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各马可伦理学》内容概要

文摘   2025-02-04 09:49   安徽  

《尼各马可伦理学》内容概要

《尼各马可伦理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经典著作,全书围绕善、德性、幸福等核心概念展开,对道德、伦理、政治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以下是按照本书内容顺序对各部分的概要

第一卷:善

善作为目的:开篇指出每种技艺、研究、实践与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目的多种多样且有层次之分,存在最高善。人们追求善的事物,但对善的理解存在差异,如快乐、荣誉、德性等常被当作目的,但都不是最终的最高善。

最高善与政治学:探讨最高善与政治学的关系,认为政治学是研究最高善的科学,因为它关注人的幸福和城邦的繁荣。幸福是人的最高善,具有自足性,是灵魂合德性的实现活动,且需要在一生中持续践行德性。

柏拉图的善概念:对柏拉图的普遍善概念进行考察和批判,认为善应与具体的实践和目的相关联,而不是抽象的普遍形式。

幸福与外在善:深入阐述幸福的概念,强调幸福是灵魂的合德性活动,同时也需要一定的外在善如财富、朋友等作为补充,但外在善并非幸福的核心,核心在于灵魂的德性活动。

后人的命运对幸福的影响:讨论后人的命运是否影响前人的幸福,认为虽然会产生一定影响,但不能因此否定一个人在其一生中基于自身德性活动所获得的幸福。

称赞与幸福:分析人们对事物的称赞与幸福的关系,指出幸福是受崇敬的、完善的事物,是人们追求的最终目标,超越了一般的称赞对象。

第二卷:道德德性

道德德性的形成:说明道德德性通过习惯养成,既非出于自然也不反自然,人先运用德性而后获得德性,立法者应通过塑造公民习惯来培养德性。    

道德德性的定义与属差:明确道德德性是一种品质,是在感情和实践中追求适度,过度与不及都是恶,如勇敢是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节制是在快乐方面的适度等。

适度与极端的关系:详细阐述适度与过度、不及的关系,指出三种品质相互对立,且适度的品质受人称赞,人们应努力追求适度。

适度的获得:提供获得适度的方法,包括远离极端、研究自身易沉溺的事物并向相反方向努力、警惕快乐等,强调在具体情境中判断和实践适度的困难。

第三卷:行为

意愿行为:区分出于意愿和违反意愿的行为,前者受称赞或谴责,后者得到原谅或怜悯,违反意愿的行为包括被迫和出于无知两种情况,同时讨论了混合型行为的意愿性问题。

选择:深入探讨选择的概念,指出选择与德性紧密相关且比行为更能判断人的品质,选择是出于意愿且经过预先考虑的行为,与目的和手段相关,不同于欲望、怒气、希望和意见。

考虑:明确考虑的题材是在我们能力范围内且不确定的事物,考虑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目的而确定手段,它是实践理性的重要活动。

希望:分析希望的对象是目的,关于希望的事物存在不同观点,亚里士多德认为在一般意义上希望的是善,而对每个个人来说希望的是对其显得善的东西。

德性、恶与能力:论证德性和恶都在人的能力范围内,人应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反驳了一些关于人无法对自己的品质和行为负责的观点。

第四卷:具体的德性(续)

