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对希望的态度及其争议

文摘   2025-02-09 07:07   安徽  

鲁迅对希望的态度及其争议

鲁迅,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巨匠,其对希望的态度犹如一座深邃而复杂的思想宝库,蕴含着无尽的内涵与价值。这一态度深深扎根于他所处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既源自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又饱含着对未来发展的不懈追求。它并非简单的乐观或悲观的二元对立,而是在希望与绝望的激烈碰撞、深度交织中,呈现出独特的哲学思辨和崇高的精神特质,不仅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还引发了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广泛讨论与诸多争议。

一、鲁迅对希望态度的复杂性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中国社会经历着剧烈变革与动荡的特殊时期。辛亥革命的爆发,本是中国社会迈向现代化的一次重大尝试,它如同一股汹涌的浪潮,冲击着腐朽的封建帝制,给广大民众带来了对新生活的热切期望。人们满心期待着推翻旧王朝后,能迎来一个民主、自由、平等的新时代。然而,现实却给了人们沉重的一击。革命的成果很快被袁世凯窃取,他妄图复辟帝制,恢复封建统治秩序,这一行为使得社会陷入了更深的混乱与黑暗之中。紧接着,二次革命的失败,让人们看到了革命力量的薄弱和旧势力的顽固;袁世凯称帝的闹剧,更是将他的野心和对民主的践踏暴露无遗;而张勋复辟的丑剧,则再次证明了封建残余势力的强大和社会变革的艰难险阻。

鲁迅亲身经历了这一系列社会动荡,这些事件如同沉重的巨石,压在他的心头,不断冲击着他原本对社会变革所抱有的美好希望。他目睹了革命的不彻底性,看到了旧势力的反复挣扎和对新秩序的破坏,也感受到了民众在这场变革中的迷茫与无助。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鲁迅在《希望》中引用裴多菲的名言“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这句话深刻地反映出他对希望和绝望的双重怀疑。这种怀疑并非是简单的否定,而是在经历了无数次的失望和痛苦后,内心深处的无奈与迷茫的真实写照。    

他深刻地意识到,希望和绝望都是人在面对现实困境时所产生的心理反应,而现实本身却远比这种简单的二元对立要复杂得多。社会的黑暗如同一潭死水,封建礼教的束缚如同沉重的枷锁,紧紧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社会等级的森严,使得底层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看不到一丝改变命运的曙光;民众的麻木不仁,更是让鲁迅感到痛心疾首,他们对社会的变革似乎无动于衷,沉浸在旧有的生活模式中,对未来缺乏应有的思考和追求。这些残酷的现实状况,让鲁迅难以轻易地寄希望于未来,因为希望在这样的现实面前显得如此渺茫。然而,他又无法彻底陷入绝望,因为完全的绝望意味着放弃,意味着对未来的彻底否定,这与他内心深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背道而驰的。他深知,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国家和民族陷入无尽的黑暗之中,他必须要做点什么,哪怕希望十分渺茫,他也要在黑暗中寻找那一丝光明。

二、反抗绝望的哲学

鲁迅的希望态度中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反抗绝望”的哲学思想。学者汪晖在《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一书中,对这一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解读。他指出,鲁迅的反抗绝望绝非是一种简单的乐观主义,而是一种在绝望的深渊中艰难地寻找力量的复杂态度。

鲁迅对黑暗与虚无有着深刻而清醒的认知。他所处的时代,封建礼教的阴影无处不在,它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整个社会,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他的代表作《狂人日记》中,鲁迅通过狂人的视角,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那些看似正常的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实际上是对人性的压抑和扭曲,人们在这种礼教的束缚下,逐渐失去了自我,变得麻木不仁。《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他一心追求功名利禄,却始终未能如愿,最终沦为社会的边缘人,在人们的嘲笑和冷漠中悲惨地死去。这些作品都生动地展现了社会的黑暗与人性的扭曲,让人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压抑和绝望。

然而,鲁迅并没有被黑暗和虚无所吞噬,他拒绝接受这种“实有”,拒绝在黑暗面前低头屈服。他在《两地书》中提到:“因为我终于不能证实: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这句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表明,尽管现实充满了黑暗与虚无,但鲁迅始终在内心深处保留了一线希望。这种希望并非是虚幻的幻想,不是逃避现实的自我安慰,而是一种通过切实的行动和顽强的反抗来实现的可能性。    

