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陪伴是一种感觉,那会是一种什么感觉?
我的体验是,不管我们做什么,能感觉到身边有个身影一直在那里。那个身影给人熟悉,安全和稳定感。
一进家门,我们会自动地寻找那个熟悉的身影。这种寻找,不是有意识的,它是一个习惯,是自动化反应,是一个潜意识行为。
我们知道这个身影的活动范围,也知道ta的日常活动。要么在客厅看电影,要么在书桌前看书,要么吃水果,要么磕瓜子,要么是葛优躺在沙发上刷小视频。而这样确定的存在,它让人松弛和笃定。
当见到那个身影时,我们瞬间也感受到了自己的存在,这是一种有效的陪伴,即使不说话,双方能真实地感受到彼此的存在。
这是有质量的陪伴,也是能被对方感受到的陪伴。在这样的环境里,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环境和谐共存。
人有人的味道,花有花的清香。
与之相反的陪伴,则是人虽在这里,但给人的感觉,我们宁可不要。因为,ta会带给人很多不确定。
我们想靠近ta,但又不敢靠近ta,无法静下心来陪伴对方。上一秒刚刚笑过,下一秒就有可能大发雷霆。一张脸在微笑与生气之间秒变,好不惊心动魄。
这种陪伴给人感觉不稳定,不安全。
我们想要这个人在家里,想要看到这个身影,但是又害怕见到这个身影,ta变化多端。
因为这个身影上窜下跳,喜怒无常。我们对这个身影的感觉也很混乱:既想要ta陪伴,又不敢让ta陪伴。
这个身影,为了陪伴孩子,付出了很多努力,ta觉得自己是在认真地陪伴着孩子。然而,那个被陪伴的人,内心深处产生了害怕,焦虑和恐惧。
这样的人,不能给到被陪伴者提供情绪价值,ta不能给对方带来稳定感、安全感和松弛感。这样的陪伴会给人的心灵带来迷茫,困惑,失去对世界的信任。
这类陪伴是亏损的,减值的。时间久了,会让双方身心俱疲,甚至直接造成彼此的疏远和情感隔离。
陪伴有很多类型,每种类型又分很多层次。
最重要的一点,陪伴一定不是用逻辑,用知识,用头脑达成的理想。陪伴更不是拼尽全力、用尽最后一口力气,也要使劲地待在一个人的身边。
只有被陪伴者认可的陪伴,这个陪伴才是有质量的陪伴,这种陪伴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