勇敢:详细阐述勇敢的性质,是恐惧与信心方面的适度,真正的勇敢出于高尚目的,同时区分了公民的勇敢、经验的勇敢等类似勇敢的品质,并分析了勇敢与快乐和痛苦的关系。

节制:说明节制是在触觉和味觉快乐方面的适度,与放纵相对,探讨了节制与欲望的关系以及放纵的原因和危害。    

慷慨:解释慷慨是财物给予和索取方面的适度,分析了慷慨者的行为特点以及挥霍和吝啬两种与慷慨对立的恶。

大方:介绍大方是在花钱铺张上的适度,与财富有关,强调大方的花费要考虑场合、对象和自身资源等因素。

大度:论述大度是与重大荣誉相关的品质,大度的人对荣誉有正确的态度,同时分析了虚荣、谦卑等与大度相关的品质。

在对待小荣誉方面的德性:提及在对待小荣誉方面存在与大度相关的其他品质,虽然这些品质与重大事物无关,但在日常生活中也体现了适度的原则。

温和:说明温和是在怒气方面的适度,过度和不及都会受到谴责,分析了不同类型的过度发怒者的特点。

友善:探讨友善是在交往中赞同与反对的适度,与友爱有区别,友善的人会根据具体情况做出恰当的行为。

诚实:解释诚实是语言和行为的诚实,是一种与交往相关的品质,诚实的人在无关紧要和重大事情上都能保持诚实。

机智:介绍机智是在交谈中适度的品质,与滑稽不同,机智的人能得体地运用语言,给人带来愉悦。

羞耻:分析羞耻不是一种德性,而是一种与耻辱相关的感情,通常适合年轻人,好人不会感到羞耻,因为他们不会做恶事。

第五卷:公正

公正的性质与范围:开篇指出公正与不公正有多种含义,守法和平等是公正的重要方面,总体的公正即守法,是对他人的总体德性,公正常被视为德性之首。

具体的公正:详细阐述具体的公正包括分配的公正、矫正的公正和回报的公正等。分配的公正基于某种配得,如民主制依据自由身份、寡头制依据财富等;矫正的公正处理私人交易中的得与失,使交易后所得与交易前相等;回报的公正体现了成比例的服务回报,是把人们联系起来的纽带。    

政治的公正:说明政治的公正是存在于自足地共同生活、通过比例达到平等或在数量上平等的人们之间的公正,法律是政治公正的保障,同时区分了主人与奴隶、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公正与政治公正的不同。

自然的公正与约定的公正:探讨自然的公正与约定的公正的区别,指出有些公正出于自然,有些出于法律与约定,但两者都具有可变性,且在不同政体下公正的具体形式有所不同。

公正、不公正与意愿行为:深入分析公正和不公正的行为与意愿的关系,指出出于意愿的行为若违反公正就是不公正的行为,同时区分了意外、过失和不公正等不同情况。

受公正、不公正的对待与意愿行为:讨论受公正和不公正对待与意愿行为的关系,认为人不可能出于意愿地受不公正对待,同时分析了不公正在给予和接受过多方面的问题以及一个人能否对自己不公正的问题。

公道:介绍公道是一种优越于僵硬公正的品质,它与公正根源相同但更具灵活性,是对法律公正的必要补充。

对自身的不公正:得出人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对城邦不公正,但不能对自己不公正的结论,同时指出在比喻或类比意义上,在自身的不同部分之间存在某种公正。

第六卷:理智德性

理智德性引论:指出要追求适度需依靠逻各斯,灵魂的德性分为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在此对灵魂的有逻各斯部分进一步细分,为后续讨论理智德性做准备。

两种理智德性及其对象:说明灵魂中有三种东西主宰实践与真,即感觉、努斯和欲求,理智德性包括知识的部分和推理的部分,其活动是获得真,品质是使能获得真的性质。    

科学:阐述科学是灵魂肯定和否定真的一种方式,科学知识需要对结论依据的始点有充分了解,具有严格的逻辑和证明要求。

技艺:解释技艺是与制作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品质,使某种事物生成,与实践不同,技艺与运气在一定程度上相关。

明智:详细论述明智是一种同善恶相关的、合乎逻各斯的、求真的实践品质,与科学和技艺有区别,是管理家室和国家的专家所具备的品质,与节制密切相关。

努斯:说明努斯是获得科学、明智等所依据的始点的能力,在证明和实践事务中都起着关键作用,把握着思考的起点和终极。

智慧:介绍智慧是各种科学中最为完善者,是努斯与科学的结合,与最高等的题材相关,不同于明智和政治学,是一种纯粹思辨的品质。

明智的种类:进一步探讨明智在不同领域的表现和应用,如在家庭管理和国家治理等方面的具体作用。

好的考虑:分析好的考虑是理智的正确,区别于科学、意见和判断,是对于达到目的的手段的正确考虑,是明智的重要体现。

理解:说明理解是对明智相关事务的正确判断,与学习上的理解品质相关,是一种从学习中引申出来的品质。

体谅:介绍体谅是对于同公道相关的事情作出正确区分的品质,与原谅密切相关,是公道的人的重要特征。

明智与智慧的作用:讨论明智和智慧的作用,有人质疑其用处,亚里士多德回应指出明智对成为好人是必要的,智慧虽然不直接考虑增进幸福的事物,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明智与道德德性的关系:深入分析明智与道德德性的紧密关系,强调离开德性就无法获得明智,明智是道德德性的重要指导,两者相互促进。    