鲁迅以笔为武器,将文学创作作为自己反抗绝望的战场。他用犀利的文字,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封建礼教和黑暗社会的心脏。他的作品不仅揭露了社会的弊病,更试图唤醒民众的觉醒意识。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文字,让人们看到社会的真实面貌,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反抗精神,从而推动社会的变革。例如,在《阿Q正传》中,鲁迅塑造了阿Q这个典型的人物形象,通过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刻画,揭示了中国国民性中的弱点,如麻木、愚昧、自欺欺人等。他希望通过对阿Q形象的塑造,让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从而达到改造国民性的目的。

三、希望与青年的关系

鲁迅对青年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在他的心中,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推动社会变革的主力军。然而,现实中的青年状况却让他感到深深的失望。在《希望》中,他表达了对青年“很平安”的惊异和痛苦。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青年本应是充满激情和斗志的群体,他们应该勇敢地站出来,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而奋斗。然而,现实中的许多青年却陷入了消沉和迷茫之中,他们或是被旧思想所束缚,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的影响;或是在黑暗的社会中迷失了方向,对未来感到恐惧和无助;或是缺乏社会责任感,对社会变革缺乏热情和担当。

鲁迅深知,青年的消沉是社会的悲哀,它不仅意味着国家和民族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更意味着未来的希望变得渺茫。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呐喊和呼吁,唤醒青年的觉醒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勇敢地投身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中。他在许多作品中都表达了对青年的期待和鼓励,如在《热风》中,他呼吁青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鼓励青年不要被黑暗的现实所吓倒,要勇敢地发挥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然而,鲁迅也清醒地意识到,希望不能完全寄托于他人,不能仅仅依赖青年的觉醒和行动。他明白,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等待他人来拯救是不现实的,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肉搏这空虚中的暗夜”。这种态度体现了他对青年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对青年充满了期待,希望他们能够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中坚力量,为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带来希望;另一方面,他也在青年的消沉中看到了希望的渺茫,感受到了独自抗争的孤独与艰难。尽管如此,鲁迅仍然没有放弃对青年的期待,他在《呐喊·自序》中坚定地写道:“希望是在于将来。”他始终相信,青年是国家的未来,只要青年能够觉醒,社会就有变革的希望。他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青年的心中,期待着有一天能够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四、希望与“宇宙生命”的哲学

学者孙歌在《绝望与希望之外——鲁迅〈野草〉细读》中提出了一种独特而深刻的观点,认为鲁迅的思想超越了希望与绝望的简单对立,进入了一种“宇宙生命”的境界。这种境界通过“自然的生命哲学”来表达,鲁迅通过这种哲学,将个体的生命体验与宇宙的生命能量相贯通,使希望具有了更为宏大和深邃的内涵。

在鲁迅的作品《颓败线的颤动》中,垂老女人与无边荒野的“一同振颤”这一描写,生动而形象地体现了这种超越个体的宇宙生命体验。垂老女人的一生充满了苦难,她年轻时被丈夫抛弃,独自承担起抚养孩子的重任;年老后,却又遭到子女的嫌弃和虐待,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她的遭遇是那个时代无数底层妇女命运的缩影,充满了无奈和悲哀。然而,在作品的最后,垂老女人与荒野一同振颤,这种振颤不仅仅是个体痛苦的宣泄,更是一种与宇宙生命融为一体的表达。在这一刻,她超越了个人的苦难,与整个宇宙的生命力量产生了共鸣。她的痛苦不再仅仅是个人的痛苦,而是与整个宇宙的苦难相连;她的抗争也不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生存,而是为了整个宇宙生命的尊严和价值。    

这种观点认为,鲁迅的希望并非单纯局限于人类自身的希望,而是一种与宇宙生命紧密相连的存在。在鲁迅看来,个体的生命虽然渺小如沧海一粟,但却与宇宙的生命息息相关。宇宙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整体,每个个体都是这个整体的一部分,都蕴含着宇宙生命的能量。这种“宇宙生命”的哲学不仅跨越了个体的界限,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还超越了人类的存在本身,将人类的命运与整个宇宙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它使希望成为一种更为宏大、更为深邃的生命体验,让人们认识到,个体的命运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整个宇宙的运行紧密相连。当我们在追求希望的过程中,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幸福和利益,更是为了实现整个宇宙生命的和谐与发展。

五、争议与解读

鲁迅对希望的态度引发了学术界和文化界的诸多争议。一些学者认为,鲁迅的怀疑和反抗绝望体现了他对现实的深刻洞察,但也反映出他对未来的悲观态度。他们指出,鲁迅在作品中对社会黑暗的描写过于深刻,对人性的弱点揭露过于直白,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绝望。例如,在《药》中,革命者夏瑜为了改变社会现状,为了拯救民众于水火之中,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然而,他的牺牲却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甚至被用来作为治疗痨病的“药”。这种残酷的现实,让人们看到了民众的麻木和愚昧,也让人们对未来感到迷茫和绝望。从这个角度来看,鲁迅似乎对社会的变革和未来的发展并不抱有太大的希望。

