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后殖民时代,全球化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奔涌而来,深刻地重塑着整个世界的文化版图。在这一波澜壮阔且充满变数的宏大背景下,文化场域宛如一场盛大而复杂的多元文化狂欢派对,不同文化在这里激烈碰撞、深度交融,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动态格局。莫言,这位在中国文学界乃至国际文坛都拥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作家,宛如一颗璀璨的文学巨星。他的作品凭借独特的文学魅力,那细腻入微又充满想象力的笔触,以及对人性、社会和历史深刻的洞察与剖析,在国际上广泛传播,收获了无数赞誉与认可。这本应是文化交流进程中值得欢庆的盛事,是不同文化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生动范例,却出人意料地陷入了无端攻击的泥沼,令人唏嘘不已。深入探究这一复杂且引人深思的现象,对于精准把握当代文化生态的微妙脉搏、洞悉文学批评在新时代所面临的重重困境,以及洞察民族文化心理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的深层律动,都具有极为关键的意义,宛如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理解当下文化现象的重要大门。
二、文化焦虑驱动下的本能抵触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持续加速,本土文化的生存空间正面临着被逐渐稀释和边缘化的严峻挑战。这一现实困境如同一片沉重的阴霾,笼罩在部分群体的心头,引发了他们内心深处强烈的文化焦虑感。莫言的作品犹如一面独特的文化棱镜,其中不仅蕴含着丰富多元、独具特色的本土文化元素,还展现出开阔的国际视野,二者精妙融合,相得益彰。并且,他对传统的叙事模式和既定的文化表达进行了大胆且富有开创性的创新,突破了传统文学创作的条条框框,为文学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然而,这种突破传统桎梏的创作风格,恰似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激起了文化守旧者内心的层层涟漪,进而成为他们宣泄焦虑情绪的核心靶点。
一些秉持保守文化观念的人,内心深处潜藏着对西方文化侵蚀的过度担忧。他们仿佛惊弓之鸟,一看到莫言作品中那些与传统不同的创新元素,便不假思索地将其视为西方文化渗透的外在表现。例如,莫言在其作品中对乡村生活的魔幻现实主义书写,这一独特的创作手法虽然深深扎根于本土文化的肥沃土壤,从中国乡村的风土人情、历史变迁和民间传说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但因其表现形式与传统的乡土文学大相径庭,便被无端指责为“歪曲”本土文化的原本形象。在他们眼中,乡村生活就应该按照传统的叙事方式去呈现,而莫言的创新则是对乡村文化的亵渎。这些攻击者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文化的碰撞中迷失了方向,他们试图通过否定莫言的创作成就来坚守一种理想化、静态的本土文化纯粹性。然而,他们却全然忽视了文化发展的动态本质和创新驱动的内在需求。在他们的认知局限中,文化仿佛应当是一成不变的化石,任何形式的创新变革都被视作对文化根基的亵渎。这种狭隘的观念使得他们在文化发展的浪潮中成为阻碍的礁石,不仅限制了自身的文化视野,也阻碍了本土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三、话语权争夺中的非理性博弈
在国际文学的宏大舞台上,莫言凭借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不懈的创作努力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本应是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骄傲,却被部分别有用心的人恶意解读为西方话语权“操控”的结果。这一错误认知如同一颗火种,瞬间点燃了本土文化阵营内部对文学话语权的激烈争夺战火。攻击者们紧紧抓住狭隘民族主义的大旗,以此为精神支柱,对莫言作品获得国际奖项的公正性发起了毫无根据的质疑。在他们的臆想世界里,西方文化势力妄图通过抬高莫言来实现对中国文化的“殖民”,而莫言则不幸沦为了他们的“棋子”。于是,他们企图通过抵制莫言来重新洗牌文学话语权的格局,夺回所谓“被西方夺走”的话语权。
在这场非理性的话语权争夺大战中,他们全然不顾文学作品本身所蕴含的深厚艺术价值,仅凭主观臆断和被煽动起来的民族情绪,在舆论场上肆意鼓噪。他们将原本应当基于理性分析和艺术鉴赏的文学批评,硬生生地异化为一场充满政治硝烟和文化对抗的混乱闹剧。例如,在网络舆论这片喧嚣的战场上,一些极端言论如毒瘤般迅速蔓延。他们毫无顾忌地将莫言描绘成西方文化的“代言人”,声称他为了迎合西方口味而歪曲中国文化。他们对莫言作品中所流淌着的深厚民族文化血液和对本土社会细致入微的深刻洞察视而不见,只是一味地宣泄着自己的偏见和不满。这种片面且极端的话语权争夺行为,如同一场文化领域的“蝗虫灾害”,严重啃噬着文学批评的理性根基,极大地阻碍了本土文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健康、有序发展。它使得原本充满希望的文化交流之路布满荆棘,让中国文学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受到了不必要的损害。