第七卷:自制

自制、不能自制和关于它们的流行意见:开篇提出要讨论自制、不能自制等品质,列举了关于这些品质的流行意见,如自制和坚强是好的,不能自制和软弱是坏的等,为后续分析提供基础。

不能自制方面的疑难:深入探讨不能自制方面的疑难问题,如一个行为上不能自制的人在何种意义上有正确判断,苏格拉底的观点与现象存在矛盾,以及不能自制与明智、节制等品质的关系等。

不能自制与知识:分析不能自制者是否具有知识的问题,认为不能自制者可能有知识但未正确运用,其行为似乎出于一种与正确逻各斯对立的意见,而不是真正的知识。

不能自制的范围:讨论不能自制是否与特定事物相关,指出自制和坚强、不能自制和软弱主要与快乐和痛苦相关,尤其是与肉体快乐相关的情况更为常见。

兽性与病:提及兽性和病对人的行为和品质的影响,兽性和病态的行为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不能自制,但在类比意义上有相似之处。

坚强与软弱:阐述坚强与软弱在面对快乐和痛苦时的不同表现,以及与放纵和节制的关系,进一步明确了这些品质的界限。

不能自制与放纵:详细分析不能自制与放纵的区别,指出放纵者是出于选择追求过度快乐且不知悔改,不能自制者则会悔恨,两者在性质上有所不同。

自制与固执:区分自制与固执,指出自制者坚持正确的逻各斯,而固执的人是在抵抗逻各斯,且固执有不同类型,与自制有本质区别。

不能自制与明智的不相容性:再次强调不能自制与明智不相容,不能自制者在实践中违背正确的逻各斯,而明智者能够做出符合德性的选择。    

快乐:开始讨论快乐,列举了对快乐的三种批判意见,如快乐不是善、有些快乐是坏的、快乐不是最高善等,并逐一进行回应。

快乐与实现活动:论证快乐是一种善,且是实现活动,不是过程,针对一些认为快乐是过程的观点进行反驳,指出快乐具有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快乐与幸福:说明快乐与幸福的紧密联系,幸福的人需要快乐,因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受到阻碍的实现活动。

肉体快乐:分析肉体快乐与其他快乐的区别,探讨为什么肉体快乐显得更值得欲求,指出肉体快乐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过度追求则是恶。

第八卷:友爱

友爱方面的意见与难题:开篇指出友爱是一种德性,列举了关于友爱的各种意见和难题,如友爱有多种类型,其原因和特征各不相同,引发了后续的讨论。

三种可爱的事物:说明可爱的事物有三种,即有用的、令人愉悦的和因自身之故的,相应地产生了三种友爱,即基于有用、快乐和因朋友自身之故的友爱。

三种友爱:详细阐述三种友爱的特点和区别,基于有用和快乐的友爱是偶性的,容易破裂,而因朋友自身之故的友爱是真正的友爱,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

友爱中的相似性:分析友爱中的相似性,指出好人之间的友爱在持久性、双方所得和不受离间等方面具有优势,且与其他两种友爱有相似之处。

友爱品质和友爱的活动:说明友爱既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活动,共同生活是友爱的重要特征,好人之间的友爱是真正的友爱,在其中爱与被爱相互平衡。

友爱的数量方面:探讨友爱的数量问题,指出在不同类型的友爱中,一个人可能拥有的朋友数量有所不同,如在快乐和有用方面可能有较多朋友,而在真正的友爱中朋友数量相对较少。    

不平等的友爱:介绍不平等的友爱,如父母与子女、老年人与青年人等之间的友爱,这种友爱需要爱与回报成比例,以维持其公正性和稳定性。

友爱中的爱与被爱:分析友爱中爱与被爱哪个更重要,认为友爱更在于去爱,且给对方以所配得的爱的朋友是持久的朋友。

友爱、公正与共同体:阐述友爱与公正存在于相同的共同体中,不同的共同体如家庭、城邦等都有相应的友爱和公正形式,且友爱随着共同体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政治共同体的政体形式:介绍政治共同体的三种政体形式,即君主制、贵族制和共和制,以及它们的变体僭主制、寡头制和民主制,分析了不同政体下的特点和治理方式。

