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君:《全宋文》所收洪适文集“御名”几处改动商榷|202411-05(总第2887期)

学术   2024-11-01 18:01   河南  

感谢杨君编辑赐稿 

引用时请注明来源



《全宋文》所收洪适文集“御名”几处改动商榷


文 / 杨君



洪适,洪皓之子,活跃于宋高宗、宋孝宗时期,死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他的《盘洲文集》生前就有编订,但刊刻出来,是他的孙子洪偲约在宋宁宗嘉泰年间(1201-1203)刊于四川,即保存至今的宋刻本。

《全宋文》收入的洪适文字,介绍版本为:

“以四部叢刊本《盤洲文集》作底本,該本據宋刻本影印,附張元濟校記(簡稱張校),此外參校影宋抄本(簡稱影宋本)、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庫本)及清光緒十年續刻本(簡稱清刻本)”。


宋刻本里明确写成“御名”的,有13处,指代四位南宋皇帝的名字。

从洪适本人的经历来看,他从绍兴年间步入仕途,死于淳熙十一年,当时赵构是太上皇,还活着,名字需要避讳,而在位的皇帝宋孝宗名字也一样。因此洪适笔下的“御名”应有两个指向:宋高宗赵构的“构”,宋孝宗赵眘的“眘”。

而洪偲刊刻文集约在宋宁宗嘉泰时,当时在位皇帝是宋宁宗赵扩,“扩”字为御名。赵扩的父亲宋光宗赵惇,死于庆元六年(1200),到嘉泰二年(1202)的时候已经不在人世,但当年进上的《庆元条法事类》里,“惇”字也是“御名”。《盘洲文集》刊刻之时将“惇”“扩”都作为“御名”也是正常的,如同时期成书的《三朝北盟会编》里,徐梦莘所写的“御名”也是这两个指向。

观《全宋文》编者对宋刻本里“御名”的改动,有9处“据库本改”成某字,有2处“据库本、清刻本改”,有1处为《全宋文》编者自己改。还有1处,所有版本都留着“御名”二字没有改。

对这些“御名”具体指代某字的处理,有几处似可商榷。

一、《杨存中辞免同都督江淮军马不允诏》


宋刻本原文:

“卿甲令称忠,太常纪绩,闳【御名】深远,洞龙弢应敌之机。”


《全宋文》:

“闳【茂】深远”

“茂:原作「御名」,据库本、清刻本改。”


这个“茂”字,大约是清朝四库馆臣改的,《全宋文》参考的清光绪刻本前边有四库提要,所以是遵循四库本的改动。

但是,“茂”并不是宋朝的避讳字。

这里应该是“廓”字,“闳廓深远”,化用《史记·司马穰苴列传》:“太史公曰:余读司马兵法,闳【廓】深远。”用在武将的诏书里很合适。

此诏书写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当时宋孝宗任命杨存中为同都督江淮军马,杨存中例行请辞,朝廷例行不许。洪适写的时候,“廓”字还不需要避讳,所以他随便就写在诏书文字里了,到洪偲刊刻祖父文集的时候,在位的皇帝是宋宁宗赵扩,“廓”是嫌名,这个字需要避讳的。

这个“廓”字,在洪适最初写的时候还不是避讳字,到文集刊刻的时候就得改成“御名”了。而清朝人改成“茂”字,是有问题的,《全宋文》编者遵从四库本的改动,也是有问题的。

二、《太上皇帝庆七十贺表》

宋刻本原文:

“授舜子以无为,【今上御名】尧天而兼覆。”


《全宋文》:

“授舜子以无为,【并】尧天而兼覆〔一〕。”

“〔一〕并:原作「今上御名」,据库本改。”


这个地方,错得太明显。四库馆臣没有理解“今上御名”,竟然用“并”字。“并”字并不是宋朝的避讳字。宋刻本“今上”,当然是刊刻时在位的皇帝,宋宁宗赵“扩”。

此处应是“【扩】尧天而兼覆。”

文中太上皇帝指赵构,他七十岁是淳熙三年(1176),洪适写了这个贺表。洪适写的时候,“扩”字还不需要避讳,正常使用。到洪偲刊刻祖父文集的时候,就是需要避讳的“今上御名”了。

