社会功能,审美功能同样重要,莫言的作品正是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引发对人性、历史和社会的深入思考,不应简单地用社会功能来衡量。

文化立场博弈:在文化立场方面,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权衡成为了讨论莫言作品的重要话题。一些批评者认为莫言在作品中为了迎合西方的审美和文化标准,过度突出了中国文化中一些“落后”“神秘”的元素,存在“自我东方化”的嫌疑。比如在一些作品中对民间迷信、传统陋习,如封建包办婚姻、农村重男轻女思想等的描写,被他们认为是在向西方展示中国的“落后”一面,损害了中国文化的形象。他们担心这种描写会加深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不利于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推广。    

而支持者则认为,莫言的作品以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文化内涵走向世界,是对中国文化的有力传播和弘扬。以《蛙》为例,书中对计划生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政策的描写,通过文学作品让世界了解中国特定时期的社会现象,展现了中国在人口控制方面的努力和面临的挑战,体现了文学的世界性,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他们认为莫言的作品不仅没有损害中国文化形象,反而为世界提供了一个了解真实中国的窗口,让世界看到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同时,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的张力也在莫言作品批评中凸显出来。莫言常常将目光投向社会边缘人物和边缘文化,如《透明的红萝卜》中的黑孩,他孤独、敏感,与周围世界格格不入,通过黑孩的视角,展现了边缘人物独特的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这一创作特点引发了关于主流文化与边缘文化关系的讨论。一些人认为他对边缘文化的关注是对主流文化的挑战和消解,不符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导向。他们担心这种描写会引导读者关注社会的阴暗面,忽视主流文化所倡导的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而另一些人则认为这种关注是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体现,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是对主流文化的一种补充和拓展。他们觉得边缘文化同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莫言对边缘文化的刻画,让人们看到了社会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群体,展现了社会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发展。

三、“斗争”观点的荒谬性剖析

(一)脱离文学本质谈“斗争”

文学的核心本质,在于对人性的深度挖掘和对审美境界的不懈追求。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如同一位智慧的导师,能够用细腻而生动的笔触,勾勒出人性的复杂多面,展现出人性在不同环境下的光辉与弱点;同时,它又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以独特的艺术表达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和思想的启迪。莫言的作品在这方面堪称典范之作。以《丰乳肥臀》为例,上官鲁氏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极为丰满。在战乱、饥荒等残酷的历史背景下,她经历了无数的磨难和痛苦。面对丈夫的离去、战争的威胁、饥饿的折磨,她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凭借着顽强的生命力和深沉的母爱,独自承担起养育子女的重任。她在面对困难时的挣扎、在面对亲情时的坚守、在面对生活时的无奈,每一个情感和抉择都饱含着人性的复杂。莫言通过对上官鲁氏的描写,将人性在苦难与坚韧、母爱与挣扎中的复杂呈现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能走进她的内心世界,深刻感受到人性的真实与复杂。    

然而,那些批评莫言作品存在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的观点,却常常脱离了文学的本质。他们往往戴着有色眼镜,过度关注作品中的所谓“政治隐喻”,将阶级和意识形态的标签生硬地贴在作品上,而完全忽视了作品本身所具有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在分析《蛙》时,一些批评者仅仅看到了作品中对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描写,便不假思索地认定这是对国家政策的负面影射,是意识形态上的错误表达。他们却忽略了莫言通过这个故事,对生命、人性以及时代变迁所进行的深刻思考。在《蛙》中,莫言通过对乡村医生“姑姑”的刻画,展现了计划生育政策在农村推行过程中的艰难与复杂,以及这一政策对人们生活和观念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他也探讨了生命的价值、人性的善恶以及在时代洪流中个体的命运。这种脱离文学本质的解读方式,无疑是荒谬的。它不仅破坏了文学作品的美感和价值,也让读者无法真正领略到作品的内涵,阻碍了读者与作品之间的情感共鸣和思想交流。

(二)片面解读与断章取义

在对莫言作品的批评浪潮中,片面解读与断章取义的现象屡见不鲜。以《丰乳肥臀》为例,一些批评者抓住作品中对上官鲁氏情感生活的描写,便大做文章,指责莫言对女性形象的刻画存在问题,认为这是对女性的不尊重。然而,他们却完全忽略了上官鲁氏这一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在上官鲁氏生活的那个年代,封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贫困和饥饿时刻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在这样的环境下,她的情感生活的复杂性是其生存状态的一种真实体现。莫言通过这样的描写,是为了展现人性在困境中的挣扎和无奈,是对那个特殊时代女性命运的深刻同情和反思,而绝不是简单地对女性进行某种负面刻画。    

再看《生死疲劳》,西门闹的经历被部分批评者片面地解读为对地主阶级的同情,对阶级斗争正义性的否定。但从作品的整体架构和叙事逻辑来看,西门闹的轮回转世其实是莫言对历史变迁的一种独特视角。西门闹在不同身份下的经历和感受,无论是作为驴时的倔强、作为牛时的勤劳、作为猪时的挣扎,还是作为狗和猴时的种种遭遇,都是为了展现各个阶层在历史洪流中的命运起伏。莫言通过西门闹的故事,让读者看到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而并非单纯地为某一阶级发声。这种片面解读和断章取义的行为,严重歪曲了作品的原意,使得读者无法真正领略到莫言作品的深刻内涵,也无法体会到作品所传达的对历史、人性和社会的思考。

