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暴莫言者为什么总打着毛泽东旗号?

文摘   2025-02-08 12:10   安徽  

网暴莫言者打着毛泽东的旗号,这一行为背后潜藏着复杂的动机与因素,远非表面上那么简单,涉及到认知、意识形态、群体心理等多个层面。

 错误的认知与解读

对文艺方针的片面理解:毛泽东提出的“双百”方针,即“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倡导在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在学术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同时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然而,网暴者对这些方针的理解极为片面和狭隘。他们单纯地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曲解为文学作品只能一味地歌颂光明、赞美成就,而绝不能涉及任何社会问题或阴暗面。例如,莫言在作品中对特定历史时期的饥饿、社会矛盾等现象进行了真实且深刻的描绘,旨在通过文学的笔触揭示社会问题,引发人们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但在这些网暴者眼中,莫言的这些描写背离了他们所理解的文艺方针。他们没有认识到,真实地反映社会问题,同样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一种重要方式,反而将莫言的作品视为“异端”,并以捍卫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名义,在网络上对莫言展开攻击,试图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对文艺方针的“正确理解”。

对时代精神的错误关联:毛泽东时代是一个充满奋斗与激情、为国家独立和民族复兴奠定坚实基础的时代,其精神内涵丰富而深刻,包含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集体主义等诸多优秀品质。但部分网暴者对这一时代精神的理解过于简单和僵化,将其片面地等同于单一的、纯粹的“正能量”表达。他们忽略了文学作品对时代的反映应该是多维度、全方位的,不仅要有对美好品质和伟大成就的歌颂,也应该有对时代困境、人性挣扎的展现。莫言的作品,如《丰乳肥臀》,以宏大的历史背景为依托,通过一个家庭的兴衰变迁,展现了在时代洪流中人性的复杂与多样。但这些网暴者却认为莫言的作品没有体现出他们所理解的毛泽东时代那种单纯的“正能量”,没有将那个时代描绘成一片“完美无瑕”的景象,便认定莫言是对那个时代的“歪曲”。他们在网络上言辞激烈地批判莫言,声称是在维护毛泽东时代的精神风貌,实际上是对时代精神和文学创作的双重误解。

意识形态与政治意图

极“左”思想的影响:极“左”思想在部分网暴者心中根深蒂固,他们习惯将一切事物都与政治挂钩,用极端的政治视角去评判文学创作。在他们看来,莫言的作品在国际上获得广泛关注和赞誉,尤其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背后隐藏着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阴谋。他们认为莫言的作品中那些对社会问题的描写,是在迎合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是西方势力试图抹黑中国的工具。而毛泽东代表着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一生都在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致力于构建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些网暴者打着毛泽东的旗号,试图从政治高度对莫言进行批判,将莫言的作品定性为“政治问题”,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政治正确”,表达自己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忠诚”。他们不顾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完全从政治偏见出发,在网络上掀起对莫言的攻击浪潮,给莫言的声誉和创作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利用名人效应制造话题:毛泽东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崇高威望和深远影响力,他的思想、理念和实践深刻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敬仰和爱戴。网暴者正是看中了这一点,故意打着毛泽东的旗号来攻击莫言。他们深知,借助毛泽东的名字,可以吸引更多人的关注,使自己的观点和言论瞬间获得更高的关注度和传播力。在网络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吸引眼球就意味着获得更多的流量和话语权。他们通过将莫言与毛泽东对立起来,制造出极具争议性的话题,引发网民的广泛讨论和关注。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声音被不断放大,而莫言则成为了众矢之的。他们试图利用这种名人效应,将自己包装成正义的捍卫者,让更多人关注到他们的立场,进而扩大对莫言的攻击声浪,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群体心理与情绪宣泄

寻求群体认同: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交空间中,人们往往渴望找到与自己观点一致的群体,以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部分网暴者打着毛泽东的旗号攻击莫言,正是出于这种心理需求。他们认为,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与其他有类似观点的人站在一起,形成一个看似“正义”的群体。在这个群体中,他们相互呼应、相互支持,共同对抗他们眼中的“异己”。当他们在网络上发表对莫言的攻击言论时,一旦得到其他成员的点赞、评论和转发,就会获得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觉得自己找到了组织,找到了志同道合的伙伴。这种群体认同感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的行为,使他们更加坚定地站在攻击莫言的立场上,不断在网络上发表极端言论,加剧了对莫言的网络暴力。

借势宣泄情绪:现代社会中,部分人面临着各种生活压力和社会矛盾,内心积累了大量的不满、焦虑等负面情绪,却缺乏合理有效的宣泄渠道。莫言作为知名作家,其作品和言论容易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这些人便借莫言作品这个话题,打着毛泽东的旗号,将自己内心的负面情绪一股脑地发泄出来。他们把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如工作压力大、收入差距、社会不公等问题,都转嫁到对莫言的批判上。在他们看来,通过攻击莫言,仿佛就能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获得一种心理上的平衡。他们不顾事实真相,也不管自己的言论是否合理,只是一味地在网络上宣泄情绪,将对莫言的批判变成了一场情绪的狂欢。这种借势宣泄情绪的行为,不仅对莫言造成了伤害,也破坏了网络舆论环境的和谐与稳定。

写作杂谈
发布与写作教学有关的文字,交流一些自由的思想,分享善意的知识。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