不同政体中的友爱与公正:探讨不同政体中友爱与公正的表现,如君主对属民、父亲对子女等的友爱与公正关系,指出在不同政体下友爱和公正的程度和形式各不相同。

家室的友爱:具体分析家室的友爱,包括父母与子女、丈夫与妻子、兄弟之间的友爱等,强调这些友爱在家庭生活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平等的友爱中的抱怨与公正:讨论平等的友爱中可能出现的抱怨与公正问题,指出在有用的友爱中抱怨较为常见,原因在于人们对利益的期望和分配存在分歧,同时说明了如何通过公正的方式解决这些问题。

不平等的友爱中的分歧与公正:分析不平等的友爱中存在的分歧与公正问题,如地位优越者和地位较低者在友爱中的需求和期望不同,需要通过合理的回报和分配来维持友爱关系。

第九卷:友爱(续)

不相似的友爱中的公正:进一步探讨不相似的友爱中的公正问题,如基于用处和快乐的不相似友爱如何通过建立比例实现平等化,以保证友爱的持续。

不同回报责任的冲突:讨论在友爱中不同回报责任可能产生的冲突,如当面临多种回报责任时应如何抉择,提供了一些判断的原则和方法。    

友爱的终止:分析友爱的终止情况,如当朋友不再令人快乐或有用时,不同类型的友爱可能会自然终止,同时也探讨了在朋友品质改变时应如何对待的问题。

友爱与自爱:深入探讨友爱与自爱的关系,指出人应当最爱自己,但这种自爱是指钟爱并满足自身的主宰部分,即有逻各斯的部分,与贬义上的自爱不同。

友爱与善意:说明善意是友爱产生的起点,但还不是友爱,善意需要进一步发展形成共同道德才能成为真正的友爱,且善意产生于德性与公道。

友爱与团结:介绍团结是一种友善,与共同意见不同,团结是城邦公民对共同利益有共同认识并选择同样行为时的状态,类似于政治的友爱,只存在于公道的人们之间。

施惠者更爱受惠者的原因:分析施惠者更爱受惠者的原因,包括施惠者的活动创造了受惠者这一“产品”使其钟爱、施惠行为具有高尚性、爱具有主动性等方面。

两种自爱:再次强调两种自爱的区别,即追求高尚的自爱和满足欲望的自爱,鼓励人们追求前者,做一个真正的自爱者。

幸福的人也需要朋友的原因:论证幸福的人需要朋友,因为朋友是最大的外在善,好人需要朋友来接受其善举,且共同生活能使幸福更加持久和充实。

朋友需有限量的原因:探讨朋友数量需要有限量的原因,指出对于有用的朋友和快乐的朋友,数量不宜过多,因为过多会难以回报且可能妨碍高尚生活;而对于好人朋友,虽然应越多越好,但也需考虑实际情况,如个人精力和交往深度等。

第十卷:快乐与幸福

快乐问题上的两种意见:重新提及对快乐存在的两种主要意见,即快乐不是善和快乐是最高善,引出后续对快乐的深入分析和论证。

快乐是善的意见:进一步阐述快乐是善的理由,通过对快乐本质的探讨,指出快乐是未受阻碍的实现活动,与善的定义相契合,反驳了快乐不是善的观点。    

对快乐是恶的意见的反驳:针对认为快乐是恶的观点进行详细反驳,分析了这些观点的错误根源,强调不能因部分快乐存在问题而否定快乐整体作为善的存在。

快乐与实现活动:深入分析快乐与实现活动的紧密联系,说明快乐如何伴随和促进实现活动,以及不同类型的实现活动所带来的快乐具有差异。

快乐在类属上的不同:探讨快乐在类属上的多样性,指出不同的事物和活动会产生不同性质和程度的快乐,人们应追求高尚的快乐。

幸福与实现活动:再次强调幸福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且这种实现活动需要在一生中持续进行,是一种完善和自足的状态。

幸福与沉思:论述沉思是最高等的实现活动,与幸福密切相关,智慧的人通过沉思能够获得最完美的幸福,因为沉思具有最高的真实性和自足性。

沉思与其他德性的实现活动:分析沉思与其他德性实现活动的关系,指出其他德性的实现活动虽然也能带来幸福,但沉思在幸福的层级中处于最高地位,其他德性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为沉思提供了基础和支持。

对立法学的需要:政治学引论:最后强调政治学对于实现人的幸福的重要性,引出对立法学的需要,因为良好的法律和政治制度能够引导人们培养德性,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幸福,从而完成从伦理学向政治学的过渡,表明伦理学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指导政治实践,实现城邦和个人的善。    

写作杂谈
发布与写作教学有关的文字,交流一些自由的思想,分享善意的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