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脉通e招募|让新药触手可及
“升白针”是众多癌症患者在化疗后常常听闻的词汇。
化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是骨髓抑制,这会导致白细胞数量下降。白细胞对于我们的免疫防护至关重要,其减少可能迫使治疗中断,甚至使患者面临严重的侵袭性感染风险。
这时,升白针成为了挽救白细胞数量的关键。但是“升白针”有效却让患者害怕,很多患者对于“升白针”存在着不少误区......
错!
“升白针”的学名是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注射液,该因子是调节骨髓中粒系造血的主要细胞因子之一,具有促进粒细胞增生、预防粒细胞减少的作用,不仅可以使白细胞的数量增多,也可以使白细胞的能力增强。
这种作用并非是透支已有的白细胞,而是通过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来增加白细胞的数量。所以,患者朋友无需担心使用升白针会导致未来白细胞储备不足。
化疗后白细胞减少是一个正常和必然的过程。目前大多数的指南中,对于化疗后的白细胞减少乃至粒细胞缺乏,如果患者不发热的话,并不常规推荐升白针。即便患者在粒细胞缺乏期间出现发热(指体温大于38.5℃并持续1小时以上,且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小于0.5×109/L),首要的治疗是及时给予抗生素,升白针也不是必须的。
在粒细胞缺乏期间出现发热的治疗中,要根据患者当时的病情及出现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来判断是否需要给予升白针。只有合并了脓毒症、肺炎、真菌感染、粒细胞缺乏的程度重(<0.1×109/L)、预计发热持续的时间比较长(7天以上)、患者出现低血压、脏器功能不全时,才推荐升白针。
此外,一些年老体弱的患者,合并慢性心、肺、肝、肾疾病及糖尿病的患者,机体代偿能力差,一旦感染很可能就要了命,在这种情况下,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要及早给予升白针,使患者尽快度过化疗后白细胞减少这段时间,减少发生感染的风险。
还有人因为升白针的副作用,对升白针避之不及,宁愿冒着被感染的风险也坚持不打升白针!这种想法也是错误的!
白细胞减少意味着免疫力降低。“打”不过外界的细菌、病毒或其他病原微生物,人体很容易被入侵感染。
要注意的是,饮食无法迅速地让患者的白细胞水平升高,而当癌症患者的白细胞水平低到一定程度时,继发感染的可能性就很大,任其发展可能造成非常严重的后果。所以这个时候不能一味地追求饮食调护,而一定要请示医生给予规范的治疗。
尤其是那些高风险的化疗患者,药物升白是不可或缺的一环。如果患者持续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但不打升白针,一方面可能会引起化疗剂量延迟、降低和缺失,导致治疗强度不足;另一方面,也可能会导致患者发生感染,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危及他们的生命。
还有一些肿瘤患者和家属认为,白细胞数量越高,免疫力就越强,主动要求打升白针不说,甚至要求医生多给自己打,主打一个盲目升白。其实,这也是一个误区。
不必要的升白针打了对患者来说可能是雪上加霜,如可能增加骨痛、过敏、水肿、发热、腹痛、呕吐、脾脏破裂等副作用,甚至影响后续化疗的进行。
由于快速分裂的骨髓细胞对细胞毒性化疗药物具有潜在的敏感性,如果在化疗的同一天或化疗之前立即给予升白针,增殖中的造血细胞可能会受到细胞毒性药物的损伤,导致骨髓抑制的程度更加严重。
因此,在用药时间上需要注意升白针与化疗之间的时间间隔,避免在化疗同时或化疗后立即使用升白针。
一般建议的时间间隔是24小时。即在打完升白针后,要等待24小时后再进行化疗;而在化疗后,一般在24-48小时之内给予长效升白针。
总之,用不用升白针,什么时候用,得看患者的身体条件允许不允许、需不需要,要根据医生的评估和专业指导来做决定。
参考文献:
[1]孙蔚莉 卞卫和 张亚男.吃出抗癌力.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24-01-01.
[2]刘海生.“升白针”到底该咋用[J].江苏卫生保健,2017,(12):17.
[3]邱立新.如何合理使用升白细胞针[J].抗癌之窗,2017,(01):51-53.
[4]丛明华.肿瘤患者必读:贫血、白细胞低、血小板低怎么办.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03-01.
[5]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支持治疗专业委员会. 肿瘤化疗导致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J]. 中华肿瘤杂志, 2023, 45(7):575-583.
[6] 秦叔逵,马军.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放化疗相关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规范化管理指南(2021)[J].临床肿瘤学杂志,2021,26(07):638-648.
热门招募回顾,快戳👇
宫颈癌患者PD-1/CTLA-4双特异性抗体免费用药机会来了
PD-1双抗联合方案为什么会成很多EGFR靶向耐药患者的选择?
END
本文由医脉通e招募内容团队根据公开资料整理编辑,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转发授权请在「医脉通e招募」微信公众号留言联系我们。
其他合作需求,请联系:ezhaomu@kingyee.com.cn
声明:所有临床试验项目均由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以及本研究机构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开展,具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临床试验通知书编号可在政府部门公示平台上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