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没有被温和而坚定对待过的人,ta理解的温和而坚定是用头脑思考得来的,ta对温和坚定的理解仅停留在概念里,即使有自己的理解,也比较浅,或流于表面。
一个没有感受过温和而坚定的人,ta的温和坚定没有感情,干瘪且空洞。缺乏温和而坚定的体验,对温和没有感受,对坚定也没有感觉,缺乏感受、体验和情感的温和而坚定会怎样呢?
容易失去分寸。尤其是看似这么矛盾的两个词语组成的概念,会让人迷失在词语里,不知所措,甚至会引发内在的焦虑和混乱。要么温和太多,坚定不够;或者坚定过多,温和不足。温和和坚定的量,得像中医的药方一样,用钱用克来计算。
光凭头脑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对待孩子,很有可能会用错单位,用错时机。明明要以“克”来计重,有可能你却用了公斤;明明要用“毫米”,你却用了“米”。计重单位一错,分寸就失控,更别说有效果。最后,温和而坚定只能成为头脑里的一个概念,遗憾的是,概念只能是概念,它无法成为经验。
曾经,我用错过计量单位而使用了温和而坚定。
3年前,孩子5年级,书包里的东西放得凌乱。我很想孩子的书包整齐,干净。于是,有天晚上,我准备采取“温和而坚定”的方法让孩子整理书包。
我把她的书包打开来,看着凌乱不堪的书包,我用温和的语气跟她说:“你把书包整理一下,按照科目分类,这样,你就不用到处找课本、找作业本。”
她说:“我知道了。”
我继续用温和的语气说:“你现在开始整理。”我站在她身旁,没走开,语气温和,也没有情绪。
孩子说:“这样放东西,我自己好找。”
我站在原地说:“你现在整理,把课本按照科目分类放好。”我依然没有情绪。
我心中有一丝丝成就感,我好像找到了温和而坚定的方法。
孩子说:“我找得到!”
我没走开,说:“你现在把书包整理好。”依然是温和的语气,坚定的态度。
孩子气鼓鼓走到我前面,拿起书包,快速地在做了一番整理。然后说:“好了。”
我看了一眼她的书包,“嗯”了一声,虽然还有些不满,这时的气氛,不适合继续要求下去。
晚上睡觉的时候,我在想,这就是书上说的温和而坚定吗?我会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对待孩子了吗?我好像用对了,但好像又没有用对,有一种不踏实感,后来再也没用过了。
3年之后的现在,我把这个概念落地了,最终把概念转化成了经验。
8月份带着孩子在外面旅游半个月,我发现她在外面的胃口比在家好。原因是,在外面旅游她可以选自己爱吃的食物,很多次,她选面条,稞条或米粉,每次要汤,炒的或拌的她不吃。有时,出于换口味,她会选炒的或拌的面食,但最后,没吃几口就剩了。
在家里,我们不吃面食,我也不会下面条。几年前,她跟我说:“妈妈,我想吃面条。”那时,我下面给她吃,但就是不好吃,每次她吃几口就剩在了一边。
慢慢地,她不说“我想吃面”。再慢慢地,我已经忘了她喜欢吃面这件事。
这次旅游,我才想起,小时候她爱吃面。我才明白:她是个喜欢吃面食的孩子。
可想起面条来,我哪哪哪都不舒服,我不会下面,不爱吃,根本不吃面,吃面容易饿,面的口感也不好。这就是一直以来,我对面的态度。
现在发现,孩子爱吃面,这可真把我难住了?
幸好,这次旅游同行的闺蜜是厨艺高手,赶紧向她请教下面条的技巧。听了她的经验分享,好像下面条没那么难,我应该可以做好吃的面条。
旅游结束后回到家的第二天,我要试一试用新的方法煮面。
买了肋排,手工面和做浇头的材料。到家后,用砂锅熬肋排汤120分钟,熬汤时,把浇头的材料洗好,切好。等汤好了,盛出一碗汤放旁边,接着烧好浇头,盛在一旁,随后用新学来的方法下面,3分钟左右,把面捞起来,沥下水,再把面放进炖好的热汤里,把浇头放在面条上面,最后撒上葱花。
第一次,孩子把我煮的面吃完了,连汤都不剩一口。我体会到了成就感。除了会煮面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这才是真正的温和而坚定。
我的目标是希望孩子能好好吃东西,胃口好起来,但如果按照曾经用错的“温和而坚定”的方式,让孩子好好吃东西,最后会落得个吃力不讨好。
这个学习煮面,想要煮好面的过程,就是温和而坚定的过程。只不过,这个温和而坚定的过程,是自我陪伴的过程。
所以,真正的温和而坚定,不是一瞬间能达到的,温和而坚定地去完成某件事,达到某个目标,不是激情四射地去做,不是喊口号,也不是打鸡血,更不是急功近利,而是在达成目标的每个环节里,一点一滴去做出来。最后才能接近自己的目标。
说到底,温和而坚定,是一种优质的陪伴方式,是内心稳定,带着善意和温和的态度陪伴自己或他人,不疾不徐,与目标保持适当的距离,在每一个环节里投入自己,按照步骤进行,最终就能抵达自己的目标。