然而,也有学者持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鲁迅的希望态度并非完全消极,而是一种在绝望中寻找力量的复杂哲学。他们强调,鲁迅虽然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黑暗,但同时也通过自己的行动和作品,试图为人们寻找一条出路。他的“反抗绝望”并非是对绝望的妥协,而是一种积极的抗争。他用文字唤醒民众的觉醒意识,激发人们的反抗精神,为社会的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在《故乡》中,鲁迅通过对闰土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旧中国农民的悲惨命运。但在作品的结尾,他写道:“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对希望的一种积极态度,他认为希望是通过人们的行动创造出来的,只要人们有勇气去追求,去奋斗,希望就会变成现实。    

此外,将鲁迅的“绝望”与中国传统的“自然观”或“宇宙生命”相联系,虽然为研究鲁迅的思想开辟了新的路径,但也引发了一些讨论。部分学者担心这种解读是否会稀释鲁迅思想的独特性。他们认为,鲁迅的思想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人色彩。将其与传统的“自然观”或“宇宙生命”简单联系,可能会忽略鲁迅思想中那些独特的、与时代紧密相关的内涵,从而对鲁迅的思想产生误解。例如,鲁迅的“绝望”是在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担忧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传统的“自然观”或“宇宙生命”中的“绝望”有着本质的区别。如果仅仅从传统的角度去解读鲁迅的“绝望”,可能会掩盖其思想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六、现实意义与启示

鲁迅对希望的态度不仅具有深刻的哲学意义,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发展有着诸多启示。在当今社会,虽然我们已经远离了鲁迅所处的那个黑暗时代,但仍然会面临各种困难和挑战。无论是个人生活中的挫折,还是社会发展中的问题,都可能让我们感到迷茫和困惑,甚至陷入绝望的境地。

鲁迅的思想启示我们,在面对社会的黑暗和虚无时,不能简单地陷入绝望或盲目乐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难时,不能轻易放弃希望,而是要像鲁迅一样,保持清醒的头脑,深刻地分析问题的本质,通过积极的行动和顽强的反抗来寻找希望。例如,在面对社会不公、环境污染、贫富差距等问题时,我们不能只是抱怨和哀叹,而应该积极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行动中。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如参与公益活动、倡导环保理念、为弱势群体发声等,为社会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希望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的坚持和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放弃,要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鲁迅对青年的期待也提醒我们,社会的未来需要年轻一代的觉醒和奋斗。青年是社会发展的主力军,他们拥有创新的思维和无限的潜力。在新时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鲁迅的精神,勇敢地面对挑战,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他们应该关注社会问题,关心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努力学习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同时,社会也应该为青年的成长和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机会,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优势,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他的“宇宙生命”哲学则让我们认识到,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更宏大的宇宙生命能量相联系。这种联系赋予了我们的生命更深远的意义和力量。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待自己的生命,将个人的追求与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相结合。当我们在追求个人梦想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的需求,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例如,科学家们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创新,为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艺术家们通过创作优秀的作品,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志愿者们通过无私的奉献,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些都是将个人生命与宇宙生命相联系的具体体现,它们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有意义和价值。

七、总结

鲁迅对希望的态度是复杂而多维的,它涵盖了怀疑与追求、失望与期待、个体与宇宙等多个层面。他既怀疑希望的虚妄,又在绝望中顽强地寻找力量,不断地探索和抗争;他既对青年寄予厚望,又对青年的现状感到失望,但始终没有放弃对青年的期待;他既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简单的希望与绝望,又通过“反抗绝望”的哲学和“宇宙生命”的哲学,赋予希望一种更为深刻、更为宏大的意义。

这种态度反映了鲁迅对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对未来的不懈追求。他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黑暗压抑的时代,但他始终怀揣着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的现状,为人们带来希望。他的作品和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唤醒民众的觉醒、推动社会的变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激励着我们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在绝望中寻找希望。    

他的思想如同璀璨的星光,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种种挑战时,能够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无论是在个人成长的道路上,还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鲁迅对希望的态度都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成为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我们应该深入研究和学习鲁迅的思想,将其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为实现个人的梦想和社会的进步而努力奋斗。    

写作杂谈
发布与写作教学有关的文字,交流一些自由的思想,分享善意的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