四、文化误读衍生的恶意批判
莫言的作品犹如一座深邃的文化宝库,其内涵丰富多元、叙事结构复杂精巧,犹如一幅绚丽多彩又充满神秘色彩的文化拼图。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每一段情节,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然而,部分读者由于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存在差异、阅读能力存在局限,再加上先入为主的偏见作祟,在解读莫言作品时产生了严重的文化误读。
这些读者往往从自身狭隘的认知视角出发,对作品中涉及的历史、社会、人性等深刻主题进行简单粗暴的简单化、歪曲化解读。例如,对于莫言小说中所描绘的特定历史时期人物在困境中艰难挣扎的细腻描写,他们不假思索地将其误读为对民族历史的恶意抹黑。他们没有看到莫言通过这些描写所展现出的民族在困境中不屈的精神和对历史的反思,而只是片面地抓住表面的苦难,指责莫言在宣扬消极思想。对于作品中对人性弱点的深刻刻画,他们则曲解为是在宣扬消极堕落的价值观。他们无法理解文学作品对人性复杂性的呈现是为了引发读者对自身和社会的思考,而不是简单地进行道德评判。这种错误的解读在群体传播的放大镜效应下不断被放大,迅速汇聚成一股强大的舆论压力洪流,将莫言无情地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而攻击者们在这种误读的错误基础上持续进行恶意批判,如同在错误的道路上渐行渐远。他们不断发表攻击性言论,组织群体对莫言进行声讨,进一步加剧了公众对莫言作品的误解程度,严重扰乱了正常的文学接受与传播秩序。使得莫言的作品在一片误解的阴霾中难以被公众公正、客观地认识和欣赏,许多读者在这种舆论氛围下,甚至放弃了对莫言作品的阅读和理解。
五、应对策略与反思
面对这一错综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迫切需要从多个维度精心构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在文化教育层面,应当全面强化文学教育体系建设,将文化多元性教育和批判性思维培养深度融入其中。通过系统的课程设置,从基础教育阶段开始,就引导学生接触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了解文学创作的多样性和文化的多元性。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如文学研讨会、读书分享会、文化交流活动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学作品,尊重不同的文化观点和创作风格,从而有效减少因无知和偏见而引发的文化误读现象。
在文化传播领域,我们要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客观、理性的文学批评环境。一方面,加强对文学批评者的专业素养培养,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使其能够从文学艺术的角度对作品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另一方面,加强对网络舆论的规范管理,制定严格的行业准则和道德规范。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对恶意攻击、歪曲事实的言论进行及时纠正和处理。同时,鼓励媒体和文化机构积极传播优秀的文学作品和正面的文化价值观,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文学观和文化观。
在社会层面,我们需着力引导公众树立理性、成熟的民族文化观。通过举办各类文化讲座、学术研讨活动以及文化展览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向公众普及文化知识,介绍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让公众了解文化交流融合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开展文化交流项目,鼓励公众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亲身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文化多样性的认识和包容。同时,加强对本土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公众深入了解本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文化在交流互鉴中不断繁荣发展,避免陷入封闭、对抗的文化困境,让文化真正成为连接人类心灵的桥梁,而非分裂社会的鸿沟。
总之,后殖民时代攻击莫言现象是文化、政治、心理等多种因素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复杂产物。唯有通过全面提升社会整体的文化素养、持续优化文化生态环境、大力促进理性对话与交流,我们才能够成功化解这一矛盾冲突,为文学创作与文化发展营造一个健康、和谐、充满活力的良好环境。让文学的光辉在理性的天空下更加璀璨夺目,让文化的力量在交流融合中更加坚不可摧,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