(三)忽视时代背景与多元视角

理解一部文学作品,就如同解开一个复杂的谜题,需要深入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从多元视角进行考量。莫言的作品大多扎根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如《红高粱家族》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生动地展现了民间抗日力量的英勇与顽强,同时也深刻揭示了战争对人性的冲击和对社会的破坏。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人们的生活被战争彻底改变,价值观、情感等都受到战争的深刻影响。高密东北乡的人们,为了保卫家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在战争中展现出的勇敢和坚韧令人敬佩;但同时,战争也让他们失去了亲人和家园,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悲伤。莫言通过对人物和故事的细腻描写,将这些时代特征生动地呈现出来,让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然而,一些批评者在解读莫言作品时,却常常忽视时代背景,仅仅从单一视角出发,对作品进行狭隘的评判。他们习惯于用现代的价值观和标准去衡量历史题材的作品,对作品中不符合当下观念的内容进行批判。比如在评价《蛙》时,他们没有充分考虑到计划生育政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面临着巨大的人口压力,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对于控制人口增长、缓解资源压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可能出现了一些问题,但这并不能否定政策本身的积极意义。而这些批评者只看到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就对作品进行全盘否定,这种忽视时代背景和单一视角的解读方式,无法真正理解作品所传达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也限制了读者对作品的多元理解和思考,使得他们无法领略到作品在特定历史背景下所蕴含的深刻内涵。

四、理性看待文学批评与创作

(一)尊重文学创作的多元性

文学创作是一片广阔无垠的海洋,应容纳多元表达的河流奔腾汇聚。莫言的作品便是这片海洋中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明珠。他那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巧妙融合,展现出非凡的创新精神和独特价值。以《红高粱家族》为例,莫言运用独特的叙事手法,打破了传统叙事的束缚,以一种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方式讲述高密东北乡的抗日故事。在他的笔下,红高粱不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成为了一种象征,象征着生命的顽强、爱情的热烈和反抗的精神。书中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如余占鳌、戴凤莲等,个性鲜明、敢爱敢恨,他们在抗日的烽火中,展现出的人性的光辉与复杂,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创新不仅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贡献了独特的中国经验。    

在文学的浩瀚天地里,不同风格和题材的创作都如同璀璨的星辰,各自散发着独特的光芒,都应得到尊重和包容。从现实主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示,像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通过对众多人物和社会场景的描写,展现了法国社会的全貌与阶层百态;到浪漫主义对理想世界的深情描绘,如雪莱的诗歌,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勾勒出自由、美好的未来图景;从历史题材对往昔岁月的回溯,比如《明朝那些事儿》以幽默诙谐的笔调重现明朝历史,让历史变得鲜活生动;到科幻题材对未来世界的畅想,如刘慈欣的《三体》,凭借宏大的宇宙观和精彩的想象力,带读者探索宇宙的奥秘。每一种创作风格和题材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们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学世界。我们应秉持开放、包容的心态,欣赏和接纳各种文学创作,让文学的多元性得以充分展现,这样文学的花园才能百花齐放、生机盎然。

(二)倡导理性的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是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它应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真正的文学批评应基于对文本的深入研读,遵循客观、理性的原则,对作品进行全面、公正的评价。批评者应以建设性的态度,指出作品的优点与不足,为作家的创作提供有益的建议,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

例如,在评价莫言的作品时,批评者应深入分析其作品的主题、结构、语言等方面,挖掘作品的深层内涵和艺术价值。对于作品中存在的一些争议点,批评者应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探讨,引导读者正确理解作品,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指责和批判。同时,批评者也应尊重作家的创作意图和努力,避免过度解读和歪曲作品。只有这样,文学批评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促进文学创作的不断进步。在分析《蛙》时,批评者可以探讨莫言在叙事结构上的创新,他采用书信、话剧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丰富了故事的呈现方式,使读者能从不同角度感受故事的发展。在语言运用上,莫言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乡村生活的场景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让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于作品中涉及计划生育政策执行的内容,批评者可以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探讨这一题材在文学表达中的意义,以及莫言在处理这一敏感题材时的手法和技巧,从而引导读者更全面、客观地理解作品。    

五、回归文学本身:总结与展望

莫言批评中的阶级斗争和意识形态斗争观点,存在诸多荒谬之处。这些观点脱离文学本质,以片面解读和断章取义的方式评判作品,还忽视了时代背景与多元视角,不仅无法真正理解莫言作品的价值,也不利于文学的健康发展。

文学创作应是多元的,文学批评也应是理性的。我们应尊重文学创作的多元性,倡导理性的文学批评,让文学批评成为推动文学发展的积极力量。在未来的文学发展中,希望我们能够回归文学本身,以更加包容、开放的态度去对待文学作品和文学批评,让文学真正发挥其对人性的挖掘、对社会的反思以及对美的传播的作用,在文学的世界里,实现思想的碰撞与融合,共同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发展。当读者能够摒弃偏见,以纯粹的文学欣赏眼光去阅读莫言的作品,便能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对人性的关怀、对历史的尊重以及对文学艺术的执着追求。而批评者若能秉持理性客观的态度,深入研究作品,给出建设性的意见,将为作家的创作提供宝贵的反馈,促进文学作品质量的提升。如此一来,文学领域将充满活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交流与传承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写作杂谈
发布与写作教学有关的文字,交流一些自由的思想,分享善意的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