在宋朝,同样用法见于葛胜仲《丹阳集》里收入的《谢除显谟阁待制表》:

“每【扩】尧天之覆。”


葛胜仲死于绍兴十四年(1144),他的《丹阳集》现存版本是清朝乾隆时期,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里辑出来的。按《四库全书总目》介绍,《丹阳集》初刊版毁于兵火,宋孝宗隆兴、淳熙年间重修重刊,明朝初年收入《永乐大典》。可知葛胜仲的“每【扩】尧天之覆”是没有经过南宋后期宋宁宗御名避讳、清朝四库馆臣修改的原文。

四库馆臣将此处的“今上御名”理解成“并”字,明显有误,《全宋文》的编者竟然袭用。

三、《谢赐御制损斋记表》

宋刻本原文:

“風動邇遐,日趨【御名】朴。”


《全宋文》:

“風動邇遐,日趨【淳】朴〔一〕。”

“〔一〕淳:原作「御名」,據庫本改。”


乍一看,“淳朴”好像也说得过去。但是同样的问题,“淳”字不是宋朝避讳字。这里应是“敦”字,“風動邇遐,日趨【敦】朴。”

绍兴二十八年(1158),宋高宗赵构自制《损斋记》,号称简朴度日以图中兴,绍兴二十八年到二十九年,赵构赐下多份《损斋记》给臣子,洪适此文应该就是写于这两年。

洪适写的时候,“敦”字还不是避讳字,到洪偲刊刻祖父文集的时候,就是需要避讳的“御名”了。

四库馆臣改动有误,《全宋文》编者袭用。

四、《王选高州刺史制》

宋刻本原文和《全宋文》一致,都保留了“御名”二字:

“摧陷强敵,【御名】清重圍,守將之功,爾居其最。”


绍兴三十一年(1162)十二月初八,“淮东统制王选复楚州。”可知此制书写于绍兴三十一年底到三十二年初,完颜亮南侵失败后,宋朝对各有功将领的褒奖。

此处“御名”应是“廓”字:“摧陷强敵,【廓】清重圍。”

同样原因,洪适写的时候,“廓”字还能用,到刊刻文集时为避当时在位的皇帝赵扩的“御名”嫌字改的。

此处“御名”,四库馆臣未能检出,竟然保留,《全宋文》因袭库本,也保留了。

五、《太一宫介福殿开启太上皇帝本命道场青词》

宋刻本原文:

“維年月朔日,嗣天子臣【御名】恭遇光堯壽聖太上皇帝本命之辰。”


《全宋文》:

“維年月朔日,嗣天子臣【眘】〔一〕,恭遇光堯壽聖太上皇帝本命之辰。”

“〔一〕眘:原作「御名」,按此處實指孝宗趙眘,因改。”


这处“御名”,自然是洪适最开始写的时候就是这么写的,因为青词里的太上皇帝指退位的赵构,嗣天子自然是在位皇帝赵眘。洪适自己写的就是“御名”二字。

而到洪适的孙子洪偲刊刻祖父文集的时候,尊重了祖父的原文,没有改动这里的“御名”。

从古籍点校角度,这里的“御名”,似应该保留,因为这是洪适原文,在注释里指出此“御名”指的是谁就可以了。

《全宋文》所收洪适文集里,相关“御名”的改动有13处,其中5处有可商榷的地方。古籍整理点校不易,大家阅读使用时也需要注意。


附作者注:愿与诸君相互交流,可联系yangqqf@163.com。



丨延伸阅读丨

杨君:《靖康稗史》成书时间献疑及其与袁祖安本《三朝北盟会编》关系初探(续)

杨君:《靖康稗史》成书时间献疑及其与袁祖安本《三朝北盟会编》关系初探


宋史研究资讯

微信号:songshiyanjiu

邮箱:txq1627@126.com

扫码关注我们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宋史研究资讯
汇集宋史研究领域的各种讯息,包括专家讲座、学术会议、新书推荐、期刊论文、论文答辩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