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读者与文本的交流,除了形成文学作品的意义,阅读文本往往也成为一种创造性的转换,读书诗就是此类典范,但一般论者往往忽视其史料价值。北宋承五代之乱,社会秩序以及道德伦常受到严重破坏,知识分子为了重建社会秩序以及道德伦常,因而也产生一股自我理性反省的时代思潮。这一时期,由于科举规模与内容的扩大、书籍出版的技术革新,加之“诗从书中来”的风气渐盛,读书诗由此兴起。在阅读史的视野下,尝试通过对黄庭坚及其读书诗的研究,借以探察宋代士人关于阅读的各类活动,并兼而论述读书诗的史料价值及其意义。
关
阅读史;读书诗;黄庭坚;宋代士人
作
王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后、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本文刊发于《中国出版史研究》2024年第3期。
文章目录
一、“缘何诗从书中来”:宋代读书风气日盛与读书诗的兴起
二、读书且为乐:以黄庭坚为例看宋代士人的读书日常
三、以诗为“证”:黄庭坚对经史子集的阅读与思考
四、结语
自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西方的历史学界兴起了一股新的思潮,这一潮流对历史上人们历来研究最少的读者及其阅读活动投以极大的热情。而这股热潮将“知识史”(intellectual history)的探究明显地分成两种研究取向。一为“文本扩散普及的研究”(diffusion studies),结合若干社会学方法及观念的历史学家,将焦点放在意识形态的传播(the spread of ideology)、俗文化(popular culture)以及集体心态(collective mentality)的探究,并且特别专注于阅读史和书籍史的调查,尤其关注书籍的版本、流变、销售等的分析,并欲从中了解书籍对于社会的影响力。这个研究趋向的主力为年鉴学派的历史学家,包括费夫贺(Lucien Febvre)、马尔坦(HenriJean Martin)、罗杰·夏提埃(Roger Chartier)、丹尼尔·罗切(Daniel Roche)、弗雷德里克·巴比尔(Frederic Barbier)、罗伯特·达恩顿(Robert Darnton)等。另一个研究取向则是“话语论述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意即注重于以哲学思维运用于文本的分析,并多方运用语言学(linguistic)的概念去诠释文本,其关注于政治思想史的变迁。英国剑桥大学则是关于这一研究方向的重镇,如约翰·波柯克(John Pocock)、昆汀·斯金纳(Quentin Skinner)、约翰·邓恩(John Dunn)和理查德·塔克(Richard Tuck)等学者皆着力于此。近年来,随着西方新文化史的风潮,书籍史、阅读史的研究视角也逐渐从西方扩及东方,中国这一历史古国,自然受到了海内外学者的关注。例如美国学者周绍明(Joseph P.McDermott)、芮哲非(Christopher A.Reed),台湾地区学者潘光哲、李仁渊以及大陆学者章清、张仲民等都对近代中国阅读史展开了相应的研究。
总体而言,国内外这些学者多以探究文本扩散普及的态度,质疑传统历史对社会文化的诠释,试图重建过去的“阅读文本—接受文本—读后反馈”的实况。他们观察书籍生产量在时代中的变动,研读曾被忽视的通俗文本,并细查出版商与书店主及读者间的三角关系,以此作为他们研究调查过去人们阅读状况。就研究年代来看,多是侧重对变革年代的民众对于知识和文化接受的考察,如国外的阅读史研究多针对18—19世纪,国内则侧重于明清以及清末民初之际。从中国历史上看,诗歌常常是诗人感情抒怀的一种重要媒介,特别是到了两宋时期,“读书诗”尤为兴盛,像苏轼、黄庭坚、陆游等文人士大夫的诸多诗歌创作中往往会抒发对于读书之感。但迄今为止整个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层面,尽管不乏论述,但依然没能穷尽其功用。部分原因是读书诗篇幅短小、用词精简,经常给人浮光掠影之感,试图从只言片语归纳背后的理论,所得自然乏善可陈。
笔者认为,必须改变这种研究方式,将读书诗看作一种新兴的写作/批评形式、一种新的书写与阅读行为。这种观点有助于将文学批评导引到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我们将发现,读书诗是一面奇妙的诗歌明镜,以复杂多重的方式试图回应“读书为何”“怎样读书”“读书人应与怎样的人相交”等问题。尤其是在当下阅读史研究中,较为缺乏对明清之前的读书人阅读生活之观察,由此,笔者试图以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所创作的读书诗为中心进行考察,在阅读史的研究视野下试图探寻宋代精英学人的读书活动及其读书感受。
01
“缘何诗从书中来”:
宋代读书风气日盛与读书诗的兴起
02
读书且为乐:
以黄庭坚为例看宋代士人的读书日常
03
以诗为“证”:
黄庭坚对经史子集的阅读与思考
颈联以《论语》为学如为山之典故,勉人进德修业须持之以恒。尾联再写诗人于日暮吏退之公堂,点燃灯火,讲评《论语》,致力于德业之进修。“时从退食须臾顷”点化自《中庸》“道也者,不可以须臾离也”。可知黄庭坚虽公务繁忙,却仍秉持不可须臾离道的态度,时时以经典养心治性。
04
结 语
最近微信改版
经常有朋友错过推送
欢迎星标🌟“中国出版史研究”
及时接收最新推文
记载出版历史|探索出版规律
邮发代号|80-142
季刊丨58元
电话|010-63458238
投稿邮箱丨chubanshi@zhbc.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