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程民生:耕田与书卷:中国历史中的“耕读文化”|202411-03(总第2887期)

学术   2024-11-01 18:01   河南  

以下文章来源于河南博物院,特此致谢。

HENAN  MUSEUM

讲堂预告


主讲嘉宾:程民生

主题:

《耕田与书卷:中国历史中的“耕读文化”》

时间:

11月2日14:30

讲堂地点:

河南博物院西配楼二楼多功能报告厅

咨询电话:

19211762069



▲四川成都曾家包汉墓出土庄园农作画像石(图源中国农业博物馆编,夏亨廉、林正同主编《汉代画像砖石》,第43页)


耕读一体的生活方式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渊源。早在先秦时期,既耕田又读书的社会传统已经形成,这种形态蕴含着对知识和劳动的双重尊重。尽管儒家先贤如孔子和孟子从社会阶层的视角出发,读书做官视为君子之道,而将耕田种地视作小人之事,但民间耕读结合的生活方式并未断绝,在隐逸之士和求学的学生中,耕读并重的实践依然盛行,如战国时期著名农学家许行便提倡耕读并举,主张“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


西汉时,扬雄进一步提出“耕”不仅是谋生的方式,也是体悟“道”与“德”的途径。进入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宋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和文化的繁荣,半耕半读的生活方式逐渐成为许多家庭的常态。这一时期,“耕读”作为一个专有词汇被正式提出,标志着这一文化现象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认可。朝廷也积极推动农家子弟参与科举,颁布了一系列劝读政策。宋代耕读文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它不仅限于士人阶层的自我提升,更在于广大农民阶层对读书的普遍追求。这种自下而上的读书热潮,超越了以往单纯追求科举功名的局限,使得读书识字成为了农民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满足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和提升个人素养的需求。这种变化,是宋代耕读文化相较于前代最为显著的特色,也是其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耕读文化的形成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普及和传播,使得原本局限于士人阶层的知识得以深入农家,知识与耕作的结合也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生产的进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耕读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人文底蕴,它强调自强不息的奋斗观、知行合一的实践观、饮水思源的社会观和于家为国的家国观。这些观念共同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代代相传,塑造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智慧等优秀品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耕读文化”的渊源以及形成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耕读文化在宋以来的思想形态和生产领域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耕读一体的生活方式有哪些可被重新发掘和应用的价值,对于当代社会有何启示?

厦门市博物馆藏清代林丰年《渔樵耕读图》(图源网络)


11月2日下午14:30,由河南博物院、河南广播电视台举办的2024年中原国学讲堂“行走河南•读懂中国”系列讲堂第19讲(总第390讲),特邀程民生教授,为您全方位解读“中国历史上的耕读文化”。


敬请期待!


本期嘉宾


程民生,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导师,河南大学宋代研究所所长,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科学研究基地河北大学宋史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大学)邓广铭学术基金评审委员,河南省地方史志学会副会长,开封市历史学会会长,韩国高丽大学历史系客座教授等职务。河南省特聘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宋辽金元史》《中原文化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军事历史研究》编委。主要从事宋史研究,兼治中国经济史,中国文化史。已出版著作10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0余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



预约方式

识别以下小程序码进入活动预约栏目进行预约



宋史研究资讯
汇集宋史研究领域的各种讯息,包括专家讲座、学术会议、新书推荐、期刊论文、论文答辩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